編輯手記:解嚴30年變遷這麼大,但我們的數據動畫限時3分鐘

就是一個艱巨的取捨旅程......

台灣解嚴數據的發想,其實是在香港回歸20週年的經驗上,希望同以數據動畫的方式,呈現解嚴三十年來的台灣社會變遷。經過上次經驗,團隊很快地確定,數據動畫長度不能超過三分鐘,而平均每個數據項目的時間要控制在15-20秒間,反推回來,我們只能選出12-14個左右項目,綜覽台灣解嚴後三十年的歲月。我們便據此開始了發想與取捨的旅程。

在後台表單上,數據項目被分為幾個大類:報禁、黨禁、經濟自由化、教育、出國旅遊、言論自由、民生指數。戒嚴的本質,其實是國際冷戰與國共戰爭所延伸出的動員體制,迫使台灣社會長期進入軍事管制狀態;落實在具體政策上,最廣人所知的就是報禁、黨禁,管制言論自由,與禁止集會遊行,成為我們數據開頭的幾個項目。

報禁開放後的影響,比較顯而易見:報紙、電視、雜誌家數都有爆炸性的增長,我們選擇以報紙為代表。那麼黨禁呢?或許也可以直觀地選擇使用政黨數量統計。畢竟台灣的政黨數量也是一個奇蹟:在藍綠對峙的大格局下,竟然有超過兩百個不知名的小政黨,呈現了解嚴後人民組黨的蓬勃動力與參政心聲。

忍痛放棄的數據

但是,解嚴至今既已三十年,只呈現人民踴躍參政、組黨的現象顯然不夠,當年力推解嚴的民進黨在解嚴後成為合法政黨,與國民黨在歷次地方選舉的勢力如何消長?這是我們好奇的,或許也是台灣可以給其他國家、地區參考的經驗。於是有了影片中段的「台灣一向北藍南綠嗎?真相是…」

近十年來,台灣選民對自家政治版圖有個刻版印象:北藍南綠,台北都會區支持國民黨居多、南部鄉村則是民進黨的鐵票倉。但事實上,在1994年,北部都會地區選民才是反國民黨的主力,出身台南的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水扁擊敗外省子弟趙少康,便是其中一個經典案例。直到2000年後,投票趨向才逐漸改變,往「北藍南綠」的格局靠攏。

決定報禁、黨禁開放後的變遷數據後,其餘就是教育、出國旅遊、言論自由與民生指數的問題。這當中存在另一個取捨,即是幾乎在解嚴同時,台灣也實施了一系列的經濟自由化政策:匯率升值、工資上漲、貿易自由化、國內市場自由化、公營企業私有化。這些政策同時帶給台灣既深且遠的影響,但看來不是原先預設的專題框架可以處理,只能忍痛放棄,留下與「民生」相關、庶民有感的數據。

但是我們未料到,在台灣要蒐集三十年來的變化數據,比我們想像中更困難。不想細數本次數據收集工作的辛苦,我們想與大家分享,在我們苦苦挖掘數據的同一時間,粉絲專頁「靠北書記官」上出現了一則貼文:

「有一位女立委叫法務部提供103年至105年使用通譯之件數及人數,除了通譯要分是否為特約之外,還要按案由(共有六種案由),及傳譯語言、國別、次數、人數,都要提供。部裏就轉高檢署,高檢再交辦地檢,然後基層人員就為了這個忙得焦頭爛額。真的是找人麻煩,要資料,妳要去年就好了,還要103、104年的,案卷早就歸檔了,當初也沒有輸入這些資料,怎麼去撈資料,怎麼去查?妳只為了妳的問政需要,妳知道基層的除了日常工作外,還要應付妳的要資料,幾乎一、二個星期就來要不同的資料,當然上面交辦下來,基層就忙翻頭了。拜託您行行好,不要再來要一些有的、沒有的資料,不然,也不要再去要幾年前的資料,放過我們基層人員好嗎?算我拜託您了,跪下來給您拜託了,為了填這些資料,已快想不開的書記官敬上。」

這位基層書記官的「靠北」,與我們數據蒐集的「靠北」,恰好是一體之兩面,映照出台灣「數字治理」能力的驚人低落。試想,光是「103至105年通譯件數及人數」相關數據都如此零落,更別提「解嚴三十年」以來的數據情形。數據中斷者有之、散落不同機關者有之、統計方法不同者有之、不同機關數字對不上者有之。在數據動畫上15秒便晃過的一條折線、幾個色塊,往往是記者熬夜數晚的心血。記者熬夜,只是小事,台灣缺乏完整的數據統計、建檔、彙整工作,如何制定未來政策?使用不連貫的數據制定政策,猶如瞎子摸象,這更令人心驚。

《美麗島》與《少年中國》難兄難弟

最後想分享的,是數據動畫的背景歌曲《美麗島》。選擇配樂時,我們曾經天馬行空地找了許多我們心中的解嚴經典歌曲,包括濁水溪公社的《沾到黑油的肉鯽仔》(收錄在1999年專輯《台客的復仇》中)創立於解嚴那一年的濁水溪公社,是我們心目中適合解嚴三十週年的私房歌曲。 但在最後,數據動畫仍選擇了《美麗島》作為主題歌曲。不僅僅是它無可動搖的經典地位,也因為它的雙生兄弟曲《少年中國》。

1977年,李雙澤以「唱自己的歌」為理念創作《美麗島》,同時,也寫下了《少年中國》。當年,蔣勳的為這首歌寫下歌詞:「古老的中國沒有鄉愁/鄉愁是給沒有家的人/少年的中國也不要鄉愁/鄉愁是給不回家的人」於送審時也被新聞局查禁,理由是「為匪宣傳、心向統一」;同專輯的《美麗島》被禁則是「帶有台獨意識」,如今看來,令人哭笑不得。

聽見《美麗島》背後的《少年中國》,才算聽見了完整的70年代、聽見解嚴前夕台灣的多元樣貌,這也與動畫最後一張「解嚴三十年後,中國人認同逐年下降」圖表互相呼應。2017年,從「少年中國」走來的一代已老,解嚴後世代摸索著新的台灣認同,不再是少年的「中國」,對新世代早已有了截然不同的意義。一念及此,就終究選擇用重新編曲的《美麗島》向這段歷史致意了。

讀者評論 6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多党的弊病显露出来,更多的是争权夺利,不用心谋求发展。

  2. interesting🤔

  3. 感觉不痛不痒。按照端媒体的习惯行事逻辑,视频中黑不了大陆啊。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同类数据也可以做的很好看嘛。

  4. 台灣的政府資料保存真的做得非常差,歸檔之後紙本資料塵封高閣,極度缺乏數位化、數據化,對於政策分析和制定真的很不利…令人搖頭。

  5. 感謝端的辛苦整理。你們提到了一個重點,台灣的行政效率,特別在數據這塊是太過落伍的,很多跑程序、用紙本的東西。這點我要用市井小民的可用管道去向政府反映。

  6. 做得很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