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人風物深度

中國式「離散」:移民是他們的靈丹妙藥嗎?

家鄉還是異鄉?當妻子、孩子、爸爸都成為微信上的一個頭像,他們告訴自己:暫時分離,只為積攢資本……

1990年代開始,不少中國人偷渡到歐洲謀生,其中希臘曾於2001年、2005年兩次總統大赦,當時幾千名中國黑戶都拿到身份。圖為一個希臘的傳統復活節活動。

1990年代開始,不少中國人偷渡到歐洲謀生,其中希臘曾於2001年、2005年兩次總統大赦,當時幾千名中國黑戶都拿到身份。圖為一個希臘的傳統復活節活動。攝:Leon Neal/Getty Images

端傳媒記者 楊靜 發自德國卡塞爾

刊登於 2017-06-15

#移民#異鄉人

離散 (diaspora),特指猶太人、古希臘人歷史上多次由於政治和軍事變遷而被迫進行的大遷徙。但這裏,我們想取中文翻譯的字面意味,寫三個中國家庭的「離」與「散」。

渡東瀛,下南洋,赴金山,闖拉美,1949、1989以後的政治移民⋯⋯移民的歷史貫穿了華人現代史。而如今,世界經濟不斷洗牌,資本流動越廣,人口流徙的規模與幅度也越發驚人。繼「中國崛起」之後,華人移民隊伍裡,還加入了唱著「早發財早移民」口號、向五大洲漂移的中國新中產,與仍然持續不斷、依靠家族關係去海外做生意討生活的技術移民。

不斷地別離,持久地期盼重聚,是遷徙中共同享有的經驗。只是時間來到全球化信息時代,遠洋船和電報為廉價航班和視頻電話取代,天涯再遠,也彷彿一條訊息之間。微信裡的視像現實彷彿可以治癒身在其中的離散現實,而離散的現實也未必孤獨,總有同病相連的人、異國他鄉的知己,臨時的「家庭」,是插曲還是可以轉為持久的主題曲,雙方都有默契。親密情感和代際關係,都被一些不再只屬於情感的目標和計劃阻隔著⋯⋯家在哪裏?家是誰?家還回得去嗎?我們聽來自雅典、塞布魯斯、坦桑尼亞的三個故事,三段心事,在家鄉與異鄉也許偷偷換了位置的境況裏⋯⋯    

在天堂守寡

離家近十年,他不再想回去,妻子和兒女變成QQ和微信頭像後的人。情人節那天,他想和15歲的兒子套近乎,了解兒子的感情生活和性成熟度⋯⋯

這是中國人吳剛在雅典的第八年。

清早起身,吃點東西果腹,這個四十歲出頭的瘦小男人徑直走去位於某個住宅區的小店。鐵閘拉開,一百多平方米的外貿服裝店裏,幾千件個塑料衣架上掛滿衣服,密密麻麻擠在一起,款式簡單、價格低廉。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