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你的時代需要哲學嗎?台灣普及哲學熱潮的三個故事

面對躁動的時代和哲學的困境,「哲學人能夠為社會做甚麼嗎?」似乎是他們共同關心的主題。
哲學來了! 意識形態 教育 風物

【編者按】:創造力總是來於困境。時至今日,大學哲學系如要停止招生恐怕並非稀奇的新聞,卻有一批哲學學人走出學院,擁抱大眾;另一邊廂,社會的躁動氣氛也將公民、政治、時代本質等多重議題擺在人們面前,去思考他們需要更為銳利的思辨能力。順應一逆一正兩潮流,普及哲學熱潮在台灣隱然成形。在這系列的第二輯裡,我們深入台灣普及哲學場景,訪問其中幾位哲學普及急先鋒:著名哲學推手朱家安、「哲學新媒體」組織諸人、「哲學星期五」創辦者沈清楷⋯⋯他們大多數頭腦精靈古怪,又擁有超強的行動力,拋開個人,「哲學人能夠為社會做甚麼嗎?」似乎是他們共同關心的主題。

哲學在這個時代的最大價值:官方權力愈是張橫愈是無孔不入,我們就更要清醒和獨立。
哲學在這個時代的最大價值:官方權力愈是張橫愈是無孔不入,我們就更要清醒和獨立。

「島嶼是困局,還是解方?大陸是出口,還是死巷?經濟發展不等於所得成長,問題在於分配,關鍵是每個人對幸福的感受;政治民主無法解決經濟困局,更何況,我們享有的是真正的民主嗎?」

2016年底,台灣誠品書店以「共同意見:我們這個世代的困惑、掙扎與仰望」為題舉辦主題書展,展出包括「哲學類」圖書,其中在社會上引起廣泛迥響的《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以及《哲學超圖解》等多種哲學類暢銷書。大眾企劃文案回應民眾需要,倒頗能點出近年台灣社會關注哲學的氛圍。

確實近些年,哲學普及熱潮在台灣方興未艾。從早於2007年已創立「哲學哲學雞蛋糕」網站、2013年創立「簡單哲學實驗室」的朱家安;到 2010年成型、而後在台灣乃至世界多個城市開花的文化沙龍「哲學星期五」;有2013年建立的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PHEDO」;也有2014年創辦、以「結合哲學專業與網路新媒體」為己志的組織「哲學新媒體」⋯⋯時至今日,在台灣隱然形成一股普及哲學熱潮,以上述組織及其背後推手、哲學學人為核心推動力量,他們各有專營的普哲企劃,也會參與彼此的專案,希望在此領域大有一番作為。而今年3月,台灣第一個普哲電視節目《哲學談淺淺地》也開始首播,主持包括哲學人沈清楷、葉浩、吳豐維。

2012年,香港展開反國民教育運動,電視上「學民思潮」黃之鋒和一班中學生在節有理的公開論述,直接激勵了本來對推廣哲學普及已很有興趣的台灣學人和中學老師。

這股潮流的興起,可上推至2010年前後發端的台灣社會變動。彼時,世代矛盾、土地正義問題、環境政治、金權政治、中國因素壟斷嫌疑等一波波社會問題被觸發,引發社會迴響與討論。直至2014年太陽花學運,進一步催生了價值多元的公民運動。價值衝突,社會躁動,而這樣的大環境正是讓哲學發揮社會功能、接軌社會的時候,上述幾個哲學組織的推手也大約是在那時連結起來,希冀普及哲學,務求以哲學令更多人思考,探討議題,進一步朝獨立成熟的公民成長。

與此同時,原來同樣躁動的香港社會也影響着台灣的哲學普及發展。「今天香港,明日台灣」,訪問中有好幾位受訪者都提及他們這樣的憂慮。 2012年,香港展開反國民教育運動,電視上「學民思潮」黃之鋒和一班中學生在節有理的公開論述,直接激勵了本來對推廣哲學普及已很有興趣的台灣學人和中學老師,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 PHEDO 及後創辦,也有了後來「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的企劃。「哲學星期五」的組織者沈清楷也對記者說,香港議題在他们那,是大家都很有興趣的討論題目。

除了躁動的社會環境,普及哲學的理想背後還存在着對學科而言可謂苦澀的現實考量。台灣大學(其實世界各地大學也差不多)的哲學系大都長期面臨這樣的問題:由於哲學的學院學問成份與社會脫節,大學哲學系需要面對停辦甚至合併的危機。比如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系所於2013年停招本科生,而該系碩士班亦被納入該校「生死學系所」之下;比如佛光大學哲學系暨研究所於2010年停止招生。而哲學系畢業生,特別是博士生,往往在畢業後前景堪虞,也差不多人所共知。2016年5月,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尤煌傑更在臉書公開吐苦水,發文表示輔大哲學系本年度有57名學生提出申請轉往他系,等於是該系一個班的學生數,破歷史之最,質疑哲學系入學是否淪為本科生轉系跳板。這次事件令哲學系招生不足、學生去向的問題再次走在輿論風眼,激起台灣各大學哲學系教授聯合在報上投書,促政府在高中設立哲學思辯課程。

由於哲學的學院學問成份與社會脫節,大學哲學系需要面對停辦甚至合併的危機。

然而,也正是這樣經年不去的哲學危機,造就了哲學學人走出學院、重回社會與大眾的契機。哲學新媒體的幾位創辦人和普及推手朱家安,自言都是受這種「哲學不景氣」氛圍的影響而決意讓哲學普及。在學院哲學現實危機與社會躁動氛圍引發更多思考的雙重促動下,我們深入台灣普及哲學場景,訪問朱家安、「哲學新媒體」、「哲學星期五」,又走入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PHEDO」的高中實踐課堂,聽聽哲學普及推手的心聲,看看這股熱潮發展的現狀與面臨的問題。
 

朱家安:冷靜普哲頑童

「其實我很羨慕真正幽默的人。你用5分鐘讀完的幽默,我可花了5個小時去寫。」

今天提起台灣普及哲學,人們都說得出朱家安的名字。他為學院哲學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推動普及哲學可以貢獻社會,也可以是一生事業。

早在2007年,還在中正大學唸哲學學士時,朱家安已經開始經營部落格「哲學哲學雞蛋糕」(下稱「雞蛋糕」),介紹思考方法,大談哲學概念,撰寫哲學普及的文章。那是十年前,推廣「普及哲學」的組織比現在少,「雞蛋糕」的文章卻引起了不少讀者關注。2013年,朱家安的部落格文章 《哲學哲學雞蛋糕》結集出版,再次引發關注,此書到目前已有簡體中文及韓文版。

「起初我覺得向社會介紹哲學很 Cool,可幫大家清晰思考很複雜的議題,戳破論述中的謬誤。那時候,我還一心想在學院發展,沒想過把普及哲學當成職業。現在回想起來,寫部落格文章對我的普哲歷程是很關鍵的經歷,迫使我用平易近人的語言和短小篇幅,去表達最重要的訊息。」

普哲網站「哲學哲學雞蛋糕」創辦人朱家安。
普哲網站「哲學哲學雞蛋糕」創辦人朱家安。

朱家安,2007年創辦普哲網站「哲學哲學雞蛋糕」;出版書籍《護家盟不萌?》、《哲學哲學雞蛋糕》;自辦收費講座,受邀到中學大學進行哲學演講,教授批判思考、哲學入門;受聘於網上媒體「沃草」編輯普及哲學文章;辦多次興辦普及哲學營;2012年與哲學系同學共同創辦「簡單哲學實驗室」; 亦為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 PHEDO 的常務理事。

朱家安的普哲文字風格,玩花樣,像頑童。文字之外,他曾經與新媒體 Taiwan Bar 合作,以蛋糕師傅造型,以烹飪節目的形式,拍了六集「哲學哲學雞糕」普哲短片,用哲學角度談死刑存廢、言論自由等大眾關心的社會議題。只是頑童的幽默,都來自用心經營,「其實我很羨慕真正幽默的人。你用5分鐘讀完的幽默,我可花了5個小時去寫」。他又謹慎地說,「那套短片是我歷來效果最好的普哲企劃。不過當中許多點子,也是 Taiwan Bar 的朋友想出來的。」

哲學雞蛋糕比哲學系前景甜許多?

朱家安在中正大學讀書時,專攻分析哲學。「中正大學的訓練對我很關鍵。分析哲學講究清晰,對我現在的普及工作很有幫助。」本來是個一直用功鑽研的學生,到了唸博士班的時候,卻突然要面對畢業出路的現實。朱家安發現自己畢業後能找到教授的可能性極低:「而系所的老師們,看起來也蠻健康呀!」朱家安用一貫的黑色幽默來回應。

學術路不通,朱家安也就更加積極地舉辦其他哲學活動,例如他與其他哲學系同學創辦了「簡單哲學實驗室」,至今已舉辦了共18屆哲學營,以這些為媒介同更多人密集地討論「自由意志」、「真理」、「形式知識論」等問題,中間還加入了許多他自創的思辯遊戲。到了2010年以後,他們的營隊也終於達到收支平衡。
 

「我期望讀者日後批評護家盟的時候,能提出更嚴謹的理據,並能更有邏輯地跟父母或沒那麼極端的人去溝通。畢竟教育自己人較容易,也較有效。」

唸國中時,朱家安很納悶學校常常強逼學生在特定時間午睡,那時,他的思想已傾向自由主義。「從前甚至是傾向自由放任主義。直至進入社會,才意識到社會的權力不對等。勞資雙方的『你情我願』,有時是被逼的。所以開始認同政府要保護某些弱勢人士。」他於是深信哲學能提升公眾討論的質素。這條線埋在他的哲學普及道路上,至2016年,他推出第二本書《護家盟不萌》,全書用招牌的朱氏文字,評論台灣保守團體對同性婚姻的論述。書的扉頁寫着「無論護家盟滑坡到哪裏,我們都手牽手,從肛門談起——」風格依舊調侃抵死,也依舊有節有理。

但這種不留情面的挖苦,是否會切斷雙方討論的動機和路徑?朱家安對此有自己一套完整的看法,「我不擔心。我想即使我改變風格,護家盟的人也不見得有興趣讀我的書。我不期待這本書能達成直接溝通。較可能的情況是,持有相同想法的人讀過書後,能更理解護家盟的論述,知道哪些很愚蠢、哪些較合理。我期望讀者日後批評護家盟的時候,能提出更嚴謹的理據,並能更有邏輯地跟父母或沒那麼極端的人去溝通。畢竟教育自己人較容易,也較有效。」

說話宛如論述文章的人

訪談時,朱家安會很清淅地讀出主題句,用停頓,或「第一點」、「第二點」等標記區間要點。他的每次回應,就像小段的論述文章。他的訪問錄音,很好整理。「新手寫文章,往往把要談的哲學家著作一一列出。但那是沒意義的,讀者看罷就忘記。假如想表達『這哲學家的產量甚豐』,其實可以用更簡潔的方法表述。當然,那跟中文程度也有關。有時候普哲文章寫不好,不是因作者哲學專業不好或普及能力問題,而是很基本的,中文不夠好,文法不順,或贅字太多。」

有趣的是,朱家安對傳意的執著不獨表現在文字上,也體現在許多由他自行設計的哲學活動宣傳品和講座教材上。這位普哲人,高中曾想過唸設計,到現在仍然喜歡做簡報(甚至與朋友成立了簡報設計公司)。由他自己設計的網站和普哲講座的簡報,都很風格,標題與字體、顏色小心設計,注意文字與留白的比例 。清淅、簡潔、有效,視覺風格與文字風格、言語風格,在朱家安這裏得到了統一:多餘的話,就省卻吧。
 

哲學新媒體:數位時代的哲學Start-up

「哲學新媒體」是新時代的 Start-up,他們推動哲學的古靈精怪點子超級多。核心會員多是來自各地、有志於哲學發展的年輕學人,而開會多在 Skype。他們希望有一天,「哲新媒」也可以發展成一家收支平衡的哲學社企,既實現哲學的現代意義,也為哲學人開拓出路。他們的辦公室位於圓山,是一處以年輕創業者為目標的的共合工作空間, 我就在那裏與幾位創辦人鄭凱元、邱獻儀和莊元輔,談到他們的理想。

「哲學新媒體」創辦人鄭凱元、邱獻儀和莊元輔。
「哲學新媒體」創辦人鄭凱元、邱獻儀和莊元輔。

太陽花運動催生的哲學社企

2014年是哲學新媒體的關鍵年。時間倒推,彼時太陽花學運爆發,正在中央大學唸博士班的莊元輔不是最前線的一群,但也不時跑到現場。「事情太突然,整個台灣都在問『為甚麼會這樣?』。那時大家整天在談『程序公義』呀、『分配正義』甚麼;與此同時,好多人批評學生人云亦云、被煽動。紛亂的意見刺激了好多年輕人,都想清楚了解事情和各方意見、來龍去脈,也很想證明自己有獨立思考,不是在趕熱潮。」然後元輔又笑,「大人大概也有這種感覺。好有趣,那時候我看見博客來的網站在推一系列哲學書,John Rawls、Ronald Dworkins 這些。當然是曇花一現,但令我心想,真厲害,哲學從未如此熱過!」

學運爆發,當時中正大學讀哲學博士的鄭凱元本在閉關寫論文,但熱火的氣氛也令他忍不住問自己:「許多社會系、政治系老師都出來講話支援學生。怎麼我們哲學人好像很沉默呢?哲學人能夠為社會做甚麼嗎?」那種想法一直纏繞着鄭凱元,但真正讓他決心要促使哲學重回社會的,還是因為參加了同年6月由「中國哲學會」及「台灣哲學會」合辦的「台灣哲學教育的危機與展望」論壇。

哲學新媒體:成立於2014年的「哲學社企」,主要業務包括經營普及哲學同名網站,舉辦以中學生及成人為對象的普及哲學活動,售賣由成員設計的哲學文創產品。最有名的企劃乃是去年的「哲學家移動城堡」,「宅配」哲學人到台灣各中學開辦普哲活動。

面對學術哲學與社會脫節,大學哲學系都艱苦經營,畢業生鮮有從事與哲學有關的工作。兩個台灣老牌學術組織「中國哲學會」及「台灣哲學會」便少有地合辦公開論壇,讓學生、教授和公眾人一士起討論台灣哲學的前景。鄭凱元對這個論壇很有期望,但他以自己熟悉新媒體、也很會寫網頁的背景,卻大失所望,「談哲學推廣,老師們多還在談『打平面廣告』、『多辦通識課程』的方法。他們好像不太理解這個數位時代的特質。」那次論壇, 許多希望普及哲學的有心人如「哲思台灣」(普及哲學網路節目,已停辦)的創辦人王子面本來都在場,但因為鄭凱元發現的這個問題,深有同感的許多人聽到半路就失望離場。

那時候,鄭凱元專攻心靈哲學,在大學通識部教哲學思維。「外國研究心靈哲學的,已在跟腦神經科學合作。我一直在台灣,相對落後,對自己的學術前途本已沒太大信心;那個論壇之後,我更覺得學術體制內的哲學發展並不樂觀。」連串沖擊下,論壇後當晚鄭凱元就寫了一篇3萬字的計劃書,整理自己以哲學創業的想法,邀請有志的哲學人一起參與;那份計劃書經網絡發佈後,在台灣年輕哲學人之間廣傳,許多熱愛哲學但面對相同困景的人,都聯絡鄭凱元,希望實踐這個新概念——用哲學創業。莊元輔笑說:「第一次『哲新媒』開會,我才認識凱元和獻儀,感覺就像網友聚會!」而這份計劃書,也就成了日後「哲新媒」的原初模型。

網路時代  哲學社企

發展三年,哲新媒已有十多位核心成員。除執行長鄭凱元,其他人都是在這裏兼職,他們另有正職或是博士班在讀。讓「哲新媒」成名的,是去年他們以群眾募資方式,把哲學人「宅配」到學校的企劃項目「哲學家移動城堡」。這個企劃由「哲新媒」做中介,連繫有興趣舉辦一次性哲學活動的中學,及有興趣帶活動、做講座的哲學人,撮合雙方達成合作。「初期經費是靠群眾募資和機構資助獲得的,學校無需付費;但近來,我們一般而言已要求學校要付講師費,長遠來講則希望大家都認同哲學價值,覺得花錢聘請哲學人辦講座或哲學活動是值得的;而另一方面,哲學人也能把所學貢獻社會,宣揚哲學的重要。」

而台灣的學校歡迎「哲學活動」嗎?「現在台灣的課程加入了不少社會學、哲學思潮內容,比如歷史科會提及『我思故我在』、『公民不服從』之類的概念。但許多國中老師卻未有相關訓練,準備得很吃力。所以老師本身也蠻歡迎我們到學校舉辦幾小時的哲學活動。」邱獻儀說。以他們觀察,在國中辦哲學活動/講座,最能令學生有興趣的,是以哲學切入他們常見的生活主題如愛情、道德等;其次則是必須要有活動元素加入;而靜態的講座反應最差。

「許多學生說,其實不太明白活動的哲學教育意義在哪。這點提醒對我們很重要。」

例如講述「何謂概念」的活動 C&C 通常得到同學很好的反應,組織者要求學生分組,把一個概念/事物告訴第一位同學,而同學只能以圖像(不能用語言)把概念傳遞到下一位同學。最後一位同學則要憑那幅被多次「再現」的圖畫,猜到底指涉甚麼。「通常,開始的東西很具體,很好猜,例如『蘋果』、『桌子』等。而抽象的、一般化的概念最難,也最搞笑,比如『孝順』。通常第一位同學都會畫一眾子女在服侍母親,但好快就被瘋狂誤解,到最後概念會演變成『霸凌』或『午睡』,全體爆笑。」當然,有趣活動只是引子,其後的討論才最重要,「在意見回饋裏,許多學生說,其實不太明白活動的哲學教育意義在哪。這點提醒對我們很重要。」鄭凱元回憶。於是,遊戲後,授課的哲學人開始要大家反省,為甚麼「蘋果」那麼好畫,「孝順」、「連接詞」那麼難,讓大家體會到「獨立事例」和「概念」的分別,「獨立事例」往往無法表達一整個「抽象概念」,由此讓大家初嚐哲思滋味。

「不能在哲學系教哲學,那就用用另一種方式,繼續用哲學貢獻社會吧。」

除課程外,「哲新媒」的業務也很多元:像「哲新媒」網站,有搞笑輕巧的小文如《哲學歪語錄:哲學家怎麼應付過年問候語》;也有認真的哲學新聞,如由身在法國的哲新媒成員現場採訪巴黎莫內高中生,談法國哲學高考。再來還是核心成員自家設計的文創產品如「我撕故我在」紙膠帶介紹笛卡兒、「杯具的誕生」麥克杯介紹尼采(諧音尼采「悲劇的誕生」),適合文青送禮自用。

「我們希望『哲新媒』不單可以讓哲學走入大眾,也可以成為哲學系畢業生考慮的組織。我們很愛哲學,很重視它的價值,但如果那無法養活自己,那讓人很絕望。我自己就走過這樣的低谷。不能在哲學系教哲學,那就用用另一種方式,繼續用哲學貢獻社會吧。」邱獻儀在談起對組織的期望時這樣說。失望與希望,在這些哲學普及人的生活裏確是一體兩面,體制的挫折卻同時成就了他們成為走入大眾的希望。

「哲學星期五」,公開文化沙龍,每週五邀來講者就特定議題發言,鼓勵以理性開放態度思考時政、哲學及文化。
「哲學星期五」,公開文化沙龍,每週五邀來講者就特定議題發言,鼓勵以理性開放態度思考時政、哲學及文化。

「哲學星期五」:在海內外締造公民烏托邦

哲學講究論辯、獨立思考,質疑主流大論述,和公民社會的發展密不可分。而「哲學星期五」這個源自台北咖啡室的哲學文化沙龍,從下而上、非牟利的公民組織,能夠在有限的幾年間,開遍台灣各地,成功為台灣提供了哲學討論的公共空間,也連結了台灣各地對文化、社會事務希望進行深刻反思的普通人——從超市收銀員到大學教授,都是各地「哲五」的座上客。而他們甚至把這個沙龍開出台灣,在慕尼黑、紐約、芝加哥等30個地區落地發芽。

記者參與的台北「哲五」現場,是位於紹興北街的「慕哲咖啡館」地下活動室。咖啡館外的大街人來人往,詩人廖人、莫問狂,正和主持人暨哲五創辦人沈清楷喝着台啤,對談詩的虛構語言。這裏的討論規則是出席的觀眾,不論身份地位,都得作十秒的自我簡介。志工昭華說,這是「哲五」一個很吸引人的地方:「彼此自我介紹,你彷彿跟大家都親密了。這很有助大家放開進行討論。」能夠放開,令許多人也跟昭華一樣,先是觀眾,後來成為了共同策劃「哲五」的志工。

「哲學星期五」,公開文化沙龍,開遍台灣及海外城市,每週五邀來講者就特定議題發言,鼓勵以理性開放態度思考時政、哲學及文化。2010年成立以來,一直堅持討論被主流媒體忽略的議題,亦堅持不與政黨和商業機構合作,志工們不收分文。亦會不定期舉辦普及哲學講座及讀書會。
 
「哲五」歡迎任何觀眾——只要大家尊重彼此。那晚約有30多人出席活動,有堅持講台語的大學生,也有對語言本質有許多獨特見解、以引人注目高大帽子為衣着標識的熟客伯伯,也有安靜聽大家談詩的普通人。九時半討論結束,許多聽眾意猶未盡,志工們就拿出酒和麵包,讓有興趣的朋友繼續談下去。 「這是常態呀!現在『慕哲』會把鎖匙交給我們,聊得太晚,我們負責鎖門」,昭華說。

與主流建制保持距離

四十多歲的創辦人沈清楷是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長髮留鬚,戴鴨咀帽,看上去有些像對抗建制的社運人士。 事實上,各地「哲五」都堅持和主流建制保持距離,他們信奉的原則都帶着一種理想主義:「哲五」專挑主流忽略或不願多談的議題來作討論,像詩與文學、轉型正義與白色恐怖、殘障人士權利、媒體壟斷、政治哲學讀書會……而且活動免費,主持講者志工全部不收分文,不會邀請當時得令的政治人物,亦不從事任何商業活動。「要無權的替有權者做宣傳,不可能嘛!」沈清楷笑說。

沈清楷曾在比利時唸哲學博士,初回台灣時,對普及哲學也沒有特別的抱負,只是覺得大家對哲學有好多誤解,「像大眾會覺得研究中國哲學的人會當道士煉丹、研究西方哲學的就會發瘋,跑去自殺。唉,幾十年不變!」在台灣待了一會,他卻覺得整個社會好有問題,推動大眾哲學有其必要,「媒體訊息好單一,打開電視,所謂新聞就是主持七情上面在誇大事實,煽動大家。然後就是談政黨鬥爭呀、談消費品呀。我發現,大家想法很單薄,談政治就只有『藍』和『綠』。公眾根本沒有空間、資訊作細緻討論。」

「哲五」不獨為台灣開拓了了一片理性而友善的思辯空間,更重要是這裏成為了一個平台,讓有志推動普及哲學的人士聚頭相識。

沈清楷:「對我來說,哲學思考、認真思辯,正可以幫助我們建立那個真正屬於台灣的內容。」
沈清楷:「對我來說,哲學思考、認真思辯,正可以幫助我們建立那個真正屬於台灣的內容。」

於是,2010年,沈清楷就與「慕哲咖啡館」合作,逢週五於該店舉辦「哲學星期五」沙龍,希望在台灣培育像法國一樣的文化沙龍傳統,讓不論貧富、立場的普通人可一起認真深刻地討論事情,追尋真理。其時,慕哲咖啡館的老闆還是後來出任台灣文化部部長的鄭麗君,去年鄭接任部長後,便把「慕哲咖啡館」轉讓予兩位人權組織負責人繼續營運。沈清楷說:「我的想法是,用身邊的事情談深層次的哲學問題,而不是技術性的學術哲學。」

於是,他們從社會大事鑽入哲學問題,「廢死」可以談到國家的權力、司法公義;白色恐怖歷史可以談到社會轉型正義。事實證明,愛認真討論的人不在少數。沈清楷講,大家對社會議題興趣最大,對純藝術文學的討論興趣較低,但哪怕議題再冷門,現時的台北「哲五」每一次都有最少二三十位觀眾出席。

「哲五」不獨為台灣開拓了了一片理性而友善的思辯空間,更重要是這裏成為了一個平台,讓有志推動普及哲學的人士聚頭相識。台灣高中哲學推廣會PHEDO的核心成員吳豐維、葉浩 、翻譯工作者梁家瑜和高中老師林靜君也都是透過「哲五」的活動互相結識;而沈清楷本身也是PHEDO的創辦成員。

海外的哲學星期五,海外華人的一扇窗

「哲五」討論的題目很多元,沈清楷講他們拒絕和任何政黨合作,卻絕不避談政治。「『去政治化』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化』。像六四事件、媒體壟斷,甚至香港的佔中、國民教育,都是『哲五』要討論的題目。」沈清楷說,「哲五」的觀眾對香港題目很有興趣,入場觀眾特別多,「我想大家珍重的價值相似,年輕一代都希望社會變得更多元;而大家面對的壓力蠻相似的,就是『中國因素』嘛 !」事實上,台北「哲五」辦了共十場「論辨中國因素」的讀書會:「我們常說,要建構台灣的未來、說台灣自己的故事。對我來說,哲學思考、認真思辯,正可以幫助我們建立那個真正屬於台灣的內容。」

現時的「哲五」可謂遍地開花,在台灣各地、甚至美國、德國的大城市都有台灣的志工團隊,以相同理念各自在當地舉辦「哲五」文化沙龍。那天在現場,我就遇上了剛巧在台北的紐約「哲五」負責人、生物學博士黃慶鑫,「我記得最初是2014年,我們一班身在紐約的台灣人在電視裏看着太陽花學運的畫面,覺得很焦急,希望做些甚麼。」同年8月,他們一班留學紐約的人就聯絡了沈清楷,很快成立了紐約的「哲學星期五」,定期在當地舉辦文化沙龍,談台灣事,也談哲學、文化、藝術。黃慶鑫說,那個空間為身在海外的華人提供了「一扇窗」,讓大家認真思考台灣。

有沒有中國大陸的「哲學星期五」?「其實很多留學台灣的大陸學生都常常來『哲五』,他們對中國的討論特別有興趣。有中國朋友甚至提議,不如在北京、山東也搞『哲五』啦。哲五開遍世界各地,我當然求之不得,但我說,你不知道你的政府是甚麼人嗎?不得不勸退他們。」沈清楷苦笑道。

「哲五」難以在中國大陸經營,卻諷刺地,體現了哲學在這個時代的最大價值:官方權力愈是張橫愈是無孔不入,我們就更要清醒和獨立。

本文所屬專題「哲學來了!」獲2018年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卓越藝術及文化報導獎」。如果你希望繼續看到我們,請支持我們繼續認真做新聞,我們需要你。

讀者評論 6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文章出現簡體字喔:「社会躁动」

    1. 您好,
      多謝您的指正,我們已經修訂了錯誤。

  2. 或許在發稿以前能夠再次確認一些人名 例如文章開頭編者按提到的沈青楷

    1. 您好,
      這位哲五的朋友,我們已經訂正為沈清楷。多謝您的指正。

  3. 文化部長不是經由選舉產生,因此不適合用“當選”部長一詞。

    1. 您好,
      我們已修訂為「接任」,感謝您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