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是同志:一個媽媽的心路歷程,以及其他……

「我從可以接受同志到接受我兒子是同志,到未來要接受他去牽另一個男生的手在我面前晃來晃去,那程度是不同的……」
台灣同婚法案 being queer 台灣 LGBTQ+ 家庭

兒子不經意的出櫃,讓恩恩媽開始胡思亂想,企圖找出「導致」恩恩變成同志的理由:「因為單親家庭,所以讓他變成同志嗎?」

懶洋洋躺在沙發上,夏天的酷熱讓恩恩與媽媽寧願窩在家裏刷臉書,也不想外出被炙熱的陽光烘烤。前一天,美國剛公布同志婚姻在全國50州合法,臉書上不少人的大頭照都換成了彩虹旗,「小阿姨一定會很高興」,恩恩媽的表妹是一名女同志,這天她格外開心,又一個國家承認同性婚姻。轉過頭,她向身邊準備上高一的兒子開玩笑問了一句:「你會不會也是同志阿?」

「有可能。」

「什麼!」聽到這樣的回答,恩恩媽瞬間從沙發上跳了起來,她對自己無聊、無心的一問感到懊惱。「你說真的還假的?」彷彿想扭轉答案般,恩恩媽追問了一句。

「應該有可能,百分之60至70是。」

此時,她有一種錯愕、五雷轟頂、得了心臟病的感覺,心裏直冒冷汗。但為了怕一向體貼、在乎媽媽感受的恩恩看出自己異樣的情緒會有壓力,她強忍着心中的震驚,用輕鬆自在的口吻回他:「喔喔喔」,接着假裝沒事一樣繼續躺回沙發滑手機。

但兒子不經意的出櫃,讓恩恩媽開始胡思亂想,企圖找出「導致」恩恩變成同志的理由:

「因為單親家庭,所以讓他變成同志嗎?」

「因為我獨自帶他,必須當個強勢的媽媽,所以讓他變成同志嗎?」

「我的論文寫妓權,參考資料跟他的《哈利波特》擺在一起,所以讓他變成同志嗎?」

頭幾天,恩恩媽背着恩恩天天以淚洗面。兒子出櫃當晚,新北市發生八仙塵爆,整週新聞都是令人鼻酸的畫面,同事們還以為她是為了這起事件哭紅雙眼、吃不下飯,不斷安慰她捐錢幫忙就好,不要太難過了;可是只有她自己心裏清楚,真正傷心的原因是什麼。

3天後,恩恩媽振作起來,她決定對外尋求協助。

不說破是一種平衡

恩恩舉重若輕地對着媽媽出櫃,但阿杉(化名)並不打算這樣做。

「人家看A片都是注意女的,但我就是專門看男生。」年近40的阿杉回憶起自己的青春歲月,仍然流露出大男孩的靦腆模樣。他的性啟蒙「教材」和其他男生一樣是A片,但讓他怦然心動的卻是身材壯碩的男優。

但真正確定自己喜歡同性,是高中體育課換衣服時,對某個愛慕的男同學有生理反應,加上青春期男生總會玩一些無聊的遊戲可以觸碰到「他」的身體,更讓阿杉確認了自己的性別情感。

在那個要結交同志朋友先往新公園(1996年更名為「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去的年代,阿杉第一個同志男友就是在新公園認識的。2000年台灣網絡興盛前,號角出版社一系列由沈芸生書寫有關同志情感的作品,成為阿杉心靈上非常重要的慰藉。「《男人的內褲》現在看起來,就是一本出給男同志看的書,寄三、五十塊去指定的郵政信箱,對方就會寄內褲目錄給你,就是用書來包裝情慾。」阿杉說。

2000年後,BBS(電子佈告欄系統)gay版成為阿杉交朋友的新園地,被他形容是一段「銘心刻骨遭背叛」的戀情,就是從這裏萌芽的。那年大三的他,為了一位在國小任教的「老師」與同學們漸行漸遠,怎料3年半過去,「老師」卻告訴他自己要娶一名同校的女老師,一度猶豫要不要接受三人行提議的阿杉,最後在感覺自己成為洩慾對象後,決定用一封簡訊結束兩人關係。

「如果對手是男生,我還可以去把他搶回來,但對方是女的,我無法跟她爭任何事情。」

多年過去,阿杉不久前又在某gay版聊天室遇到「老師」,對方還企圖約兩人見面,但對方已是3個孩子父親的人,阿杉選擇把這人留在過去。

問他是否想過自己為何喜歡同性?阿杉自我分析了一番,他認為父親的強勢一直讓他感覺缺少父愛,這使得他喜歡年紀大、能照顧自己的男朋友,雖然他也試着與年紀小的人交往,但阿杉坦言無法成為別人的「照顧者」。

雖然阿杉身邊不乏知道他是同志的朋友,自己的妹妹也知道他的同志身份,但當我問他,這輩子有打算跟父母出櫃嗎?阿杉毫不猶豫回我:「不會。」他給我的理由是,他很清楚自己的家庭,別說父母不可能接受,現在他們年紀大了刺激不得,「反正因為最近家中債務問題,我也沒有被逼婚的壓力。」只是,他的爸媽真的沒有懷疑過嗎?阿杉不確定起來,但他沉思了一會兒說道:「對我這一代的父母來講,縱使真的知道,不說破對他們反而是一種平衡。」

12月26日,挺同民眾搖曳著旗幟標語,表達自己訴求。
12月26日,挺同民眾搖曳着旗幟標語,表達自己訴求。

儘管與表妹聊過,但只要兒子不在家,恩恩媽就會瘋狂搜尋有關同志的資訊,想瞭解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她問自己一堆問題:同志是遺傳嗎?是後天環境影響嗎?是可逆轉的嗎?恩恩媽雖然不反對同志,但總是希望為孩子找一條easy way……。

親耳聽到兒子坦白性向,恩恩媽第一個想到的諮詢的對象,是自己的女同志表妹。這位表妹明年3月將與她的同性伴侶結婚;婚前,她希望對母親與阿姨(恩恩媽的母親)出櫃。

恩恩媽扛起了「打前站」的重責大任。她先趁着近期同性婚姻修法的社會氛圍,用聊天的方式探詢母親:「媽,我覺得表妹是女同志耶,妳有這種感覺嗎?」接着神祕兮兮地告訴她:「表妹是女同志。妳是老一輩第一個知道的,不能講喔!」老人家總怕被排擠,因此被當成「同一掛」的母親非常開心,感覺自己是既先進又開明,開放程度不下年輕世代。

恩恩媽的母親知道後,接下來就是表妹的母親。恩恩媽最近正在籌畫,希望讓個性仗義的母親去跟阿姨說。恩恩媽的表妹知道,就算母親不支持,但結婚不讓她知道,只會讓母親更生氣,與其這樣,不如在結婚前向她出櫃。由於表妹伴侶的父母無法接受同性婚姻,確定不會出席這場婚禮,母親、阿姨和表姊的祝福,成為這對新人非常重要的支持力量。

期待着自己就要和同性伴侶結婚,恩恩媽的表妹開口問:「姊,(恩恩是男同志)這對妳會有影響嗎?」

「對我沒影響,但我擔心對恩恩的未來會有影響。」

恩恩媽的表妹是過來人:「路沒有那麼難走,雖然很多事情不能公開,但家人支持是最重要的。」

儘管與表妹聊過,但只要兒子不在家,恩恩媽就會瘋狂搜尋有關同志的資訊,想瞭解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她問自己一堆問題:同志是遺傳嗎?是後天環境影響嗎?是可逆轉的嗎?恩恩媽雖然不反對同志,但總是希望為孩子找一條easy way,甚至在想,歐洲、加拿大都對同志比較友善,是不是索性送他去國外留學好了。

心裏不踏實的恩恩媽,一來是無法跳脫自責心理的作祟;二來是擔心萬一將來哪一天自己不在時,沒人支持恩恩怎麼辦?帶着這樣的心情——「我要幫恩恩找到一個支持的團體,就算我不在時,都能支持我的孩子」,恩恩媽拿起電話打到「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簡稱「熱線」),把自己的擔憂、恐懼、焦慮、困惑……一股腦向對方傾訴,等不及「櫃父母」活動舉辦,恩恩媽幾天後第一次參加了青少年同志的聚會。

起初恩恩並不知道媽媽去參加了同志父母成長團體。就算後來知道了,個性慢熱的他也不熱衷,只有拗不過媽媽的拜託,才會陪母親一起參加活動,但恩恩總是告訴母親:「妳低調一點啦!」

父親的接納與成長

因為孩子對自己出櫃才開始手忙腳亂地想了解「同志是怎麼回事」的父母,恩恩媽絕對不是第一個,另一個是阿又的爸爸。

17歲的阿又在國二時向爸媽出櫃,但那次不是深思熟慮的安排,而是「賭氣」的結果。

阿又在小學五年級時,發現自己喜歡的是女生。國一升國二那年,他開始上網搜尋同性戀的諮詢,因而開始參加熱線的青少年聚會。聚會每兩週一次,但阿又卻無法向爸媽交待清楚。這天,他又要去熱線參加活動,生氣的爸媽決定載他出門一探究竟,他也負氣覺得:「好阿,一起去阿。」

就在抵達目的地前5分鐘,阿又用手機把同志聚會的通知秀給他們看,接着3個人一起進到熱線與志工長談。離開後,阿又的母親劈頭就問:「是家裏不溫暖讓你變成同性戀嗎?」

雖然出櫃過程並不愉快,但阿又的爸爸讓女兒繼續到熱線參加活動並擔任志工,儘管他並不太認同。接着,阿又有了不可思議的發現:在爸爸的書堆裏竟然有《親愛的爸媽,我是同志》這本書;這是父親用一種默默「自我成長」的方式一步步理解、接納自己女兒喜歡女生的事實。

阿又出櫃後,父女之間多了一些感性時間。「我爸後來跟我說,早在他看到我穿『T-STUDIO』束胸時就曾整夜失眠,那時他就覺得事情不太對勁。」針對近來台灣社會對婚姻平權的討論,阿又的爸爸甚至對他抱怨,自己大學同學在line群組上會傳一些反對同婚的偏激言論,「他會跟我罵,說真不知道這些人在想些什麼。」阿又笑了笑說。

12月26日,立法院外有許多家長帶著小孩來支持同性婚姻平權的《民法》修正草案通過。
12月26日,立法院外有許多家長帶着小孩來支持同性婚姻平權的《民法》修正草案通過。

「我從可以接受同志到接受我兒子是同志,到未來要接受他去牽另一個男生的手在我面前晃來晃去,那程度都是不同的,我都還需要調適。」

恩恩媽

恩恩和媽媽也開始了「感性分享」:

「為什麼你這麼輕易就跟我出櫃?」媽媽問。

「我覺得妳會接受同志。這實在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但這其實不容易。當恩恩知道媽媽曾經為自己的同志身份哭泣時,他很驚訝:「為什麼妳要這麼難過?這沒有什麼啊。」

這波爭取婚姻平權運動中,南部幾所高中,包括台南女中、彰化女中都有聲音出來支持修法,恩恩媽曾問兒子:「你是學校班聯會幹部,不需要出來做點什麼嗎?」耿直的恩恩卻認為:「我自己是幹部,這樣有種公器私用的味道。」對於這樣的態度,恩恩媽一度懷疑,是不是自己的兒子不願意出櫃,但恩恩自信又篤定的告訴母親:「我從來就沒有在櫃子裏。」

外型略帶陽剛且功課好的恩恩,在學校一向人緣不錯,儘管周圍一些朋友知道他的同志身份,但大家都不以為意,讓恩恩從未因為性別認同問題遭到霸凌。恩恩媽則自剖,自己能接受同志的原因來自高中經驗。

彼時,祈家威成為台灣首位公開出櫃的男同志,受他爭取同志運動影響,恩恩媽讀了白先勇的《孽子》,瞭解同志們如何在生活、慾望和社會偏見中掙扎求存。加上當年班上有一位女同學,在同志身份曝光後,被父母強制轉學,更讓她清楚知道,同志的路是非常難走的。「我支持同志,也尊重同志,但這條路崎嶇難行,當我的孩子是同志時,那是完全不一樣的事情。」

不過令恩恩媽此時最擔心、耳提面命提醒兒子的是:「(性關係)對象一定要固定,一定要戴保險套。」

近一年,同性婚姻成了台灣社會爭論的議題。縱使恩恩媽已經調整好心情,接受並支持兒子是一名同志,但她也僅僅是走到這裏而已,「我從可以接受同志到接受我兒子是同志,到未來要接受他去牽另一個男生的手在我面前晃來晃去,那程度都是不同的,我都還需要調適。」

而對同性婚姻問題,恩恩媽雖然支持直接修《民法》,但對恩恩將來要與同性伴侶結婚,她其實還無法想到那麼遠。

性別認同是生命的一部分

感覺需要和自己的孩子談談「時事」的不只恩恩媽,還有Luci的爸爸。但不同的是,恩恩媽先知道了孩子是同志;Luci的爸爸這一談下去才發現自己的孩子也是修法的「當事人」。

這場對話發生在2016年11月28日,立法院第二場公聽會前幾個小時。聽着父親不斷表達對Luci從事同運、社運的反感,讓他瞬間決定向爸爸出櫃。「我一直預期會有被我爸趕出門的戲碼,但卻沒有發生,」Luci笑着說道。對那天父子吵完、爸爸「不了了之」的態度,Luci也感到一絲絲訝異。

一週後,Luci的父親看到他在臉書上的鬱悶PO文,主動打電話告訴他:「因為你是我的兒子,我不得不支持你」,但父親也直說,希望Luci不要逼他認同男同志,「難道你要我去放鞭炮嗎?」

父親的話雖然講得有些強硬,但出櫃後,兩人間就性別議題的對話空間反而被打開了。

Luci發現自己喜歡同性,最早是在國小三年級時,「女生對我來說,就是一般的朋友,不會像對男生一樣,會有『想要多相處一點』的感覺。」上國中後,他曾認真花了兩週時間理清自己的情感歸屬,「在我自我認同是同性戀後,我開始偷偷買BL(Boy’s Love)的漫畫藏在房間。」

一天下課,一改往常母親來接他回家,父親出現在補習班門口。到家前,爸爸丟了一句:「回去對你媽好一點」,就什麼話也沒說了。甫進門,Luci的媽媽便把那疊漫畫拿出來,生氣、發飆、崩潰、大哭,「你是不是Gay?」「你的行為就跟佛地魔一樣,很邪惡,很可惡。」面對母親的連番質問與否定,Luci想也不想的回她:「我不是。」往後的日子裏,Luci在家中會刻意避談同性戀話題。

但這天的事情,早讓母親心裏有底。Luci的媽媽在他高二生病過世前,曾語重心長地要丈夫做好心理準備,兒子可能是個男同志。「真的要感謝我媽,」Luci說,他的父親是嚴肅又古板的人,因為媽媽的離開,迫使父親不得不扛起「母親」這個角色,而在他的傳統觀念裏,媽媽就是要去瞭解孩子在想什麼,「後來我才知道,他私底下都會去吸收(有關性別議題)一些東西,」Luci的爸爸甚至告訴他,如果他要從事性別研究,必須用人家聽得懂的方式說服別人。

向父親出櫃一個月餘來,Luci感覺兩人能對話的議題越來越不設限,「我希望我跟我爸感情變好,不要有秘密存在。」Luci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訴我,雖然不忍心父親要面對自己是同志這件事,但有時候仍會想戳戳他,只是現在會更在意、體貼父親的感受。

Luci直言,很慶幸父親能接受自己是同志,「性別認同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如果否定了我的性傾向,等同是否定了我這個人的存在,那我會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活着沒有意義,也許就沒必要為誰活下去……」

反同團體在立法院前集結抗議民法修正案。
反同團體在立法院前集結抗議《民法》修正案。

在一連串「自責」後,恩恩媽相信同志們都是天生如此,而非受後天環境影響,「我們對孩子的付出沒有比其他父母少、甚至更多,如果社會覺得是我們沒把孩子帶好,這對我們並不公平。」

「恩恩,你可不可以是雙性戀,不要是同性戀?」

恩恩對母親翻了一個白眼,覺得她太天馬行空。而當恩恩感覺媽媽似乎對自己是同性戀者已然接受後,他告訴媽媽:「我覺得有90%我是男同志。」這下子,恩恩媽徹底放棄了。

參加熱線櫃父母活動至今,團體中仍有爸媽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同志,一直想要把他們「扳」回來。但在一連串「自責」後,恩恩媽相信同志們都是天生如此,而非受後天環境影響,「我們對孩子的付出沒有比其他父母少、甚至更多,如果社會覺得是我們沒把孩子帶好,這對我們並不公平。」

與其想自己做錯什麼,不如問:「我願意挺孩子嗎?」

恩恩媽曾經問兒子:「我支持你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很重要?」恩恩用一種「妳在傻什麼」的語氣回覆母親:「妳在廢話什麼,當然很重要阿。」那一刻,恩恩媽放心了,覺得自己至少是個及格的母親。恩恩班上其他未出櫃的同學總是羨慕着恩恩,老是央求他說:「我介紹我媽給你媽認識好不好?」

雖然恩恩媽不是基督徒,但她很喜歡跟上帝說話。「為什麼我的孩子是男同志?」她不斷提問。

「如果這個世界上一定會有一個孩子是同志,那我一定是這個小孩的母親。為什麼?因為我超愛我的孩子,上帝知道我會愛他。」恩恩媽覺得這是神給她的答案。

原本恩恩媽規劃退休後,要去嬰兒之家當志工抱嬰兒,但她現在打算長期留在熱線當志工。「有些同志孩子真的很讓人心疼」,恩恩媽觀察到,每次她參加活動時,孩子們總會倚過來要她擁抱,尤其是那些被家裏趕出來,許久有家歸不得的人。「每一個孩子應該都要被愛才對」,帶着這樣的心情,恩恩媽希望自己不只是恩恩的母親而已。她甚至想過,萬一恩恩將來的伴侶家裏不接受,自己一定會敞開大門歡迎他,「我一定不會有婆媳問題,而且還會賺到另一個兒子。」

來自基督家庭的壓抑

恩恩媽不是基督徒,卻為了兒子是同志和上帝對話起來;小書(化名)是基督徒,卻一度因為同志的性傾向,面對上帝時滿是壓抑。

走出教會,小書鬆了一口氣,從接到弟兄通知參加活動的電話後,他就又在準備「偽裝」自己。

小書從小在一個基督徒家庭長大,身邊充斥着對同性戀者不友善的觀念與想法;「同性戀是罪惡的、不討神喜悅的」,教會讓他有一種壓迫感。在15歲認同自己是一位泛性戀者後,他擔心,有一天若教會的弟兄姊妹們知道了他的同志身份,將會被貼上「有罪」的標籤,當神來臨時,他將不會被神揀選。‭

小書開始意識到自己喜歡同性,最早是在國小的時候,那種「心動的感覺」曾經讓他困擾、自卑,「那時候很扭曲,覺得自己怎麼會對男生的身體有情感、有好奇。」為了符合從小所受的教義,小書嘗試去抑制這種感覺,但這反而讓他更痛苦,「明明就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我也不是受到外力刺激影響而去喜歡男生,這麼真實,刻意壓抑讓我好不舒服。」‭

‬高中時,小書決定踏出去試試。那是一個高中生尋常般要為考大學努力唸書的日子,小書向心儀的社團同學告白了,但情竇初開的他受傷了。這次的告白不僅賠上兩個人曾經美好的友情,也賠上了他單純不被注目的高中生活。「那時壓力真的好大,最後我只敢待在輔導室或圖書館。」教室成為小書的夢魘。

幸好當時有位輔導老師幫助他,一方面建立他的自我認同,讓他從同志身份的自卑感中走出來;另一方面,鼓勵他向外尋求資源,多參加同志團體或結交更多同志朋友,或許能藉由他們的協助,更瞭解自身的情況。

‭‬20歲的他,如今自卑感沒了,但來自基督家庭的悲劇感,卻仍繚繞心頭。小書苦笑說,他的家人都是虔誠的基督徒,每次電視上播報同志新聞時,他們總會講出一些不雅評論:「這些人不正常、變態。」

‬這次立法院審議婚姻平權法案之初,小書所屬的教會原本向教徒表示「沒有特定立場」,但當一些教會、護家盟等團體組織出來,抨擊總統蔡英文及部分立委聲稱沒人反對同婚法、教會沒聲音後,小書的教會開始動員信徒為《聖經》的價值站出來,希望大家一起穿白衣上街遊行。小書的家人甚至會在家族群組中,轉發一些反同言論,包括反對校園的性別教育。

還好小書的二姊相當支持他,她也是家中小書唯一出櫃的對象。「我二姊其實很希望我能跟我媽出櫃,」小書說,自從家中的孩子都離家工作、唸書後,母親總覺得跟孩子們很疏離,經二姊從旁的觀察與試探,小書的媽媽曾說過:「萬一(小書)真的是同志,我可能還是會接受,時間也許沒有這麼快,但畢竟是自己的兒子。」但小書直言,在傳統基督教家庭長大的他,真的還沒有做好準備,「或許等我有穩定的伴侶跟工作時,我的勇氣就來了。」

讀者評論 11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說是違反大自然,但明明大自然就有好多同性交往的例子,真教人摸不著頭腦。

  2. 先問同志,你們支持多p或兩個爸爸,或是你父母喜歡人獸戀,你接受嗎?

  3. 如果可以一夫多妻制,那我就支持同志,因為這都是順著天性。

  4. 想认识恩恩,感觉好萌啊

  5. 好吧,稍微知道了一些,加油!

  6. 擔心的,其實是怕你不幸福 QQ
    孩子不是父母的物品
    老子:「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
    紀伯倫:「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求的兒女。
    他們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因你們而來。
    儘管他們在你們身邊,卻並不屬於你們。
    你可以把你們的愛給予他們,卻不能給予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父母給的,是陪伴及成長,這之間相互的關係是彼此成長。
    你會當很久孩子的天,也許是一輩子,那份對認同的渴慕,是孩子對你的愛。

  7. 同志傾向違反大自然所以不應擁有婚姻的權利? 基督教教義的婚前禁慾難道不是違反人類天性,某位神祉的母親還不需要精子就可以受孕了呢!
    既然婚姻家庭這麼神聖偉大,應該成立反離婚反外遇反單身狗聯盟啊,沒看到反同陣營的任何反對理論是站得住腳的,這些人的各種詭異行為其實也蠻值得作心理學研究的。
    http://ppt.cc/80T7d

  8. 一堆人漠視或不去了解分析在自己心中知道的真正事實
    關於婚姻有很多東西是沒寫在法律中的卻一直只會拿法律寫的東西來辯
    有兩項關於婚姻的概念是存在於社會道德中的
    1.男女不應發生婚前性行為未婚生子
    2.若違反造成懷孕沒其他原因必須要奉子成婚
    這代表什麼?責任!新生命需要父母
    這也是為何對夫妻吵離婚我們會要勸合不勸離,大人分開會傷害到孩子
    婚姻制度實際上是男女互相限制自由履行其對共同孩子家庭的責任義務與權益
    結婚行為、儀式實際是夫妻向社會要求取得他們成家生育並教養子女的許可認可授權
    授權權利可以給予可能執行它並最後成功的一般家庭夫妻,如同你的父母
    授權權利可以給予可能執行它結果卻不幸失敗的不孕症夫妻
    授權權利可以給予可能執行它但卻選擇暫時或將來都不會去執行的頂客族夫妻
    但是婚姻中成家生育和教養子女的授權
    無法”再”給予已由經驗及知識確定去執行它會造成優生學小孩健康問題的近親夫妻
    無法給予心智未成熟不該去執行它的未成年孩童夫妻
    無法給予本來就根本不具執行可能的跨種族人獸、性別同性、或獨身者自己
    至於一夫多妻、一妻多夫過去或現在部分國家本來就是允許的
    但我們國家的社會知道那會造成男女的不公平並且產生家庭中地位的競爭
    給予此授權權利並不良好可行才決定禁止
    這些就是現況法律中婚姻之所以規定一男一女的全部含意
    接著寫在婚姻之後的章節父母子女因此也就使用婚生規定的原因
    另外道德上關於婚姻有一項是有被直接寫進法律的
    那就是通姦罪,可是居然沒有人去看到提案支持的主要立委居然是想把它廢除的
    外遇離婚會造成家庭破碎,危害的又是誰?大部分是單親家長及由他所扶養的孩子
    對孩子,第三個生命的責任義務承擔才是婚姻制度的重點
    夫妻的財產共有節稅、離婚需要贍養費、死亡的遺產分配等等其實是由此而來
    可惜支持方的很多立論卻都是伸張他個人的自由、人權,沒有其他原因
    仔細去想想真正的婚姻定義同性關係他們可能取得的了嗎?
    就算硬扯領養、借種代孕、人工生殖用來做為工具
    讓同性他們滿足心理模仿出社會對家庭的定義也可以?都能當做權益?
    這些事情除了心智未成熟自己都還是孩子的孩子以外
    近親、跨物種、獨身,只要他們的經濟能力足夠,難道也可以視為人權權益去授予嗎?
    當然不是
    人對承載他們自己未來的新生命、孩子下一代有的是責任不是權益

  9. 科學其中一樣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指出生活中有些甚麼是錯的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