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不经意的出柜,让恩恩妈开始胡思乱想,企图找出“导致”恩恩变成同志的理由:“因为单亲家庭,所以让他变成同志吗?”
懒洋洋躺在沙发上,夏天的酷热让恩恩与妈妈宁愿窝在家里刷脸书,也不想外出被炙热的阳光烘烤。前一天,美国刚公布同志婚姻在全国50州合法,脸书上不少人的大头照都换成了彩虹旗,“小阿姨一定会很高兴”,恩恩妈的表妹是一名女同志,这天她格外开心,又一个国家承认同性婚姻。转过头,她向身边准备上高一的儿子开玩笑问了一句:“你会不会也是同志阿?”
“有可能。”
“什么!”听到这样的回答,恩恩妈瞬间从沙发上跳了起来,她对自己无聊、无心的一问感到懊恼。“你说真的还假的?”仿佛想扭转答案般,恩恩妈追问了一句。
“应该有可能,百分之60至70是。”
此时,她有一种错愕、五雷轰顶、得了心脏病的感觉,心里直冒冷汗。但为了怕一向体贴、在乎妈妈感受的恩恩看出自己异样的情绪会有压力,她强忍着心中的震惊,用轻松自在的口吻回他:“喔喔喔”,接着假装没事一样继续躺回沙发滑手机。
但儿子不经意的出柜,让恩恩妈开始胡思乱想,企图找出“导致”恩恩变成同志的理由:
“因为单亲家庭,所以让他变成同志吗?”
“因为我独自带他,必须当个强势的妈妈,所以让他变成同志吗?”
“我的论文写妓权,参考资料跟他的《哈利波特》摆在一起,所以让他变成同志吗?”
头几天,恩恩妈背着恩恩天天以泪洗面。儿子出柜当晚,新北市发生八仙尘爆,整周新闻都是令人鼻酸的画面,同事们还以为她是为了这起事件哭红双眼、吃不下饭,不断安慰她捐钱帮忙就好,不要太难过了;可是只有她自己心里清楚,真正伤心的原因是什么。
3天后,恩恩妈振作起来,她决定对外寻求协助。
不说破是一种平衡
恩恩举重若轻地对着妈妈出柜,但阿杉(化名)并不打算这样做。
“人家看A片都是注意女的,但我就是专门看男生。”年近40的阿杉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岁月,仍然流露出大男孩的腼腆模样。他的性启蒙“教材”和其他男生一样是A片,但让他怦然心动的却是身材壮硕的男优。
但真正确定自己喜欢同性,是高中体育课换衣服时,对某个爱慕的男同学有生理反应,加上青春期男生总会玩一些无聊的游戏可以触碰到“他”的身体,更让阿杉确认了自己的性别情感。
在那个要结交同志朋友先往新公园(1996年更名为“二二八和平纪念公园”)去的年代,阿杉第一个同志男友就是在新公园认识的。2000年台湾网络兴盛前,号角出版社一系列由沈芸生书写有关同志情感的作品,成为阿杉心灵上非常重要的慰藉。“《男人的内裤》现在看起来,就是一本出给男同志看的书,寄三、五十块去指定的邮政信箱,对方就会寄内裤目录给你,就是用书来包装情欲。”阿杉说。
2000年后,BBS(电子布告栏系统)gay版成为阿杉交朋友的新园地,被他形容是一段“铭心刻骨遭背叛”的恋情,就是从这里萌芽的。那年大三的他,为了一位在国小任教的“老师”与同学们渐行渐远,怎料3年半过去,“老师”却告诉他自己要娶一名同校的女老师,一度犹豫要不要接受三人行提议的阿杉,最后在感觉自己成为泄欲对象后,决定用一封简讯结束两人关系。
“如果对手是男生,我还可以去把他抢回来,但对方是女的,我无法跟她争任何事情。”
多年过去,阿杉不久前又在某gay版聊天室遇到“老师”,对方还企图约两人见面,但对方已是3个孩子父亲的人,阿杉选择把这人留在过去。
问他是否想过自己为何喜欢同性?阿杉自我分析了一番,他认为父亲的强势一直让他感觉缺少父爱,这使得他喜欢年纪大、能照顾自己的男朋友,虽然他也试着与年纪小的人交往,但阿杉坦言无法成为别人的“照顾者”。
虽然阿杉身边不乏知道他是同志的朋友,自己的妹妹也知道他的同志身份,但当我问他,这辈子有打算跟父母出柜吗?阿杉毫不犹豫回我:“不会。”他给我的理由是,他很清楚自己的家庭,别说父母不可能接受,现在他们年纪大了刺激不得,“反正因为最近家中债务问题,我也没有被逼婚的压力。”只是,他的爸妈真的没有怀疑过吗?阿杉不确定起来,但他沉思了一会儿说道:“对我这一代的父母来讲,纵使真的知道,不说破对他们反而是一种平衡。”
尽管与表妹聊过,但只要儿子不在家,恩恩妈就会疯狂搜寻有关同志的资讯,想了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她问自己一堆问题:同志是遗传吗?是后天环境影响吗?是可逆转的吗?恩恩妈虽然不反对同志,但总是希望为孩子找一条easy way……。
亲耳听到儿子坦白性向,恩恩妈第一个想到的谘询的对象,是自己的女同志表妹。这位表妹明年3月将与她的同性伴侣结婚;婚前,她希望对母亲与阿姨(恩恩妈的母亲)出柜。
恩恩妈扛起了“打前站”的重责大任。她先趁着近期同性婚姻修法的社会氛围,用聊天的方式探询母亲:“妈,我觉得表妹是女同志耶,你有这种感觉吗?”接着神秘兮兮地告诉她:“表妹是女同志。你是老一辈第一个知道的,不能讲喔!”老人家总怕被排挤,因此被当成“同一挂”的母亲非常开心,感觉自己是既先进又开明,开放程度不下年轻世代。
恩恩妈的母亲知道后,接下来就是表妹的母亲。恩恩妈最近正在筹画,希望让个性仗义的母亲去跟阿姨说。恩恩妈的表妹知道,就算母亲不支持,但结婚不让她知道,只会让母亲更生气,与其这样,不如在结婚前向她出柜。由于表妹伴侣的父母无法接受同性婚姻,确定不会出席这场婚礼,母亲、阿姨和表姊的祝福,成为这对新人非常重要的支持力量。
期待着自己就要和同性伴侣结婚,恩恩妈的表妹开口问:“姊,(恩恩是男同志)这对你会有影响吗?”
“对我没影响,但我担心对恩恩的未来会有影响。”
恩恩妈的表妹是过来人:“路没有那么难走,虽然很多事情不能公开,但家人支持是最重要的。”
尽管与表妹聊过,但只要儿子不在家,恩恩妈就会疯狂搜寻有关同志的资讯,想了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她问自己一堆问题:同志是遗传吗?是后天环境影响吗?是可逆转的吗?恩恩妈虽然不反对同志,但总是希望为孩子找一条easy way,甚至在想,欧洲、加拿大都对同志比较友善,是不是索性送他去国外留学好了。
心里不踏实的恩恩妈,一来是无法跳脱自责心理的作祟;二来是担心万一将来哪一天自己不在时,没人支持恩恩怎么办?带着这样的心情——“我要帮恩恩找到一个支持的团体,就算我不在时,都能支持我的孩子”,恩恩妈拿起电话打到“台湾同志谘询热线协会”(简称“热线”),把自己的担忧、恐惧、焦虑、困惑……一股脑向对方倾诉,等不及“柜父母”活动举办,恩恩妈几天后第一次参加了青少年同志的聚会。
起初恩恩并不知道妈妈去参加了同志父母成长团体。就算后来知道了,个性慢热的他也不热衷,只有拗不过妈妈的拜托,才会陪母亲一起参加活动,但恩恩总是告诉母亲:“你低调一点啦!”
父亲的接纳与成长
因为孩子对自己出柜才开始手忙脚乱地想了解“同志是怎么回事”的父母,恩恩妈绝对不是第一个,另一个是阿又的爸爸。
17岁的阿又在国二时向爸妈出柜,但那次不是深思熟虑的安排,而是“赌气”的结果。
阿又在小学五年级时,发现自己喜欢的是女生。国一升国二那年,他开始上网搜寻同性恋的谘询,因而开始参加热线的青少年聚会。聚会每两周一次,但阿又却无法向爸妈交待清楚。这天,他又要去热线参加活动,生气的爸妈决定载他出门一探究竟,他也负气觉得:“好阿,一起去阿。”
就在抵达目的地前5分钟,阿又用手机把同志聚会的通知秀给他们看,接着3个人一起进到热线与志工长谈。离开后,阿又的母亲劈头就问:“是家里不温暖让你变成同性恋吗?”
虽然出柜过程并不愉快,但阿又的爸爸让女儿继续到热线参加活动并担任志工,尽管他并不太认同。接着,阿又有了不可思议的发现:在爸爸的书堆里竟然有《亲爱的爸妈,我是同志》这本书;这是父亲用一种默默“自我成长”的方式一步步理解、接纳自己女儿喜欢女生的事实。
阿又出柜后,父女之间多了一些感性时间。“我爸后来跟我说,早在他看到我穿‘T-STUDIO’束胸时就曾整夜失眠,那时他就觉得事情不太对劲。”针对近来台湾社会对婚姻平权的讨论,阿又的爸爸甚至对他抱怨,自己大学同学在line群组上会传一些反对同婚的偏激言论,“他会跟我骂,说真不知道这些人在想些什么。”阿又笑了笑说。
“我从可以接受同志到接受我儿子是同志,到未来要接受他去牵另一个男生的手在我面前晃来晃去,那程度都是不同的,我都还需要调适。”
恩恩和妈妈也开始了“感性分享”:
“为什么你这么轻易就跟我出柜?”妈妈问。
“我觉得你会接受同志。这实在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但这其实不容易。当恩恩知道妈妈曾经为自己的同志身份哭泣时,他很惊讶:“为什么你要这么难过?这没有什么啊。”
这波争取婚姻平权运动中,南部几所高中,包括台南女中、彰化女中都有声音出来支持修法,恩恩妈曾问儿子:“你是学校班联会干部,不需要出来做点什么吗?”耿直的恩恩却认为:“我自己是干部,这样有种公器私用的味道。”对于这样的态度,恩恩妈一度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儿子不愿意出柜,但恩恩自信又笃定的告诉母亲:“我从来就没有在柜子里。”
外型略带阳刚且功课好的恩恩,在学校一向人缘不错,尽管周围一些朋友知道他的同志身份,但大家都不以为意,让恩恩从未因为性别认同问题遭到霸凌。恩恩妈则自剖,自己能接受同志的原因来自高中经验。
彼时,祈家威成为台湾首位公开出柜的男同志,受他争取同志运动影响,恩恩妈读了白先勇的《孽子》,了解同志们如何在生活、欲望和社会偏见中挣扎求存。加上当年班上有一位女同学,在同志身份曝光后,被父母强制转学,更让她清楚知道,同志的路是非常难走的。“我支持同志,也尊重同志,但这条路崎岖难行,当我的孩子是同志时,那是完全不一样的事情。”
不过令恩恩妈此时最担心、耳提面命提醒儿子的是:“(性关系)对象一定要固定,一定要戴保险套。”
近一年,同性婚姻成了台湾社会争论的议题。纵使恩恩妈已经调整好心情,接受并支持儿子是一名同志,但她也仅仅是走到这里而已,“我从可以接受同志到接受我儿子是同志,到未来要接受他去牵另一个男生的手在我面前晃来晃去,那程度都是不同的,我都还需要调适。”
而对同性婚姻问题,恩恩妈虽然支持直接修《民法》,但对恩恩将来要与同性伴侣结婚,她其实还无法想到那么远。
性别认同是生命的一部分
感觉需要和自己的孩子谈谈“时事”的不只恩恩妈,还有Luci的爸爸。但不同的是,恩恩妈先知道了孩子是同志;Luci的爸爸这一谈下去才发现自己的孩子也是修法的“当事人”。
这场对话发生在2016年11月28日,立法院第二场公听会前几个小时。听着父亲不断表达对Luci从事同运、社运的反感,让他瞬间决定向爸爸出柜。“我一直预期会有被我爸赶出门的戏码,但却没有发生,”Luci笑着说道。对那天父子吵完、爸爸“不了了之”的态度,Luci也感到一丝丝讶异。
一周后,Luci的父亲看到他在脸书上的郁闷PO文,主动打电话告诉他:“因为你是我的儿子,我不得不支持你”,但父亲也直说,希望Luci不要逼他认同男同志,“难道你要我去放鞭炮吗?”
父亲的话虽然讲得有些强硬,但出柜后,两人间就性别议题的对话空间反而被打开了。
Luci发现自己喜欢同性,最早是在国小三年级时,“女生对我来说,就是一般的朋友,不会像对男生一样,会有‘想要多相处一点’的感觉。”上国中后,他曾认真花了两周时间理清自己的情感归属,“在我自我认同是同性恋后,我开始偷偷买BL(Boy's Love)的漫画藏在房间。”
一天下课,一改往常母亲来接他回家,父亲出现在补习班门口。到家前,爸爸丢了一句:“回去对你妈好一点”,就什么话也没说了。甫进门,Luci的妈妈便把那叠漫画拿出来,生气、发飙、崩溃、大哭,“你是不是Gay?”“你的行为就跟佛地魔一样,很邪恶,很可恶。”面对母亲的连番质问与否定,Luci想也不想的回她:“我不是。”往后的日子里,Luci在家中会刻意避谈同性恋话题。
但这天的事情,早让母亲心里有底。Luci的妈妈在他高二生病过世前,曾语重心长地要丈夫做好心理准备,儿子可能是个男同志。“真的要感谢我妈,”Luci说,他的父亲是严肃又古板的人,因为妈妈的离开,迫使父亲不得不扛起“母亲”这个角色,而在他的传统观念里,妈妈就是要去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后来我才知道,他私底下都会去吸收(有关性别议题)一些东西,”Luci的爸爸甚至告诉他,如果他要从事性别研究,必须用人家听得懂的方式说服别人。
向父亲出柜一个月余来,Luci感觉两人能对话的议题越来越不设限,“我希望我跟我爸感情变好,不要有秘密存在。”Luci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诉我,虽然不忍心父亲要面对自己是同志这件事,但有时候仍会想戳戳他,只是现在会更在意、体贴父亲的感受。
Luci直言,很庆幸父亲能接受自己是同志,“性别认同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如果否定了我的性倾向,等同是否定了我这个人的存在,那我会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没有意义,也许就没必要为谁活下去……”
在一连串“自责”后,恩恩妈相信同志们都是天生如此,而非受后天环境影响,“我们对孩子的付出没有比其他父母少、甚至更多,如果社会觉得是我们没把孩子带好,这对我们并不公平。”
“恩恩,你可不可以是双性恋,不要是同性恋?”
恩恩对母亲翻了一个白眼,觉得她太天马行空。而当恩恩感觉妈妈似乎对自己是同性恋者已然接受后,他告诉妈妈:“我觉得有90%我是男同志。”这下子,恩恩妈彻底放弃了。
参加热线柜父母活动至今,团体中仍有爸妈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同志,一直想要把他们“扳”回来。但在一连串“自责”后,恩恩妈相信同志们都是天生如此,而非受后天环境影响,“我们对孩子的付出没有比其他父母少、甚至更多,如果社会觉得是我们没把孩子带好,这对我们并不公平。”
与其想自己做错什么,不如问:“我愿意挺孩子吗?”
恩恩妈曾经问儿子:“我支持你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很重要?”恩恩用一种“你在傻什么”的语气回覆母亲:“你在废话什么,当然很重要阿。”那一刻,恩恩妈放心了,觉得自己至少是个及格的母亲。恩恩班上其他未出柜的同学总是羡慕着恩恩,老是央求他说:“我介绍我妈给你妈认识好不好?”
虽然恩恩妈不是基督徒,但她很喜欢跟上帝说话。“为什么我的孩子是男同志?”她不断提问。
“如果这个世界上一定会有一个孩子是同志,那我一定是这个小孩的母亲。为什么?因为我超爱我的孩子,上帝知道我会爱他。”恩恩妈觉得这是神给她的答案。
原本恩恩妈规划退休后,要去婴儿之家当志工抱婴儿,但她现在打算长期留在热线当志工。“有些同志孩子真的很让人心疼”,恩恩妈观察到,每次她参加活动时,孩子们总会倚过来要她拥抱,尤其是那些被家里赶出来,许久有家归不得的人。“每一个孩子应该都要被爱才对”,带着这样的心情,恩恩妈希望自己不只是恩恩的母亲而已。她甚至想过,万一恩恩将来的伴侣家里不接受,自己一定会敞开大门欢迎他,“我一定不会有婆媳问题,而且还会赚到另一个儿子。”
来自基督家庭的压抑
恩恩妈不是基督徒,却为了儿子是同志和上帝对话起来;小书(化名)是基督徒,却一度因为同志的性倾向,面对上帝时满是压抑。
走出教会,小书松了一口气,从接到弟兄通知参加活动的电话后,他就又在准备“伪装”自己。
小书从小在一个基督徒家庭长大,身边充斥着对同性恋者不友善的观念与想法;“同性恋是罪恶的、不讨神喜悦的”,教会让他有一种压迫感。在15岁认同自己是一位泛性恋者后,他担心,有一天若教会的弟兄姊妹们知道了他的同志身份,将会被贴上“有罪”的标签,当神来临时,他将不会被神拣选。
小书开始意识到自己喜欢同性,最早是在国小的时候,那种“心动的感觉”曾经让他困扰、自卑,“那时候很扭曲,觉得自己怎么会对男生的身体有情感、有好奇。”为了符合从小所受的教义,小书尝试去抑制这种感觉,但这反而让他更痛苦,“明明就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我也不是受到外力刺激影响而去喜欢男生,这么真实,刻意压抑让我好不舒服。”
高中时,小书决定踏出去试试。那是一个高中生寻常般要为考大学努力念书的日子,小书向心仪的社团同学告白了,但情窦初开的他受伤了。这次的告白不仅赔上两个人曾经美好的友情,也赔上了他单纯不被注目的高中生活。“那时压力真的好大,最后我只敢待在辅导室或图书馆。”教室成为小书的梦魇。
幸好当时有位辅导老师帮助他,一方面建立他的自我认同,让他从同志身份的自卑感中走出来;另一方面,鼓励他向外寻求资源,多参加同志团体或结交更多同志朋友,或许能藉由他们的协助,更了解自身的情况。
20岁的他,如今自卑感没了,但来自基督家庭的悲剧感,却仍缭绕心头。小书苦笑说,他的家人都是虔诚的基督徒,每次电视上播报同志新闻时,他们总会讲出一些不雅评论:“这些人不正常、变态。”
这次立法院审议婚姻平权法案之初,小书所属的教会原本向教徒表示“没有特定立场”,但当一些教会、护家盟等团体组织出来,抨击总统蔡英文及部分立委声称没人反对同婚法、教会没声音后,小书的教会开始动员信徒为《圣经》的价值站出来,希望大家一起穿白衣上街游行。小书的家人甚至会在家族群组中,转发一些反同言论,包括反对校园的性别教育。
还好小书的二姊相当支持他,她也是家中小书唯一出柜的对象。“我二姊其实很希望我能跟我妈出柜,”小书说,自从家中的孩子都离家工作、念书后,母亲总觉得跟孩子们很疏离,经二姊从旁的观察与试探,小书的妈妈曾说过:“万一(小书)真的是同志,我可能还是会接受,时间也许没有这么快,但毕竟是自己的儿子。”但小书直言,在传统基督教家庭长大的他,真的还没有做好准备,“或许等我有稳定的伴侣跟工作时,我的勇气就来了。”
說是違反大自然,但明明大自然就有好多同性交往的例子,真教人摸不著頭腦。
考古
先問同志,你們支持多p或兩個爸爸,或是你父母喜歡人獸戀,你接受嗎?
如果可以一夫多妻制,那我就支持同志,因為這都是順著天性。
想认识恩恩,感觉好萌啊
好吧,稍微知道了一些,加油!
擔心的,其實是怕你不幸福 QQ
孩子不是父母的物品
老子:「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
紀伯倫:「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求的兒女。
他們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因你們而來。
儘管他們在你們身邊,卻並不屬於你們。
你可以把你們的愛給予他們,卻不能給予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父母給的,是陪伴及成長,這之間相互的關係是彼此成長。
你會當很久孩子的天,也許是一輩子,那份對認同的渴慕,是孩子對你的愛。
同志傾向違反大自然所以不應擁有婚姻的權利? 基督教教義的婚前禁慾難道不是違反人類天性,某位神祉的母親還不需要精子就可以受孕了呢!
既然婚姻家庭這麼神聖偉大,應該成立反離婚反外遇反單身狗聯盟啊,沒看到反同陣營的任何反對理論是站得住腳的,這些人的各種詭異行為其實也蠻值得作心理學研究的。
http://ppt.cc/80T7d
一堆人漠視或不去了解分析在自己心中知道的真正事實
關於婚姻有很多東西是沒寫在法律中的卻一直只會拿法律寫的東西來辯
有兩項關於婚姻的概念是存在於社會道德中的
1.男女不應發生婚前性行為未婚生子
2.若違反造成懷孕沒其他原因必須要奉子成婚
這代表什麼?責任!新生命需要父母
這也是為何對夫妻吵離婚我們會要勸合不勸離,大人分開會傷害到孩子
婚姻制度實際上是男女互相限制自由履行其對共同孩子家庭的責任義務與權益
結婚行為、儀式實際是夫妻向社會要求取得他們成家生育並教養子女的許可認可授權
授權權利可以給予可能執行它並最後成功的一般家庭夫妻,如同你的父母
授權權利可以給予可能執行它結果卻不幸失敗的不孕症夫妻
授權權利可以給予可能執行它但卻選擇暫時或將來都不會去執行的頂客族夫妻
但是婚姻中成家生育和教養子女的授權
無法"再"給予已由經驗及知識確定去執行它會造成優生學小孩健康問題的近親夫妻
無法給予心智未成熟不該去執行它的未成年孩童夫妻
無法給予本來就根本不具執行可能的跨種族人獸、性別同性、或獨身者自己
至於一夫多妻、一妻多夫過去或現在部分國家本來就是允許的
但我們國家的社會知道那會造成男女的不公平並且產生家庭中地位的競爭
給予此授權權利並不良好可行才決定禁止
這些就是現況法律中婚姻之所以規定一男一女的全部含意
接著寫在婚姻之後的章節父母子女因此也就使用婚生規定的原因
另外道德上關於婚姻有一項是有被直接寫進法律的
那就是通姦罪,可是居然沒有人去看到提案支持的主要立委居然是想把它廢除的
外遇離婚會造成家庭破碎,危害的又是誰?大部分是單親家長及由他所扶養的孩子
對孩子,第三個生命的責任義務承擔才是婚姻制度的重點
夫妻的財產共有節稅、離婚需要贍養費、死亡的遺產分配等等其實是由此而來
可惜支持方的很多立論卻都是伸張他個人的自由、人權,沒有其他原因
仔細去想想真正的婚姻定義同性關係他們可能取得的了嗎?
就算硬扯領養、借種代孕、人工生殖用來做為工具
讓同性他們滿足心理模仿出社會對家庭的定義也可以?都能當做權益?
這些事情除了心智未成熟自己都還是孩子的孩子以外
近親、跨物種、獨身,只要他們的經濟能力足夠,難道也可以視為人權權益去授予嗎?
當然不是
人對承載他們自己未來的新生命、孩子下一代有的是責任不是權益
科學其中一樣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指出生活中有些甚麼是錯的o
違反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