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6日晚上近9時,西環中聯辦對開的德輔道西,所有行車線已被示威者全數「佔領」。反對人大釋法的示威者,數度衝擊警方防線,有蒙面示威者更撬出行人路上的磚塊及企圖拆毁路牌,警方則出動胡椒噴霧驅趕,現場陷入一片混亂。
在衝突現場,鍾智豪正聚精匯神地觀察馬路上的示威者:他們坐着,躺在地上或依靠欄杆稍作歇息,人人都剛剛經歷了幾次激烈的警民衝突。他立即從背包中拿出畫簿及筆,描繪眼前的情景。十分鐘後,他收起畫簿,走向警方的封鎖線,接着描畫眼前戴上頭盔的警員。過了幾分鐘,他又轉換位置,在小巷中描畫坐在地上、神情憂慮地講電話的男生。
集會現場的五個多小時裏,鍾智豪一共畫了九幅畫,用畫筆記錄這場示威。
我想把事情記錄下來,與人分享,引起更多人關注事件。
鍾智豪今年22歲,是設計和繪圖行業的自由工作者。過去兩年多,他在一場又一場的示威衝突中穿梭,用紙和筆,記錄當時的實況。過去幾年,香港發生了多場大大小小的社會運動,年輕人的參與已成常態,而鍾智豪亦選擇了以他獨特的方式參與。
在社運衝突現場,他就如戰地記者用相機鏡頭般記錄實況,不同的是,他選用了畫簿和筆。
「我想把事情記錄下來,與人分享,引起更多人關注事件。」鍾智豪如是說。
「比起與警察衝突,我更傾向以畫畫參與社運」
鍾智豪自2014年的雨傘運動開始,投入參與社運,此前,他直言並不熱衷於政治。在他中學時期引發社會熱議的「反高鐵」事件,亦沒驅使他參與其中,他憶述︰「當時的同學間都是聽聽便算,沒打算去的,大家對政治沒太大熱情。」
直至大專時期,他才受同學的影響首次接觸社運。2014年9月26日晚上,鍾智豪接到同學來電,指時任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為爭取「真普選」,衝入「公民廣場」示威而被拘捕,着他前往支援。他也認同「我要真普選」的想法,認為沒有公民提名,根本不是真普選,於是前往聲援,參與了人生首場社會運動。
自小喜歡畫畫的他,身邊總會帶備一本簿,隨時作畫。9月26日當天,他帶着一本手掌般大小的紅色小簿,一同集會的同學跟他說︰「你懂得畫畫,不如嘗試記錄這件事情。」
由那時起,鍾智豪便開始記錄社運現場,過程中,他發現了社運參與者的轉變。「雨傘(運動)時是慢慢演變成衝突,但今次我一到場,各人已戴好裝備,甚至已有物資站、急救站,好像是早已預計會有衝突。相比以往,多了偏向武力爭鬥的示威者。」
鍾智豪參加「反釋法」集會,因為他認為人大釋法扭曲香港法律條文,對香港司法制度有破壞性的影響。在他的「反釋法」集會畫作中,有一幅細緻描繪蒙面示威者的衣着和表情,又有兩幅是描畫警察的布防與神情。
畫畫過程中,他發現很多示威者都配戴面具、頭盔、背着背包,「彷彿人人都是有預備而來」,那些人當中,有人會主動在街頭拿垃圾、雜物布防,甚至突然向警察拋擲物件﹔而警方的反應亦十分迅速,封鎖集會範圍、要求港鐵關閉西營盤站所有車站所出入口,都在短時間內完成。在鍾智豪看來,示威者是「有備而來」,而警方亦是「有部署去應對」。
「如今的集會與以往截然不同。」鍾智豪說,回想起以往參加社會運動的情景,示威者大多只帶上一個斜揹袋,拿個水樽便去遊行示威。
我希望為將來的人留下這件事的記錄,希望將來的人能從中學習成功與失敗的原因,學到教訓。
鍾智豪也感覺,現在的社運氣氛,比以往愈發緊張。繪畫的時候,他看到相對和平靜坐的示威者,與黑衣蒙面拉垃圾桶布防的示威者,因互不認同而爆發罵戰。而黑衣蒙面的示威者,亦常在離警察較遠的位置交頭接耳,或不斷用手機互通消息,彷彿在部署什麼。
示威和衝突不斷升級,但鍾智豪在現場做的,始終一樣:用畫筆紀錄當下。「比起與警察正面衝突,我更傾向以畫畫記錄的方法去參與社運。」鍾智豪說。
他形容自己是示威的參與者,傾向用貼近的身分去觀察示威者,用畫作記錄社會運動。在社運氣氛愈趨劍拔弩張之時,鍾智豪仍選擇走進現場繼續記錄。
「我希望為將來的人留下這件事的記錄,希望將來的人能從中學習成功與失敗的原因,學到教訓。」他這樣說。
「大格局是由一個一個人的細節拼湊出來」
鍾智豪還記得,在雨傘運動中,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名神情倦極女孩,那一刻,女孩正挨着綁滿黃絲帶的欄杆休息。
在鍾智豪看來,在大型的社會運動中,人們往往忽略了解每個個體的想法。因此,每當進入一個集會現場,鍾智豪總習慣走到每一個角落,逐個人觀察,一步一步摸索出事情的全貌。
「有時我覺得衝擊性的畫面不是太重要,反而是他們當時的神態、舉動、心情更重要,可能有人在聊天,有人在致電家人,這些才是細節。」鍾智豪說:「我希望一邊畫,一邊了解他們在想什麼,對我來說,人與人的關係才是所有事情的重心,我希望多理解他們。」
在混亂的衝突現場,鍾智豪幾乎不可能和示威者或警察溝通,但他自言喜歡透過單純觀察,去記錄示威者真實的一面。
「我留意的是人的神態,希望由一塊塊碎片去理解,拼湊成一張大圖,大格局是由一個一個人的細節拼湊出來。」鍾智豪指出,這是他慣常理解複雜政治事件的方式。而他認為,敵對的雙方並不能簡單地看成兩個群體,應該由個體出發,才能多角度了解事情的全貌。因此,他更進一步去記錄每個示威者的獨特性。
在改變一件事上,我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個角色,有人擔當領導,有人在前線衝,有人負責醫療。我認為每個人都應思考自己可擔當什麼角色。
身於中聯辦集會現場,鍾智豪發現,政黨在社會運動的參與減低了,即使是這次宣誓事件的主角、青年新政的梁頌恒及游蕙禎,在該次集會中亦非主導角色,「整晚我只見到游蕙禎一次」。與此同時,他亦觀察到較多示威者是自發到場,不因任何政治組織而來。
「在改變一件事上,我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個角色,有人擔當領導,有人在前線衝,有人負責醫療。我認為每個人都應思考自己可擔當什麼角色。」正是這些小角色,造就了當晚的大格局。
鍾智豪強調現場感,喜歡用黑色針筆或藍色原子筆速寫,單一顏色的畫作,予人清晰、強烈的感覺。在記錄實況時,他有一道原則︰「不可以想像,因想像會誤導別人對事情的理解。」
「從生活出發去改變,或許更有效益」
鍾智豪對描繪細節的熱愛,源於中學時期讀過的歷史遊記《一七九三乾隆英使覲見記》。
該書講述1792年英國政府任命喬治·馬戛爾尼為使節,以祝賀乾隆皇帝八十大壽爲名出使中國的所見所聞,書中附有隨行畫家威廉·亞歷山大對當時中國人的細緻描繪,刻劃出當時農民、工人、富人、學者的衣着、動作、神態。
「這些畫作對我有很大影響,令我日後多留意人的五官如何反映表情,動作如何看到神態,與環境的關係。」鍾智豪說。
在這些西方畫作中,他感受到「每一個人物都是一個主角」。
相比起來,他看過的中國卷軸畫《康熙南巡圖》,在對人的描畫方面,帶給他完全不同的感覺,「可能《康熙南巡圖》想呈現一個城市有多偉大,所以當中的人都很小,皇帝大一點,但都是幾條線便畫完。」
從中西畫作對人的描繪中,鍾智豪構建出一個想法,他認為同是記錄歷史、遊記的畫作,西方的相對重視對人的描繪,但中國的卻更重視呈現城市的整體偉大,反而忽略了人。
因此,在記錄社會運動參與者的畫作中,不少是細緻地描繪人的舉止神態,而他亦從記錄過程中,更貼身地認識身處的社會。
社會運動只是其中一個抗爭方法,未必能立時作出改變,反而從生活出發去改變,或許更有效益。
曾有中學同學對鍾智豪說︰「就算參與社會運動,也改變不了什麼。」他則這樣和對方解釋︰「重要的事情,不是看結果去決定是否參與。參與,是顯示你用力量去爭取改變。」
縱然雨傘運動最後沒帶來實質的改變,但卻令鍾智豪開始思考,應如何在生活上作出改變,關注身邊的事情。
2016年9月,鍾智豪於完成建築系學士課程,正式投身社會。他沒有如主流般進入建築公司做正職,反而以自由工作者身份,靠接設計及繪圖的零散工作維生,為的是把他認為有價值的香港小店,以畫記錄,並放在網上發布,希望能令更多人關注小店生存,減少光顧連鎖店,打破壟斷。
「社會運動只是其中一個抗爭方法,未必能立時作出改變,反而從生活出發去改變,或許更有效益。」鍾智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