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邪惡美食西多士:從法國風情到香港滋味

茶餐廳正是因為香港而真實,只有在香港東西交融的文化下,奶茶配魚蛋麵也顯得合理。

刊登於 2016-09-06

我知道糖漿、奶油和煎麵包其實對健康無益,但我無法抗拒。
我知道糖漿、奶油和煎麵包其實對健康無益,但我無法抗拒。

在香港生活滿20年,我早已將這座城市視為家鄉,雖然在媒體與社群網站裏,人們常有不滿與怨懟,我決定以外來者的眼光,說出自己為何鍾愛這座城市。

若要論及為何喜愛香港,自然該以食物為始,我清楚記得在家附近的茶餐廳裏,初次咬下西多士(french toast)的感受,如此美味又邪惡,但我對西多士的名稱卻很困惑,不明白其中有何法國元素,也不記得曾在法國見過類似餐點。

當時網路並不風行,Google也還沒問世,我研究多時,仍遍尋找不著西多士確切出處,但從食譜可見,西多士過往均使用不新鮮的麵包。麵包是諸多文化長久以來的主食,且大多數人都不希望浪費任何食物。

西多士在法國被稱為「pain perdu」,藉由烹調手法增添麵包風味,因此在下鍋前浸泡在牛奶與蛋液中,既可享受美味佳餚,也不會浪費任何麵包,讓我想起小時候,母親或我自己也會利用家中剩餘麵包,做出這道料理,且法國的西多士相當甜,與港式西多士大不相同。

港式西多士就像法國版吃了類固醇的結果,使用兩塊鬆軟的牛奶厚片麵包,沾上蛋液後煎至金黃酥脆,再搭配奶油及煉乳或糖漿,有時甚至還在兩塊麵包之間抹上花生醬,令西多士更加邪惡。(但老實說,我並不偏好加入花生醬)

仔細想想,西多士和茶餐廳象徵着我鍾愛的香港,在1950至60年代時,許多工人每天得尋找平價餐食打發中餐,茶餐廳也應運而生,逐漸融入香港變遷步調飛快的生活中。相較於西式餐廳,有些人或許認為茶餐廳的餐食不夠道地,但在香港的背景與氛圍,卻是再道地不過,茶餐廳正是因為香港而真實,只有在香港東西交融的文化下,奶茶配魚蛋麵也顯得合理,也因為食客匆忙來去,不時吆喝的服務生才不覺得突兀。

我曾基於好奇,走訪其他城市的「港式茶餐廳」,雖然口味相仿,卻找不到和茶餐廳的情感連結,欠缺香港精神,只留下迪士尼樂園般的虛構場景。

也曾和來香港探望的朋友討論,與其他城市相比,香港的特質究竟何在,我們一致認為,香港或許是世上步伐最快的城市,比巴黎迅速,就連紐約或東京也顯得緩慢。若在茶餐廳裏點一份西多士,最能感受到香港人對速度多麼著迷──五分鐘內肯定上桌。對許多市民而言,經濟發展造就更忙碌、壓力更大的生活型態,城市的速度不斷加快,快速也成為一切事物奉為圭臬的原則,甚至是選擇餐廳的標準。

在香港居住幾個月後,西多士迅速成為我的最愛,我知道糖漿、奶油和煎麵包其實對健康無益,但我無法抗拒。最近也嚐到不同變化的西多士,令我更加滿足,朋友May Chow不久前在我家附近的大坑開設Second Draft餐廳,以英式餐館酒吧為基礎,再加入香港元素,店裏的西多士放上一片鵝肝抹醬,同樣有酥脆麵包和金黃糖漿,而鵝肝增添美味,也多了些法國特色。

我至今已上門三次,每次都點這道西多士,也真正在其中找到法蘭西風情。

(譯:錢佳緯)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