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

江澤民逝世:一位長者的死與生,中國網絡「膜蛤」的前世今生

幾年之前,恐怕不會有人想到,被尖刻的批評者嘲諷為「蛤蟆」的江澤民,會在退出政治核心之後,成為網絡「膜蛤」亞文化核心。

端傳媒記者 段平、蘇昕琪 發自北京、香港

刊登於 2016-08-24

#江澤民

【編者按】新華社消息,前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因白血病合併多臟器功能衰竭,搶救無效,於2022年11月30日12時13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6歲。重新推薦這篇舊文。也歡迎閱讀深度評論:《江澤民逝世:他如何改造了中共的政治基礎,又為當今習近平政治帶來什麼?》

「膜蛤」亞文化中,江澤民是主題人物「蛤」,他的外貌、經歷、言談舉止中的種種經典都被符號化成內部交流語言。
「膜蛤」亞文化中,江澤民是主題人物「蛤」,他的外貌、經歷、言談舉止中的種種經典都被符號化成內部交流語言。

8月17日早晨7點34分,「鳳凰財經」在新浪微博上發布了三張照片:一對活像蛤蟆眼的大燈、一張「按M安軌」的鐵路遊戲截圖,還有一包零食「蛤蟆酥」。配圖文字:「今天是這位長者九十歲生日,起來為長者續一秒」。

這條微博很快紅遍網絡,隨即遭到刪除。當天,主管網絡安全的「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網信辦)即致電鳳凰財經,發布這條微博的編輯被開除。

8月17日是江澤民的90歲生日。幾年之前,恐怕不會有人想到,曾經因為戴方形粗框大眼鏡,把西褲褲腰勒到胸部以下、大圓肚子以上,而被尖刻的批評者嘲諷為「蛤蟆」的江澤民,會在退出政治核心之後,成為網絡「膜蛤」亞文化核心。這一天,不少網民像趕集似的,用各種各樣的圖片、段子、表情包和語錄摘抄,「祝賀」這位中國第三代最高領導人90歲「生日快樂」,祝福他獲得「續命」。

1989年到1993年,江澤民逐步踏上中國黨、軍、政的權力頂峰,2002到2005年,他逐一卸下黨、政、軍的最高職務。中國互聯網時代在他治下開啟,1995年,政府向社會大眾開放接入互聯網,至今培育出近7億網民。從江到胡,再到習近平時代,網絡空間如今已成為最重要的政治管控陣地。「膜蛤文化」恰在此時興起,並觸發隱秘的審查機制,個中因由,究竟該如何理解?

江澤民怒斥記者,「他們全都會背!」

在全球有超過10億用戶、但中國內地網民不能直接訪問的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上,有史以來最火爆的中國領導人視頻,當屬「江澤民怒斥香港記者」。

事件發生在2000年10月27日,時任國家主席的江澤民,與上京述職的香港特首董建華在人民大會堂見記者。代表香港有線電視的女記者張寶華提問:中央是否「欽點」董建華連任?江澤民當場大發雷霆,訓斥記者,長達數分鐘:「你們有一個好,全世界跑到什麼地方,比其他西方記者跑得還快,但是呢問來問去的問題啊,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我今天是作為一個長者跟你們講」,「如果將來你們報導上有偏差,你們要負責」,「你們啊,不要想喜歡弄個大新聞」,「你們啊,naive!I am angry!」

他還特別提到:「美國的華萊士,那比你們不知高到哪裏去了,我跟他談笑風生……」這是距此2個多月前,在北戴河,江澤民接受美國CBS皇牌訪談節目《60分鐘》主持華萊士(Mike Wallace)的專訪。華萊士曾採訪過美國平權英雄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和中國改革開放領袖鄧小平。那次訪談中,面對個人獨裁、六四事件等直接挑戰中共禁忌的重磅問題,江澤民應對從容,全程微笑,還能穿插秀英文、示範演唱,其「談笑風生」的姿態和技巧,與面對「欽點」問題時的暴怒訓斥,別如天壤。

在怒斥事件現場的另一名香港女記者、當時代表商業電台的許秋霞對總書記發威既驚訝,又有點好笑:「很少遇到領導人會這樣,作為一個長者教訓你,沒想到會這樣」,「他說他是長者,但其實好像小孩子,掀翻桌子吵架一樣,可能他不知道自己的容貌這樣出街,會有這樣的效果,」許秋霞向端傳媒回憶道。

香港無線電視《新聞透視》節目播出了這個片段。事件發生7年之後,這段片段被人上載到YouTube,至今已有超過169萬次點擊觀看。相同內容的片段後來又有不同賬戶上載,甚至在標題加「禁片」二字,都獲得數百萬點擊觀看。

事件16年之後,許秋霞發現了一件更奇怪的事。今年暑假,她給來自北京的一群中學生做新聞講座,期間播出了怒斥片段,「一邊播,我發現他們是會背的!為什麼會這樣?之前這種講座,一年前,也沒有這麼多人會背,這個月初,他們全都會背。」

許秋霞還不知道「膜蛤」。

2002年江澤民訪德期間參觀福斯汽車工廠後向記者揮手。
2002年江澤民訪德期間參觀福斯汽車工廠後向記者揮手。

「膜蛤」,從「黑」開始

以江澤民為中心的「膜蛤」文化,在中國大陸興起是大約5年前,升溫壯大則在近3年。

代指江澤民的「蛤」或「長者」,是其中核心人物。「膜」的行為則很寬泛,從考據江澤民生平中的各種細節──張寶華跑得有多快,華萊士有多高;到將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與「蛤」的各類符號相聯繫──比如江澤民90歲生日前夕,網絡上熱傳一幅一塊蛤蟆狀的雲快要把太陽遮住的圖片;到活用江澤民的金句──比如表示贊同時,用江澤民學廣東話說的諧音「吼啊」,告誡人少說話多做事時,用江澤民怒斥記者時提到的「悶聲發大財」;到針對時事翻炒各種饒有深意的舊文舊事──比如7月初,騰訊網因中共黨慶大會報道中的錯別字被問責,網友則翻出江澤民2001年致電中央電視台台長糾錯,並說是自己的疏忽的一段軼事出來熱傳;乃至「鳳凰財經」說的「續一秒」──為「長者」祝願延壽,都能算得上「膜」。

熱衷「膜蛤」文化的,大多是內地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他們成長於江澤民領導、影響下的中國,被稱為「蛤絲」──蛤的粉絲。

而江的外貌、經歷、言談舉止中的種種標誌──比如,像蛤蟆眼一樣的粗框眼鏡、位置超高的褲腰帶、「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的金句等,都被符號化成內部交流語言,甚至衍生出商機──印有「搞個大新聞」的T恤、體育品牌Adidas請張寶華做跑鞋代言人……北京中學生們在許秋霞面前背出的怒斥片段,被稱為「入門級經典」。

「最早『膜蛤』的人,都是從『黑』開始的,」一位研究網絡文化的大陸學者告訴端傳媒記者。

「蛤絲」小趙今年23歲,中文系學生。他記得,第一次見到怒斥記者的視頻,是2002年全家到香港旅遊時,「當時沒什麼感覺,直到『輪子』把它傳進來。」

「輪子」指法輪功組織及其信眾。脱胎自「氣功熱」的法輪功,90年代風靡中國大陸,1999年被政府以「邪教」之名強力取締。自此之後,江澤民成了「輪子」們最大的敵人。怒斥記者的視頻,配合各類場合抓拍的照片,成了法輪功在海外批評江澤民「醜態百出」的雜燴證明。

2002年,江澤民卸下中共總書記職務,2003年,國家主席之位也交到新的總書記胡錦濤手上,2005年,江澤民卸任中央軍委主席。但誰也想不到,在全部職務卸任之後,他的政治遺產,除了擺在書店裏的《江澤民選集》,竟還有在網上經久不息的段子。

「最早接觸到那個視頻的時候,我覺得江太可笑了,而且醜態百出。我以前算是個『五毛』(編註:泛指在網絡上為大陸當局辯護、反批其批評者的人),可以說這個視頻甚至推動了我的轉變,」90年出生的「蛤絲」大呂說。

當時,在內地大學生中流行的社交平台「校內網」(2009年改名為「人人網」),仍然有公共討論的氛圍和傳統。在近1億註冊用戶中,不少年輕人在這裏發表政治言論,組建時政討論圈子,與立場相異的人爭執甚至罵戰。江澤民怒斥記者的視頻,就為當時人人網上的政治討論提供了不少金句。「你們還是 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你們還是太年輕太簡單,有時很幼稚)被音譯為「圖樣圖森破,上台子拿衣服」,作為插科打諢的段子風行。「不要想搞個大新聞,就把我批判一番!」則被政治立場不同的人,常引用來互相嘲諷。

一名曾是人人網資深用戶、目前專注研究江澤民的青年小民說,他記得,人人網上的「膜蛤」規模比如今小很多:「基本上侷限在泛政治圈裏。內容屬於今天說的『暴力膜』,主要是段子和惡搞圖,帶着嘲諷意味。

事情發生變化,是在2011年。

江澤民出席中國抗日戰爭60週年紀念。
江澤民出席中國抗日戰爭60週年紀念。

「死而復生」,「續命」流行

2011年6月底,海外媒體陸續報導了江澤民住進解放軍301醫院,已經病危的消息。

1949年之後,打破終身制、建立相對穩定的接班和兩屆任期常規之前,中國最高領導人的離世,都承啟着前後不同的時代。1976年毛澤東逝世,十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中國開始慢慢轉向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1997年鄧小平離世,革命一代最終謝幕,同年香港主權交回中國,新世紀的局面也逐漸打開。

2011年7月1日,中共90週年黨慶,江澤民沒有現身。輿論在深重疑雲下屏息,7月6日,香港亞洲電視六點新聞播出獨家消息:江澤民逝世,並將台徽轉成黑白。

全球震動,多家未能再獨立驗證消息的媒體紛紛引述亞視,等著看亞視預告的紀念特輯。然而,7月7日中午,新華社發文闢謠,中聯辦對亞視表示「極大憤慨」。10月的辛亥革命百週年紀念大會上,江澤民和其他領導人一起出現在主席台上,精神不錯。

「今天起,中國有了自己的復活節!」這條狀態在人人網上被瘋狂轉發。為江澤民「續命」的段子,也同時流行起來。

「死而復生」成為了江澤民的一段傳奇,也激起了很多人回憶起江主政的九十年代,甚至開始將江澤民與胡錦濤進行比較:江喜歡唱歌、彈奏音樂,會怒斥記者,還會在會見外賓時掏出小梳子梳頭;胡錦濤卻內斂而剋制,不苟言笑。關注政治的網民則常常諷刺說,相比到處展示才藝、表情動作多多的江澤民,胡顯得古板,被笑為「面癱」。

「胡錦濤不講話,完全不回答傳媒,」曾被江澤民斥責的記者張寶華說。許秋霞則總結道,「江澤民其實是一個很大膽的人,其他領導人不敢在鏡頭前做這麼多…他對自己非常有自信,自我感覺良好」,「胡基本承接了(江對媒體的友好態度),但humble(謙卑)些,內斂些,也會打下招呼。」

「死訊」被闢走,但人們對江的興趣卻重新燃起。從這時開始,「膜蛤」的諷刺味道漸漸稀釋,狂歡意味更重,2011年到2013年,江澤民的更多視頻和新聞材料被挖掘出來。

先是有人順着「高到不知道哪裏去」的華萊士,找出了《60分鐘》採訪江澤民的視頻。接着,2009年江澤民視察曾經任職的單位──國機二院的視頻,也被找出來放在了網上。這兩段視頻,和《怒斥香港記者》一起,被組成了經典的《蛤三篇》。

除了「蛤一篇」《怒斥香港記者》,另外兩篇也貢獻了大量富有江澤民個人色彩、適合轉化為搞笑段子的語言素材。比如在《視察國機二院》視頻裏,江回憶起自己做中共總書記時的「三件小事」,「很慚愧,就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還提到自「六四」前夕進京赴任:「你說我一個上海市委書記,怎麼就調到北京去了呢?」

與此同時,「膜蛤」的內容在網上也開始遭遇刪帖。然而,刪帖更催生了層出不窮的暗號式交流。比如江澤民視察國機二院時,接過院方送來的禮物,隨口說了一句「Excited!」(很興奮)。網民們把這句話音譯成了「亦可賽艇」,在網絡社區瘋傳。

誤報死訊後差不多五年,2016年4月2日,近60年歷史的亞洲電視面臨破產,停止播送節目。香港有網民找出了2011年亞視新聞報道江澤民逝世時的畫面截圖,把主播換成了江澤民,新聞標題則是「亞視宣布執笠」(亞視宣布倒閉)。

「你死我都未死吖!」圖片中的「江澤民」說。

江澤民出席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江澤民出席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各派都在江身上找自己的需要

再流行,還是躲不開政治,尤其是當這種流行似乎隱含著對一名前任最高領袖的好感時。

中文系「蛤絲」小趙提到,家裏長輩對江時代的國有企業改制、百萬員工下崗、「98洪災」等記憶尤深,聽說現在的年輕人喜歡江澤民,都感到不能理解。

2015年10月,《紐約時報》刊出一篇文章,指「膜蛤」的日漸風行,是為了影射習近平。

2012年底,中共十八大召開。胡錦濤卸任總書記,習近平時代開始。

習近平上任後,出京視察的第一站就是汪洋執政的廣東,並拜謁鄧小平銅像。很多人將之解讀為沿襲改革開放的信號。他也試圖展現親民和人性化,比如去平民食堂式的餐廳吃包子,比如和夫人彭麗媛穿著精心設計的服裝亮相「秀恩愛」。網民漸漸暱稱他為「習大大」──在中國北方,「大大」常被用來稱呼與自己父親同輩的男性。

上任至今第四年,習近平最令人矚目的工作,莫過於「老虎蒼蠅一起打」、打破「刑不上常委」潛規則的反腐運動。大批貪官落馬,為習近平贏得不少好評的同時,也使擔心習過分集權、變成帝王式強人的憂慮日漸增長,加上當局對公民社會、新聞媒體、網絡空間的愈加控制收緊,民間對習的評價也開始分化。

在北京讀法律、20歲出頭的小王不太認可「膜蛤反映對當下不滿」的說法。他認為,膜蛤是「各派人士都在江身上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比如2014年底上線的微信公眾號「江選研討會」,公號作者以考據方式挖掘了大量江澤民鮮為人知的故事,用的是公開的官方材料,經過提煉,往往餘味悠長。

前述專注研究江的青年蛤絲小民說,「江選研討會」的文章類似「長者傳奇」,「江澤民的每一段生活和工作經歷,不管是以單位還是地點來分,都是近現代中國的一部微小的斷代史。」

比如余大毛,今年24歲,一個中國頂尖大學的在讀研究生。2015年底,他加入了學校裏幾個在校生組織的「膜蛤」微信群。群主喜歡做考據,寫一點和江澤民生平有關的文章,還會考證「excited」到底要翻譯成「亦可賽艇」還是「一顆塞提德」。

「他們本來用『江選研討會』的路數,挖掘史料文獻,」余大毛告訴記者,但是更多時候玩開了,「群友看到有關的新聞、圖片、段子,都會轉發到群裏,大家就回覆『續一秒』。」

「後來群裏逼近500人,正好趕上2016年春晚,」余大毛說,「今年春晚特別政治化,審美很差。群裏就批評得厲害。2月9號的時候,群主擔心政治風險,把群解散了。解散後,蛤絲們在另一些群裏繼續膜。學校的老師開始混進群裏蹲點。我聽說有個人做了張圖,把ISIS斬首人質的圖片PS成了江澤民和習近平,就被國安拉去『喝茶』了。」

余大毛自己也開了一個膜蛤群,他認為,「蛤味」不濃,是被全民狂歡稀釋了:「帶着黑框眼鏡的喜感老頭,成了可口可樂一樣的流行文化。」

小王自己則不覺得膜蛤是在諷刺習近平。他說自己是在人人網時代參與政治爭論時接觸到「膜蛤」,並成為「蛤絲」。而他同時也被其它網友稱為「自乾五」(編註:自帶乾糧的五毛,指不收官方酬勞而主動在網上為當局辯護的人)。

他覺得江比他前後的領導人更有文藝氣質,但「個人形象是一回事,治國能力是另一回事」。治國方面,小王認為,江最大的功績,應該是在1989年之後比較糟糕的國際形勢下,讓中共「負重前行」。而對習近平目前的治理,一方面,他認為,國家正走在不錯的軌道上,國力日漸增長,在外交上越來越有底氣:「港台的問題笑一笑就得了。」另一方面,他也抱怨:「我對防火牆意見挺大的,沒必要搞那麼高。」

2014年春天,台灣發生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的「太陽花運動」,學生和示威者佔領立法院24天。2014年秋天,香港發生反對中央提出的特首普選方案的雨傘運動,街頭佔領79日。那時,小王翻過「防火牆」,在Facebook上和台灣人、香港人論戰。

今年年初,他想再次翻牆,參加「反台獨」的Facebook洗版行動,卻因為找不到好用的VPN而錯失機會。

在網絡管制上,小王承認「江時代文化開放程度比今天高」,對現今當局的宣傳系統更直斥「充滿了蠢貨」。他不怎麼參加學校裏的膜蛤微信群,也越來越少跟人爭論政治觀點:「大家都先入為主,太成型了。人人網膜蛤的時代,什麼人都可以見到。我其實會懷念人人和Facebook,大家都有發言權。」

一位研究粉絲文化的大陸學者告訴端傳媒記者,膜蛤文化不是領袖崇拜,而是一種變形的粉絲文化,「整個形式和語言,都很像明星粉圈」,膜蛤亞文化的未來,和現實中的政治人物是綁定在一起的:「現在膜蛤的核心,是『續命』這個詞。一旦不能再『續命』了,『膜蛤』的意義就要消失了。」

「如果江澤民去世,可以想象膜蛤亞文化會有一次總爆發,然後逐漸消亡。」

(文中小民、小趙、大呂、余大毛、小王均為化名)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