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戰2》票房红火,却在中港遭遇兩極評價。
說是「幕後大Boss要欽點未來特首和管治班子」,一邊廂,內地觀眾都在驚歎於導演竟斗膽把這事實直白道出;另一邊身處水深火熱的局中「主角」——香港人——卻氣憤反駁:阿爺要「接管」特區,一聲命令就可,哪需像電影般故弄玄虛,搞那麼多狗屁不通的「大龍鳳」(註:兜圈子玩計謀),況且實質性的「接管」早已在現實進行中。
然而比劇情更出人意表的是,這場戲——「前一哥」警務處處長與律政司長等高官的密室陰謀,廣電總局竟然過審,背後到底有甚麼弦外之音?
雙重臥底片,內地高層情意結?
同樣,2012年的《寒戰》,最令我至今不解的關鍵是,公映日期由原定10月8日推遲至11月8日,即十八大開幕當天。而與此同時,陸川被審了又審的《王的盛宴》和馮小剛的《一九四二》都得延期,難道是《寒戰》中梁家輝郭富城的鷹派鴿派高層內鬥,正中領導下懷?抑或新政府上場要借劉德華的「非常方法」力挺打黑?
要知道,《寒戰》被宣傳為「《無間道》之後最強警匪片」,而領導們包括前中影集團紅色領軍韓三平,都有份「雙重臥底」情意結——2003年12月8日《無間道3》罕有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首映,此系列的二和三,亦為CEPA合拍片年代揭開序幕。
從反轉角度看,這正好對應當時仍非常流行的「國共諜戰片」,可謂用資本主義制度包裝紅色的心,直至馬英九上台國共關係逐漸好轉,兩黨臥底策反的情節不再合時宜。
饒有意思的是,《樹大招風》導演之一許學文在製作特輯中提到,「打劫」這行業在97回歸前開始式微,他拍攝的賊王季正雄亦要面對經濟和前途等問題。於是,「省港奇兵」式街頭駁火在回歸後淡出,之後的《黑社會2》亦被收編,警匪片褪變為配合港人北上身份的「雙重臥底片」。
從反轉角度看,這正好對應當時仍非常流行的「國共諜戰片」,可謂用資本主義制度包裝紅色的心,直至馬英九上台國共關係逐漸好轉,兩黨臥底策反的情節不再合時宜。而在CEPA十年前後,配合全球網絡公民一族,香港青年早已擺脫上一代港人的「古惑仔」氣質,不用遮遮掩掩有話直說,加上社會環境被逼出來的政治氛圍,再說作為棋子的警察是好人壞人已沒必要,銀幕上的形象早已走進現實。
因此,所謂的警匪片也升級至管治危機的層次。而《寒戰》結尾一幕,郭富城見完警務處處長(王敏德)跑出來找梁家輝,背景應該是金鐘另一邊的警察總部,沒可能是剛落成不久的政府總部新大樓「門常開」,除非導演貪其穿了個大洞的建築氣勢,又或意有所指?現實中,它果真成了港人有事沒事去「坐坐」的新地標。銀幕裏,下集亦由警署轉移直指政府。
配合全球網絡公民一族,香港青年早已擺脫上一代港人的「古惑仔」氣質,不用遮遮掩掩有話直說,加上社會環境被逼出來的政治氛圍,再說作為棋子的警察是好人壞人已沒必要,銀幕上的形象早已走進現實。
在中國,你可以怎樣談論「香港」?
「看懂了《寒戰2》,就看懂了這幾年的香港」,內地人氣影評App「虹膜」以此為大標題,到底這四年間發生了甚麼?影評人和傳媒均試圖借一部仿荷里活商業電影,努力為內地觀眾梳理一直被官媒阻隔、扭曲、誤導的「香港」,於是「力撐香港核心價值觀」便成國內罕有地可高談闊論的電影主旨。
單是著名影評人沙丹一篇「細思恐極:看了《寒戰2》,誰還敢去報考香港警隊」,便引來四面八方網民對多年來港片記憶的緬懷、失落、分析、評價,甚至扯到《樹大招風》和《十年》。
一位聲稱「年僅九歲」的小朋友回應,看港片不多,沒系統認知,但很喜歡王家衛的文謅謅,杜琪峯的冷冰冰,「有人說《無間道》是港片最後的輝煌,應該也是亂說吧,希望將來有更好的香港電影帶給我們觀眾。」有人更把《寒戰2》演繹為「港獨和紅軍的政治鬥爭」,包括兩位導演梁樂民陸劍青四年間另一支線《赤道》,所以不聽「基本法」老人言,死的都是後生。
看似有話要說的「政治電影」,在技術型導演手上變成主旋律式「普法電影」,借郭富城和「戀殖大狀」周潤發之口,直白地給大家「普及香港『普通法』法律知識」。
看完《赤道》和《寒戰》系列,首先最想破口大罵是,連一部電影的基本故事尚未講好,便請觀眾「下回分解」,把電影當美劇拍,以為自己是《紙牌屋》玩《權力遊戲》。大家更搶先為《寒戰3》寫劇情發展,pageview 上十萬的微信公眾號「毒舌電影」直接把《赤道2》和《寒戰3》二合為一,「前一哥大Boss」張國柱有個《赤1》「恐怖愛子」張震,《寒2》馬伊琍被港人罵的唯一台詞「在我心中,你永遠都是警務處處長」,更被揣測為其娘家有北京官方背景,那下集可名正言順升級至中港對峙。
可是,看似有話要說的「政治電影」,在技術型導演手上變成主旋律式「普法電影」,借郭富城和「戀殖大狀」周潤發之口,直白地給大家「普及香港『普通法』法律知識」。
電影業界「一國兩制」尚可守住?
「合拍3.0年代」,中港合拍地位不再,除了幾位「作者論」大導 (Auteur)。但「香港電影」四字,仍有不可取代的特殊身份和「功能」。除工業製作質素外,就是只有香港導演才被准許拍攝的某些當代題材,
這些讓內地觀眾既羨慕又望塵莫及的公義法治和普世價值,香港人近年日日掛在口邊,說多聽多有時確實令人煩厭,尤其是出自空口說白話的港府官員和某些政客,在一切「泛政治」兩極化大環境下,容易淪為電影宣傳噱頭,「最失敗的成功事件」(情節失敗票房成功)《寒戰》系列自然充當戰靶。2013年獲九項金像獎,因在合拍十年疑惑與本土「後傘運電影」形成之前,確實沒片可選。
對部份港人來說,合拍片本身就是「原罪」。可是當中國已進入「合拍3.0年代」(2.0主力中韓中美;3.0已是各國的「合拍外交」 )時,中港合拍地位不再,除了幾位「作者論」大導 (Auteur)。但同時,「香港電影」四字,仍有其不可取代的特殊身份和「功能」。除工業製作質素外,就是只有香港導演才被准許拍攝的某些當代題材,恐襲當然不能發生在中國,還有像 《寒戰2》假裝「境外勢力」的政治權鬥。
讓內地觀眾既羨慕又望塵莫及的公義法治和普世價值,香港人近年日日掛在口邊,說多聽多有時確實令人煩厭,尤其是出自空口說白話的港府官員和某些政客。
若果此系列仍能如安樂江老闆所願,繼續拍個3到7集,至少代表電影業界的「一國兩制」尚可守住。問題是,《寒戰3》已很難拍下去,現實突如其來的發展,每每給電影打個巴掌,兩位導演要看2017特首選戰如何上演,才能接戲;而「前一哥」背後的真正大Boss永遠不能出場,否則故事肯定「爛尾」,即使世界最頂尖編劇也沒法給香港寫個完好結局。然而關心香港(電影)的內地新舊觀眾,仍非常期待,包括那位九歲小朋友。
呢位作者想寫D乜,好亂
我很好奇講內地影評為什麼不提豆瓣,難道是我「落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