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獅城租房記:新加坡組屋堪稱世界典範嗎?

组屋類似香港的居屋或台灣出售型國宅;業主住滿一定年數後,可向政府申請出租房子,然而你必須知道怎樣在走廊和窗子間保護自己的隱私⋯⋯

特約撰稿人 洛謀 發自新加坡

刊登於 2016-07-07

圖為新加坡一條街道上,傳統下鋪上居的店屋,仍見於高樓大廈林立的城市之中。
圖為新加坡一條街道上,傳統下鋪上居的店屋,仍見於高樓大廈林立的城市之中。

在新加坡開始新的工作。抵埗後,就開始上網和打電話找地產代理(台灣稱作房屋仲介)、看房子。

新加坡的房租其實並不如外邊所說的低廉──尤其是當你不是國民和永久居民,只能在私人市場找租屋的話──在交通配套相對完善、靠近市中心一點的市鎮,譬如西區的金文泰(Clementi),一廳兩睡房、約700呎(20坪)左右的政府組屋單位,月租都在新幣2000元(約港幣11500元、台幣48000元、人民幣10000元)以上。

和香港、台灣不一樣,在每宗交易當中,新加坡的地產代理只能代表房東、房客的任一方,不得從雙方皆收取佣金和服務費。我有直接跟房東的代理聯絡,也有找代理幫我安排看房子;由於預算的關係,我看的大多是政府組屋單位,也就是當地人所說的HDB Flat,只有兩三間是私人住宅單位。

新加坡的政府組屋,大多數都是購買的,類此香港的居屋或者台灣的出售型國宅;當業主自住滿一定的年數後,可以向政府申請把房間或整間房子出租,但政府對於每個組屋社區可以居住的外國人數目、居民族群比例也有一定的限制。這或許不難解釋,為甚麼不少外國僑民,或通稱的expats,都會住在私人住宅;而我剛到新加坡時所短暫居住的私人住宅門禁社區,更是滿泳池、會所、升降機所見,盡是外國僑民,和旁邊並排但被門禁所隔的組屋,彷如兩個世界。

和香港、台灣不一樣,在每宗交易當中,新加坡的地產代理只能代表房東、房客的任一方,不得從雙方皆收取佣金和服務費。而新加坡的政府組屋,大多數都是購買的,類此香港的居屋或者台灣的出售型國宅;當業主自住滿一定的年數後,可以向政府申請把房間或整間房子出租,但政府對於每個組屋社區可以居住的外國人數目、居民族群比例也有一定的限制。

看房子除了房子本身,總是有意或無意間,讓你看到更多事情。我看過一間房子,房東是對老夫婦,或許不太放心一切都交由他人代辦,或許想親自看看每一個可能的房客,或許這間組屋對老人家來說真是祖屋,儘管已聘請了地產代理,看房子的時候他們都在;地產代理的角色更像是翻譯,一方面用英語、華語向我推銷房子,一方面用福建話跟房東解釋。

我又遇過一些地產代理,在向我推薦居住環境時,除了說房子在高層十分涼快、這邊只有三四戶非常寧靜、這家房子在走廊盡頭不會有人經過門前之類的陳述外,還會說一些「這裏鄰居都是華人」、「從前的房客都是韓國人、日本人和洋人,房子打理得很好」之類的說話──我不知道說這些話的代理是有心或無意,但我聽起來就是有些不舒服,是甚麼原因讓有些代理在推銷房子時把這些國籍、族群身份加進去呢?如果我不是華人,代理還會跟我說鄰居都是華人嗎?

看了一整個星期的房子後,我就選了現在居住的這間組屋單位,是我頭幾間看的房子。記得代理向我推銷時,說房子是「角落單位」(corner flat),所以不用擔心有人會在走廊偷看。一開始的時候,我是聽不懂的,從小到大,在香港居住的多層住宅,關了門就沒有人能從外面偷看啊;即使小時候住的舊式公屋,關了門,別人即使要偷看,也要攀高從氣窗的縫中才可以吧。

甚麼原因讓有些代理在推銷房子時把這些國籍、族群身份加進去呢?如果我不是華人,代理還會跟我說鄰居都是華人嗎?

後來多看了不同的組屋單位,也看看鄰居的房子就懂了。新加坡有一種組屋單位,有一面的窗戶是對向走廊的,有時候那個位置甚至包括睡房。我猜想,這種設計可能和新加坡的氣候有關,在炎熱的天氣,房子的通風變得極為重要;只是,這種設計就會帶來私隱的隱憂。或許基於房東或(上一手)住戶對私隱的不同程度要求,有人依然向走廊的窗戶全部打開,有人會把向走廊的窗戶都換上茶色玻璃並只留下一點通風的縫隙,有人則只是貼上一個中等身材成年人高度的簾權作遮擋。

誠如早前在研討會上聽過的一份河內巷弄的報告,珍.雅各(Jane Jacobs)所推崇報障城市安全的「街上之眼」(eyes on the street),在另一種社會語境之下,也有機會變成讓人不安、讓人想逃離的「街上之間諜」(spies on the street)。

簽約的時候,我問地產代理,規定裏面「禁止阻塞走廊」,那鞋櫃可以放門外嗎?代理說,這些民生用品是可以的,不要擋到別人就可以。從升降機的門看向組屋每一層的走廊,真的,各種鞋櫃、衣櫃、晾衫架(乾衣架)也有貼着許多家的門外,甚至有人放着鸚鵡的鳥籠,或靠近升降機處,放着盆栽。

我從升降機的門外望,這樣的走廊就足夠了,社群感或許可以在這種公、私含混中營造,但當連房子的窗戶也開向走廊的話,會否又讓窗戶和走廊成為了彼此的負擔?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