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租房记:新加坡组屋堪称世界典范吗?

组屋类似香港的居屋或台湾出售型国宅;业主住满一定年数後,可向政府申请出租房子,然而你必须知道怎样在走廊和窗子间保护自己的隐私⋯⋯
圖為新加坡一條街道上,傳統下鋪上居的店屋,仍見於高樓大廈林立的城市之中。
风物

在新加坡开始新的工作。抵埗后,就开始上网和打电话找地产代理(台湾称作房屋仲介)、看房子。

新加坡的房租其实并不如外边所说的低廉──尤其是当你不是国民和永久居民,只能在私人市场找租屋的话──在交通配套相对完善、靠近市中心一点的市镇,譬如西区的金文泰(Clementi),一厅两睡房、约700呎(20坪)左右的政府组屋单位,月租都在新币2000元(约港币11500元、台币48000元、人民币10000元)以上。

和香港、台湾不一样,在每宗交易当中,新加坡的地产代理只能代表房东、房客的任一方,不得从双方皆收取佣金和服务费。我有直接跟房东的代理联络,也有找代理帮我安排看房子;由于预算的关系,我看的大多是政府组屋单位,也就是当地人所说的HDB Flat,只有两三间是私人住宅单位。

新加坡的政府组屋,大多数都是购买的,类此香港的居屋或者台湾的出售型国宅;当业主自住满一定的年数后,可以向政府申请把房间或整间房子出租,但政府对于每个组屋社区可以居住的外国人数目、居民族群比例也有一定的限制。这或许不难解释,为什么不少外国侨民,或通称的expats,都会住在私人住宅;而我刚到新加坡时所短暂居住的私人住宅门禁社区,更是满泳池、会所、升降机所见,尽是外国侨民,和旁边并排但被门禁所隔的组屋,仿如两个世界。

和香港、台湾不一样,在每宗交易当中,新加坡的地产代理只能代表房东、房客的任一方,不得从双方皆收取佣金和服务费。而新加坡的政府组屋,大多数都是购买的,类此香港的居屋或者台湾的出售型国宅;当业主自住满一定的年数后,可以向政府申请把房间或整间房子出租,但政府对于每个组屋社区可以居住的外国人数目、居民族群比例也有一定的限制。

看房子除了房子本身,总是有意或无意间,让你看到更多事情。我看过一间房子,房东是对老夫妇,或许不太放心一切都交由他人代办,或许想亲自看看每一个可能的房客,或许这间组屋对老人家来说真是祖屋,尽管已聘请了地产代理,看房子的时候他们都在;地产代理的角色更像是翻译,一方面用英语、华语向我推销房子,一方面用福建话跟房东解释。

我又遇过一些地产代理,在向我推荐居住环境时,除了说房子在高层十分凉快、这边只有三四户非常宁静、这家房子在走廊尽头不会有人经过门前之类的陈述外,还会说一些“这里邻居都是华人”、“从前的房客都是韩国人、日本人和洋人,房子打理得很好”之类的说话──我不知道说这些话的代理是有心或无意,但我听起来就是有些不舒服,是什么原因让有些代理在推销房子时把这些国籍、族群身份加进去呢?如果我不是华人,代理还会跟我说邻居都是华人吗?

看了一整个星期的房子后,我就选了现在居住的这间组屋单位,是我头几间看的房子。记得代理向我推销时,说房子是“角落单位”(corner flat),所以不用担心有人会在走廊偷看。一开始的时候,我是听不懂的,从小到大,在香港居住的多层住宅,关了门就没有人能从外面偷看啊;即使小时候住的旧式公屋,关了门,别人即使要偷看,也要攀高从气窗的缝中才可以吧。

什么原因让有些代理在推销房子时把这些国籍、族群身份加进去呢?如果我不是华人,代理还会跟我说邻居都是华人吗?

后来多看了不同的组屋单位,也看看邻居的房子就懂了。新加坡有一种组屋单位,有一面的窗户是对向走廊的,有时候那个位置甚至包括睡房。我猜想,这种设计可能和新加坡的气候有关,在炎热的天气,房子的通风变得极为重要;只是,这种设计就会带来私隐的隐忧。或许基于房东或(上一手)住户对私隐的不同程度要求,有人依然向走廊的窗户全部打开,有人会把向走廊的窗户都换上茶色玻璃并只留下一点通风的缝隙,有人则只是贴上一个中等身材成年人高度的帘权作遮挡。

诚如早前在研讨会上听过的一份河内巷弄的报告,珍.雅各(Jane Jacobs)所推崇报障城市安全的“街上之眼”(eyes on the street),在另一种社会语境之下,也有机会变成让人不安、让人想逃离的“街上之间谍”(spies on the street)。

签约的时候,我问地产代理,规定里面“禁止阻塞走廊”,那鞋柜可以放门外吗?代理说,这些民生用品是可以的,不要挡到别人就可以。从升降机的门看向组屋每一层的走廊,真的,各种鞋柜、衣柜、晾衫架(干衣架)也有贴着许多家的门外,甚至有人放着鹦鹉的鸟笼,或靠近升降机处,放着盆栽。

我从升降机的门外望,这样的走廊就足够了,社群感或许可以在这种公、私含混中营造,但当连房子的窗户也开向走廊的话,会否又让窗户和走廊成为了彼此的负担?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