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舉辦的2016康城影展(Festival de Cannes,台譯坎城影展)中,由 Mad Max 系列導演 George Miller 率領的評審團,最終選了導演 Ken Loach 的新作《I, Daniel Blake》(港譯《我,不低頭》)為金棕櫚獎電影。這位英國導演已是第二度奪得金棕櫚獎,上一次得獎的作品是2006年以愛爾蘭獨立戰爭為題材的《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當年的評審團主席是王家衛)。
Ken Loach,港譯堅盧治,台灣地區稱之為肯洛區,英國著名導演。他以寫實,求真的影像風格獲得肯定與推崇,其作品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和描寫引起評論界廣泛討論。2006年以《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第一次獲得金棕櫚獎,電影港譯為《風吹麥動》,台譯《吹動大麥的風》。
Ken Loach 今個月剛好八十大壽,除了再奪金棕櫚獎,最近英國還有一部關於他的紀錄片《Versus: The Life and Films of Ken Loach》上映。這部由 Louise Osmond 拍攝的紀錄片,貫徹了 Ken Loach 對勞動階層的關懷。在公映之餘,特別於6月5日在全英國43家電影院作「自由定價」(Pay What You Can)放映,在售票處設置錢箱,讓觀眾自行按經濟能力支付入場費。執筆之時,筆者仍未有機會看到這部紀錄片,亦還未看到獲獎的《我,不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