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外面的世界正是難捱的陰濕季節,我們走進土瓜灣一間工廠大廈的私人酒吧,裏頭的燈光幽暗、空氣微涼、濕度適中;這處只請熟客上來品酒的酒吧,同時也是金寧禧的酒倉,所以總是保持着恆溫恆濕、對酒來說最為舒適的18度。
金寧禧(Martson)從小到大在餐飲業摸爬滾打,天生靈敏的嗅覺與味覺,加上後天訓練出的纖細感受能力,讓他慢慢領悟到「有些滋味真的只有我能發現」。於是2006年,金寧禧下定決心在法國香檳區租了一公頃葡萄田,探索屬於亞洲口味的香檳。法國香檳產區葡萄園的面積約3萬4千公頃,共包括319個小產區(村莊)。在艾培市(Epernay)的香檳大道(Avenue de Champagne)尾端,就是金寧禧的酒莊,他是酒莊的租戶,也是這個酒莊生產的香檳品牌「Champagne Paul-Etienne Saint Germain」中唯一一位香港人。

金寧禧平均每年會造訪4次酒莊,成為酒莊的租戶,意謂着他可以使用酒莊的酒標、牌子,製作出屬於自己口味的香檳酒。在這份租約關係中,葡萄的栽培與收成由莊主負責,金寧禧要做的,是從不同年份的基酒(沒有經過二次發酵的酒)中找出最適合的配方,就像香水的調香師一樣,調配出獨一無二的口味;這個味道,隨着每個人的味覺敏感度、飲食習慣與文化的不同,可以產生許許多多種的變化,也是每支酒的個性與迷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