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電影

陳志華點評奧斯卡:《焦點追擊》奪最佳電影是爆冷嗎?

每一年的奧斯卡其實只代表了當時美國影藝學院會員的主流傾向,要時刻記住被公認為影史經典的《大國民》(Citizen Kane)沒得過最佳電影。

刊登於 2016-03-02

#奧斯卡

[對號入座] 電影是一扇窗,一部電影又可延伸到另一部電影,邀請我們憑票對號,或自由入座,看窗外有窗,感受更遼闊的天地。

第88屆奧斯卡頒獎禮的結果已塵埃落定,媒體大都把焦點放在里安納度(Leonardo DiCaprio)身上,他憑着《復仇勇者》(The Revenant,台灣譯《神鬼獵人》)第四度提名最佳男主角而終於獲獎(前三次是《The Aviator》、《Blood Diamond》、《The Wolf of Wall Street》,另加一次以《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提名最佳男配角)。

為了報仇靠着驚人意志熬過絕境,要在冰天雪地實景表演,也許是最賣力的演出,卻並非他(里安納度)最好最細緻的演出。

大概在不少觀眾心中,里安納度早已是影帝了。只是他依然常被很多人視為「偶像派」,只關心他的俊俏臉孔,以致演技似乎備受忽略,這次憑《復仇勇者》的角色得獎,彷彿終於得到「官方認可」了。替他高興之餘卻也有點無奈,因為影片把這個角色的性格塑造得相當平面,先是被熊重創,遍體鱗傷無法動彈,然後為了報仇靠着驚人意志熬過絕境,要在冰天雪地實景表演,也許是最賣力的演出,卻並非他最好最細緻的演出。然而看來有份投票的美國影藝學院會員,都偏好這類願意為了角色做出犧牲、拋棄形象的演出,去年 Eddie Redmayne 演肌肉萎縮逐漸癱瘓的霍金,前年 Matthew McConaughey 演愛滋病患者瘦掉20公斤,都是這樣。

《末日先鋒:戰甲飛車》奪得六項技術大獎。

頒獎禮之前,《復仇勇者》得獎呼聲甚高,早前金球獎亦把戲劇類最佳電影頒了給它。但我對這部電影的成績抱有極大保留,一來是之前說的角色塑造平面,二來劇情也扁平單薄,只是個臉譜化的復仇故事,屢次化險為夷的描寫更近乎不合常理,就只看到導演 Alejandro G. Inarritu 不停在堆砌奪目畫面,只是在炫技,沒有花心思把故事說好。去年他用特技偽裝長鏡頭拍 Birdman 已有炫技之嫌,不過用長鏡頭表現劇場的題材還算說得過去,這次更是捨本逐末,以致故事變得非常沉悶。攝影無疑是出色的,奪得最佳攝影獎也算合理。至於奪得最佳導演獎,大概是因為他棄用綠幕 CG,堅持採用自然光,以真雪景的嚴峻環境拍攝,難度的確不小,卻說不上實至名歸。落敗最佳導演的 George Miller 就把《末日先鋒:戰甲飛車》(Mad Max: Fury Road,台灣譯《瘋狂麥斯:憤怒道》)拍得異常豐富,熱血激昂,結果影片亦橫掃了六項技術大獎。

還好《復仇勇者》最終沒有贏得最佳電影。奧斯卡選擇把最佳電影頒給《焦點追擊》(Spotlight,台灣譯《驚爆焦點》),是把獎項頒了給這年度重要的電影。這一年,《焦點追擊》和《沽注一擲》(The Big Short,台灣譯《大賣空》)都選取了重要的題材,前者講新聞工作者鍥而不捨追查真相,不以維持社會和諧為藉口而隱惡揚善自我審查,後者講全球泡沫經濟下全民參與炒賣圖利的投機騙局,都是針對建制的謊言,深入淺出,情理兼備,給觀眾揭穿社會腐敗的面貌。剛好這兩部電影就分別贏得了最佳原創劇本及最佳改編劇本獎,可說是奧斯卡對於它們在這方面的肯定。而《焦點追擊》更是以冷靜平實的敘事,不徐不疾記述這群新聞工作者如何撼動了偽善的建制高牆,不畏強權施壓,維護新聞工作的專業操守與核心價值。有媒體竟以「爆冷」形容《焦點追擊》得獎,根本在金球獎頒發之前,《焦點追擊》才是熱門之選,早已橫掃美國多個影評人組織的最佳影片獎。金球獎那次才是「爆冷」。(金球獎把最佳電影給了它,是補償上屆 Birdman 在金球獎得獎太少的遺憾吧。)

Brie Larson 憑着《抖室》(Room,台灣譯《不存在的房間》)的演出奪得最佳女主角。雖然我個人偏向《45 Years》的 Charlotte Rampling,一舉手一投足都令人信服她就是戲中角色,最後結婚紀念日宴會那一場,隨着一曲〈Smoke Gets in Your Eyes〉,在一首歌的時間裏,由翩翩起舞到悻悻然放手,實在表現得絲絲入扣。《布魯克林之戀》(Brooklyn,台灣譯《愛在他鄉》)的 Saoirse Ronan 亦交出教人眼前一亮的演出。不過 Brie Larson 的角色的確不容易演,上半部電影幾乎就在密室裏拍攝,她要演出被囚期間空間上的禁閉,到獲救後精神上的禁閉。然而導演選擇了由戲中五歲兒子的視角出發,結果童星 Jacob Tremblay 其實更為搶鏡,沒有得到提名也可算是這一屆的遺珠。

大家這麼注意奧斯卡頒獎禮,會留意直播,遠比世界三大影展(康城、柏林、威尼斯)更為關注,固然是因為美國電影工業的強勢。

《天堂無門》(Son of Saul,台灣譯《索爾之子》)奪最佳外語片,《玩轉腦朋友》(Inside Out,台灣譯《腦筋急轉彎》)奪最佳動畫長片,《AMY》 奪最佳紀錄長片,都是大熱勝出了。儘管我還是念念不忘紀錄片《沉默的眼睛》(The Look of Silence,又譯《沉默之像》)給我的震撼。但畢竟每一個競賽,因為制度不同,評審的組合不同,就會出現不一樣的結果,當中只反映這些評審的口味。大家這麼注意奧斯卡頒獎禮,會留意直播,遠比世界三大影展(康城、柏林、威尼斯)更為關注,固然是因為美國電影工業的強勢,獲提名的電影往往有全球發行,世界各地的電影人亦往往以跑到 Hollywood 發展為榮。

不過每一年的奧斯卡其實只代表了當時美國影藝學院會員的主流傾向。要時刻記住被公認為影史經典的《大國民》(Citizen Kane)沒得過奧斯卡最佳電影,只拿了個最佳劇本獎;《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也只拿了最佳視覺效果;《迷魂記》(Vertigo)甚至與獎項無緣。今屆奧斯卡把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頒給曾為《義薄雲天》(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等多部經典電影配樂的配樂大師 Ennio Morricone,頒獎禮全場起立鼓掌,也算是奧斯卡來得及彌補一直的錯失了。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