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的北京街頭,有時會看到一些很熟悉的地名。卻因為周圍環境大變,怎麼也和頭腦中的那些歷史地點聯繫不起來。假如你走出北京大學的西門,可以看到幾間賣燒烤的小鋪,穿着校服的中學生從小巷中竄出來。你若是細心,還可以看到幾個街牌上寫着「暢春園」。「暢春園」,對,就是那個「三山五園」之一的「暢春園」。它在「三山五園」中最早興建落成,康熙帝曾駐蹕於此,後來逐漸變為祭祀場所,今日,除了被圈起的小山門,它已然「屍骨無存」。
走過了 5 個城市,「三山五園文化巡展」來到香港,試圖用原尺寸複製的地圖,版畫,建築燙畫,和 3D 數碼技術等方式還原這個皇家園林,呈現它還未被破壞時的模樣。三山五園裏最著名的或許是「圓明園」。自雍正皇帝起,圓明園成為皇帝日常起居辦公的場所,只有在開展盛大活動時,皇帝才會回到紫禁城。關於圓明園,有很多美麗的記載,然而如今,除了「暢春園」,圓明園是被破壞最嚴重的,唯有幾個西洋石製建築得以存世。
本次的展覽就着重於還原十八世紀極盛時期的圓明園。展覽開始的地方,擺有一張三山五園的地圖,細細標註了各個地點,盡顯當時的規模。旁邊還放有幾張頤和園的建築圖片,同屬於北京的皇家園林,看着頤和園的飛簷或許可以感受到圓明園裏的建築氛圍。
展覽中還有兩冊原版的《大英國王派遣至中國皇帝之大使的真實報告( An Authentic Account of an Embassy fro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eror of China )》。這兩本 1797 年的報告,記錄的是第一次英國大使到中國與皇帝相見的情況。有趣的是,在報告中皇帝接見英國大使時,英國大使是單膝跪地的。而據歷史學家汪榮祖教授說,任何使臣若要見到皇帝一定要行「三跪九叩」之禮。第二次英國大使到中國的時候,就是因為不願意行此禮,所以未見到皇帝。這裏已經顯示着雙方在溝通上的衝突,預示了那之後雙方在交易上談判的不成功。雖然還未能證明當年火燒圓明園與此有直接的因果關係,但這兩本在圓明園極盛時期的報告,或許已經埋下了日後被燒毀的根。
圓明園不僅是政治上的外交之地,也是文化互通的場所。展廳中播放的音樂,正是意大利傳教士德理格( Theodoricus Pedrini 1671-1746 )在清宮創作的奏鳴曲。策展方之一的頑石創意公司邀請西班牙的聲音藝術家拉托雷( Santiago Latorre )重新演繹這首《內普里迪為小提琴和通奏低音而作的奏鳴曲,作品第三號》,才得以將錄好的樂曲拿到展廳來播放。
整個展覽用不同的媒體展示了圓明園的建築,珍寶和在其中發生的故事。這些側面像是部極簡風格的電影,講了圓明園這個「故事」的幾個點,還要請你用自己的感受去穿成線。
以圓明園為首的三山五園本是北京這座城市的一部分,卻因為各種原因,失去了部分印記。是次巡展收集了世界各地的資料,將歷史中的這個皇家園林重塑。如果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撫摸已逝的牆壁和欄杆,至少還有這些讓我們想像。
三山五園文化巡展(香港站)- 18世紀古典與時尚藝術之美
日期:即日起至2015年12月16日
地點:兩依藏博物館 上環荷里活道 181-199 號
網址:timable.com/zh-hk/event/1010975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