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讀書時間

誰毒害了我們的河

水污染早已是司空見慣的地球慢性病。我們為恐怖襲擊中遇難的人們默哀,卻很少知道環境病人度日如年的煎熬。

刊登於 2015-11-24

#讀書時間

我們的河:科學與救贖的追尋

出版時間:2015年10月
出版社:天下文化
作者:Dan Fagin
譯者:陳榮彬

文/端生活文化組

「母親河病了」是我們面對水污染最常用的比喻。

這本書並沒有從河水碧波盪漾土地豐饒肥沃講起。地球上每條人類染指的河流、每塊人類踏足的土地幾乎都沒有倖免。水土被污染、糟蹋,然後變得滿目瘡痍,經年累月侵蝕它們的劇毒最終毒死了人類自己。結束。我們必須慚愧而無奈的承認,這樣的講述已經讓人麻木。因為污染太普遍了。

這本書從一個名叫Michael Gillick的年輕人講起。講他每週要服用的138顆藥丸,講他三個月開始罹患癌症的病史,講他從小到大的噩夢,講他與正常人相去甚遠的身高體重,講腫瘤如何讓他的左眼瞎掉,左耳聾掉,毀了他的平衡感,讓他的許多內臟移位,類固醇阻礙他發育,讓他的臉龐腫脹,化療則導致他的心肺功能變弱,毀了他的胃黏膜,骨質嚴重流失,連走路都會痛......這一切都是因為他的家鄉──湯姆斯河遭受污染。

這不是一個理所當然的結論。因為人們習慣把噩運視作懲罰,過早接受命運。Michael的鄰居們也是如此。污染,是必要的惡。那些像Michael一樣承受惡果的人,大概是太倒楣了。支持Michael活下去的信念是討回公道。他堅信他的痛苦絕非偶然,造成這一切的人必須承擔責任。在他母親和家族的努力下,他們一點一點蒐集關於這條河的犯罪記錄。

我們很難對年輕無辜的生命遭此痛苦無動於衷,至少在觀念上也不想成為幫兇。我們很難被空泛的「母親河」遭遇打動,但我們會被最日常的絕望擊中。絕望,是對自己能好起來,但Michael對於討回公道從未絕望。我們也願意陪著這瘦小虛弱的身體堅持等下去。

化學工業發展是各種水污染中最普遍的。天才化學家從煤焦油中,提煉出可以製造色彩的苯胺。染料化工從此崛起,蔓延到世界各地。人們穿上了五顏六色的服裝,也失去了水域原本的色彩。

作者Dan Fagin擔任環境記者十四年。他花了七年的時間,追蹤採訪湯姆斯河污染事件。採訪涉及相關化工企業管理者、各級政府官員、化工廠員工和受到環境污染危害的當地居民、醫生、護理師、律師等各方人士。這本書被《紐約時報》譽為科學寫作新經典,獲得2014年普立茲非文學獎。

美國聯邦和地方政府對有關湯姆斯河的污染企業展開調查,並確認湯姆斯河是癌症村。2001年,在湯姆斯河造成嚴重環境污染的一眾化工企業,最終同意向受害者提供巨額賠償,進行庭外和解。Michael等到了公道。全球化給工廠轉移提供了便利,卻只是讓噩運換一個地方降臨。科學才能解決問題,帶來救贖。雖然世界各地的抗爭仍在繼續,但每一個案例、地區的成功,多少帶來希望。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