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本書讀懂「難民」:你可以做些什麼

敘利亞難民的境遇並不「孤獨」,這些書告訴我們世界上其他國家處理難民的經驗,以及世代居於歐洲大陸的猶太人、虔誠信佛的藏人,那些矢志光復大陸的國民黨老兵,曾經大逃港的中國居民⋯⋯的故事。
歐洲難民危機 讀書時間 歐洲 難民 風物

四年前的事,大家都知道的。說的是2011年3月敘利亞爆發內戰,造成數以百萬計的人流離失所,並觸發難民逃亡潮——由此,大批難民放棄自己的家園,冒生命危險橫渡地中海,偷渡往歐洲,尋求他鄉的庇護。

難民問題,由是再度成為國際焦點。我們知道,在現有的國際秩序中,保護個人權利的責任往往由國家肩負,但難民一群,正正就是被迫要離開自己國家的人。而究竟是誰有責任保護這些難民的基本權利?

這些21世紀的難民,在時間河流中並不「孤獨」。回顧二十世紀的歷史,便會發現曾經有無數人因為政治、宗教、種族迫害而被迫離開家園,顛沛流離:那些世代居於歐洲大陸的猶太人、虔誠信佛的藏人,那些矢志光復大陸的國民黨老兵,還有只希望得到溫飽的貧農⋯⋯他們都是在離亂中尋找安身立命之所。

如下八本書,寫的都是難民問題,有我們熟悉的故事,也有我們未必了解的歷史,或許有助於了解這些背井離鄉者的內心和生活,以及為如何關注、解決當下難民問題提供參考。

The Ethics and Politics of Asylum: Liberal Democracy and the Response to Refugees

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出版年份: 2004

作者: Matthew J. Gibney

所謂難民,是指那些會因為遭受迫害或無法維生而必須要離開自己的原居地的人。由1985年開始,前往西方國家尋求庇護的人數升幅驚人。

英國學者Matthew J. Gibney在書中審視德國、英國、美國和澳洲處理難民的經驗,認為發達國家應以人道原則接收難民,向怹們提供保護和人道援助,因為這樣做自由民主 (Liberal Democracy) 國家始能實踐它們在國家所奉行的價值。

Refugee Repatriation: Justice, Responsibility and Redress

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出版年份:2013

作者: Megan Bradley

難民問題除了是向外尋找庇護或者是重新安置的問題之外,還包括「歸國」(repatriation) 的問題。事實是有相當數目的難民在衝突和危機消失後都盼望能重返家園,而歸國問題是處理難民問題不可或缺的一步。如果其他國有道德責任對這些難民提供庇護,日後難民歸國的問題又該如何處理?

加拿大學者Megan Brandley在書中透過分析危地馬拉、波斯尼亞和莫桑比克三地的難民危機,討論何謂公正回歸 (a just return) :其中包括要平等和有效地保障難民在返國後的人身安全和基本人權,以及追究過往侵犯人權的責任。

Voices from Shanghai: Jewish Exiles in Wartime China

出版社: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出版年份:2008

編者: Irene Eber

這本Voices from Shanghai 記錄了一眾猶太難民在1939至1947年間流亡上海的歲月。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鐵騎席捲歐洲,大批猶太人被迫流亡海外,而當時有近兩萬個猶太難民湧入上海。

猶太裔學者Irene Eber 從檔案館、私人信札和舊報紙中,整理和翻譯出當中二十五名猶太難民的信件、日記、詩和散文,從中可窺見他們當時寄寓在戰火連天的上海的種種心路歷程。這些猶太難民出身各異,只是在情急之下登上任何一艘能帶他們離開歐洲的船,造就了一段鮮為人知的難民史。

In War’s Wake: Europe’s Displaced Persons in the Postwar Order

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出版年份:2011

作者:Gerard Daniel Cohen

歐洲歷史上最嚴重的難民危機生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當時有接近一百五十萬難民由盟軍接管。這些難民之中有猶太人,亦有來自東歐和波羅的海前納粹佔領區的難民,他們大部分都不願返回自己的原居地。

美國歷史學家Gerard Cohen在書中分析難民問題在戰後國際局勢的影響,指出當時無論是盟軍還是蘇聯都試圖利用難民問題來增加自己的政治本錢。同時,嚴峻的難民危機亦引起世人對人權問題關注,間接促成以色列國的成立,對國際政治影響深遠。

飘羚:西藏流亡史诗

出版社:心鼓手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

作者:周加才讓

在作者眼中,流亡藏人就好像藏羚一樣飄泊無定,存亡未卜。一九五九年三月,中共當局「和平解放」西藏,數以萬計的西藏人為了可以自由地實踐自己的信仰和傳統文代而選擇流亡,在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建立自己的社區。

本書以四位藏傳佛教的「四大法王」的故事為線索,勾勒藏人流亡近五十年的歷程,亦間接讓讀者了解流亡藏人的精神狀態和生活點滴。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年份:2009

作者:龍應台

國共內戰(1945-49)除了導致大陸政權易手外,亦製造了大批政治難民。《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是台灣作家能應台走訪長春、南京、瀋陽、馬祖、台東等地多名國共內戰倖存者後寫成的歷史文學作品。

書中刻意不提大歷史,只寫小人物。當中包括國民黨的士兵、低層軍官眼見國民黨政府風雨飄搖,只好愴惶逃往台灣,從此與在大陸的故鄉親人斷絶音訊,成為台灣人眼中的外省人。龍應台以細膩的筆觸來書寫這段在近代中國史上悲愴的一頁,透過這些倖存者生離死別的故事,「向所有被時代踐踏、侮辱、傷害的人」致敬。

孤島扁舟:見證大時代的調景嶺

作者:劉義章、計超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15

調景嶺是大時代的見證。1949年國共內戰結束,大批與國民黨政權關係密切的難民並沒有跟隨蔣介石退守台灣,反而湧到當時屬於英國殖民地的香港。被港英政府安置於調景嶺這個杳無人煙、一片荒涼的山頭。

這群難民在台灣當局和教會的支持下,一步一步建立屬於自己的社區。當中有民居、教堂、學校以及商店。而隨着調景嶺於90年代被清拆,昔日雙十節(中華民國國慶)期間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處處飄揚的景象,只能存在於這些遺民的記憶之中。本書兩位作者皆成長於調景嶺,由他們來整理、記錄這個難民社區近半個世紀的歷史,實在別具意義。

《大逃港(修訂本)》

出版社: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13

作者:陳秉安

《大逃港》一書以報告文學的形式,披露一段近代中國的劫難。1951年2月15日,中共當局決定封鎖邊境,中港居民的自由往來從此中斷,而偷渡者與執法者之間的鬥智鬥力亦隨之而展開。

書中集中描寫56、57和62年三次較大規模的逃港潮,過程驚心動魄,逃港者當中有國民黨餘部、右派分子、貧農甚至共產黨基層幹部:有人是逃避政治迫害,有人是追求温飽,有人是為更好的前途,但過程中有人跌死,有人溺斃,有人命喪邊防人員槍下,更有人被抓回投進監獄。作者陳秉安以記者身分走訪多名逃港者,並根據廣東省檔案館的解密檔案,重構這段有血有淚的難民史。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