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本书读懂“难民”:你可以做些什么

叙利亚难民的境遇并不“孤独”,这些书告诉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处理难民的经验,以及世代居於欧洲大陆的犹太人丶虔诚信佛的藏人,那些矢志光复大陆的国民党老兵,曾经大逃港的中国居民⋯⋯的故事。
欧洲难民危机 读书时间 欧洲 难民 风物

四年前的事,大家都知道的。说的是2011年3月叙利亚爆发内战,造成数以百万计的人流离失所,并触发难民逃亡潮——由此,大批难民放弃自己的家园,冒生命危险横渡地中海,偷渡往欧洲,寻求他乡的庇护。

难民问题,由是再度成为国际焦点。我们知道,在现有的国际秩序中,保护个人权利的责任往往由国家肩负,但难民一群,正正就是被迫要离开自己国家的人。而究竟是谁有责任保护这些难民的基本权利?

这些21世纪的难民,在时间河流中并不「孤独」。回顾二十世纪的历史,便会发现曾经有无数人因为政治丶宗教丶种族迫害而被迫离开家园,颠沛流离:那些世代居於欧洲大陆的犹太人丶虔诚信佛的藏人,那些矢志光复大陆的国民党老兵,还有只希望得到温饱的贫农⋯⋯他们都是在离乱中寻找安身立命之所。

如下八本书,写的都是难民问题,有我们熟悉的故事,也有我们未必了解的历史,或许有助於了解这些背井离乡者的内心和生活,以及为如何关注丶解决当下难民问题提供参考。

The Ethics and Politics of Asylum: Liberal Democracy and the Response to Refugees

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出版年份: 2004

作者: Matthew J. Gibney

所谓难民,是指那些会因为遭受迫害或无法维生而必须要离开自己的原居地的人。由1985年开始,前往西方国家寻求庇护的人数升幅惊人。

英国学者Matthew J. Gibney在书中审视德国、英国、美国和澳洲处理难民的经验,认为发达国家应以人道原则接收难民,向怹们提供保护和人道援助,因为这样做自由民主 (Liberal Democracy) 国家始能实践它们在国家所奉行的价值。

Refugee Repatriation: Justice, Responsibility and Redress

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出版年份:2013

作者: Megan Bradley

难民问题除了是向外寻找庇护或者是重新安置的问题之外,还包括“归国”(repatriation) 的问题。事实是有相当数目的难民在冲突和危机消失后都盼望能重返家园,而归国问题是处理难民问题不可或缺的一步。如果其他国有道德责任对这些难民提供庇护,日后难民归国的问题又该如何处理?

加拿大学者Megan Brandley在书中透过分析危地马拉、波斯尼亚和莫桑比克三地的难民危机,讨论何谓公正回归 (a just return) :其中包括要平等和有效地保障难民在返国后的人身安全和基本人权,以及追究过往侵犯人权的责任。

Voices from Shanghai: Jewish Exiles in Wartime China

出版社: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出版年份:2008

编者: Irene Eber

这本Voices from Shanghai 记录了一众犹太难民在1939至1947年间流亡上海的岁月。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铁骑席卷欧洲,大批犹太人被迫流亡海外,而当时有近两万个犹太难民涌入上海。

犹太裔学者Irene Eber 从档案馆、私人信札和旧报纸中,整理和翻译出当中二十五名犹太难民的信件、日记、诗和散文,从中可窥见他们当时寄寓在战火连天的上海的种种心路历程。这些犹太难民出身各异,只是在情急之下登上任何一艘能带他们离开欧洲的船,造就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难民史。

In War's Wake: Europe's Displaced Persons in the Postwar Order

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出版年份:2011

作者:Gerard Daniel Cohen

欧洲历史上最严重的难民危机生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时有接近一百五十万难民由盟军接管。这些难民之中有犹太人,亦有来自东欧和波罗的海前纳粹占领区的难民,他们大部分都不愿返回自己的原居地。

美国历史学家Gerard Cohen在书中分析难民问题在战后国际局势的影响,指出当时无论是盟军还是苏联都试图利用难民问题来增加自己的政治本钱。同时,严峻的难民危机亦引起世人对人权问题关注,间接促成以色列国的成立,对国际政治影响深远。

飘羚:西藏流亡史诗

出版社:心鼓手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

作者:周加才让

在作者眼中,流亡藏人就好像藏羚一样飘泊无定,存亡未卜。一九五九年三月,中共当局“和平解放”西藏,数以万计的西藏人为了可以自由地实践自己的信仰和传统文代而选择流亡,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建立自己的社区。

本书以四位藏传佛教的“四大法王”的故事为线索,勾勒藏人流亡近五十年的历程,亦间接让读者了解流亡藏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点滴。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出版社:天下杂志

出版年份:2009

作者:龙应台

国共内战(1945-49)除了导致大陆政权易手外,亦制造了大批政治难民。《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是台湾作家能应台走访长春、南京、沈阳、马祖、台东等地多名国共内战幸存者后写成的历史文学作品。

书中刻意不提大历史,只写小人物。当中包括国民党的士兵、低层军官眼见国民党政府风雨飘摇,只好怆惶逃往台湾,从此与在大陆的故乡亲人断绝音讯,成为台湾人眼中的外省人。龙应台以细腻的笔触来书写这段在近代中国史上悲怆的一页,透过这些幸存者生离死别的故事,“向所有被时代践踏、侮辱、伤害的人”致敬。

孤岛扁舟:见证大时代的调景岭

作者:刘义章、计超

出版社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15

调景岭是大时代的见证。1949年国共内战结束,大批与国民党政权关系密切的难民并没有跟随蒋介石退守台湾,反而涌到当时属于英国殖民地的香港。被港英政府安置于调景岭这个杳无人烟、一片荒凉的山头。

这群难民在台湾当局和教会的支持下,一步一步建立属于自己的社区。当中有民居、教堂、学校以及商店。而随着调景岭于90年代被清拆,昔日双十节(中华民国国庆)期间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处处飘扬的景象,只能存在于这些遗民的记忆之中。本书两位作者皆成长于调景岭,由他们来整理、记录这个难民社区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实在别具意义。

《大逃港(修订本)》

出版社: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13

作者:陈秉安

《大逃港》一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披露一段近代中国的劫难。1951年2月15日,中共当局决定封锁边境,中港居民的自由往来从此中断,而偷渡者与执法者之间的斗智斗力亦随之而展开。

书中集中描写56、57和62年三次较大规模的逃港潮,过程惊心动魄,逃港者当中有国民党余部、右派分子、贫农甚至共产党基层干部:有人是逃避政治迫害,有人是追求温饱,有人是为更好的前途,但过程中有人跌死,有人溺毙,有人命丧边防人员枪下,更有人被抓回投进监狱。作者陈秉安以记者身分走访多名逃港者,并根据广东省档案馆的解密档案,重构这段有血有泪的难民史。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