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兒童新聞

食物都用來餵垃圾桶了?

世界上有一半食物在還沒端上餐桌前就被扔掉了,家庭垃圾裏有將近一成是食物。單單歐洲和美國加拿大地區所丟掉的食物,就可以餵飽全世界饑餓人口的三倍呢!而很多食物,連農場都沒離開過,便被丟到垃圾桶了!

特約撰稿人 李偉文

刊登於 2015-10-30

#兒童新聞

插圖:Kennis Li

今年的世界博覽會在意大利米蘭展出。每一屆世界博覽會,都會選一個與人類未來相關的議題作為共同主題,今年的主題是“Feeding the planet, energy for life”,有人把它翻譯成很典雅的「潤養大地,澤給蒼生」,其實就是以食物作為出發點,探討糧食生產、食物安全、永續農業、飲食文化、糧食分配不均,以至於未來食物的發展等等。

許多民間團體也藉此推動各國簽署議定書,希望能承諾盡量減少浪費食物,以及推動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

研究報告指出,世界上有一半食物在還沒端上餐桌之前就被扔掉了,家庭垃圾裏有將近一成是食物。單單歐洲和美國加拿大地區所丟掉的食物,就可以餵飽全世界饑餓人口的三倍呢!而很多食物,連農場都沒離開過,便被丟到垃圾桶了!

比如說,彎的小黃瓜、太大或太小的馬鈴薯等,因為不好包裝、運送,都會被扔掉。更離譜的是食品公司居然用電腦化的色彩檢驗系統去比對,去規範番茄的顏色,香蕉每一串必須標準化的有幾根,有多重,不准誤差。田裏種出來的農作物只要不符合這些「標準」,就當場銷毀。商人似乎忘了這些食物是從土裏長出來的生命,而不是從工廠用模子大量製造出的化合物啊!

不過似乎也不能全怪這些商人,因為在全球化的銷售體系中,商人要降低成本,生意才能賺錢,只有規模化的「產品」才方便包裝與運輸,減少人工的處理成本。

比如說,一貨櫃的柳橙從產地經過2000公里運到歐洲,最後卻直接被丟掉,原因是有一些在運送途中過熟,即使運到超市,消費者也不會買,但若是要整理挑選出那些過熟的柳橙,卻要花大量人力,商人一算,直接銷毀還是比較划算!

像我們這些生活在物質豐盛富裕國家的人民,對食物的期待與價值觀也造成食物的浪費。因為當我們到商店購物時,總是期望貨架上的物品是滿滿的,而且種類齊全。於是,麵包店內總是擺滿各式各樣的麵包,以保持美觀與確保顧客有充足的選擇,因此烘焙師傅就必須做出比實際需求還多兩成的麵包出來,以維持在打烊前一刻門面仍然是豐盛的,可是一旦打烊時間到了,全部麵包立刻就被扔棄,連送給慈善單位都不被法律允許呢!

這些結構性問題需要時間去改善,可是我們每個人都可從生活習慣着手,坐言起行去改變。

以前我們上超市購買食物時,會注意包裝上的日期,並且挑選距離有效期限最久的食品,但這習慣無形中造成超市大量丟棄已到期,或即將到期,甚至還有一段時間才到期的食品。這些食品標示的保存期限,很多其實是最佳賞味期,除了少數生鮮的肉類之外,過了最佳賞味期並非不能吃,而且也與健康無關。下次我們到店鋪購物時,若打算即買即吃的,不妨先把那些將近到期的食物帶回家,那就能減少食物浪費了。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