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將猩猩撤出火星!

猩猩大概算和我們親近的動物了,但為什麼在《火星任務》一類的荒島求生故事裏,我們從不給他安排一個猩猩夥伴呢?

特約撰稿人 陳嘉銘 | 文化苦力,遊走教室,流連媒體,略過劇場,醉心文字。現為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全職講師。

刊登於 2015-10-23

2010年,英國u001b布里斯托,藝術家創作了一批白色的猩猩u001b雕u001b塑慶u001b祝當地動物園175周年,展出時亦u001b放u001bu001bu001b置了一u001b隻u001bu001b電動猩猩在雕塑旁u001bu001b邊。攝:Matt Cardy/GETTY
2010年,英國布里斯托,藝術家創作了一批白色的猩猩雕塑慶祝當地動物園175周年,展出時亦放置了一隻電動猩猩在雕塑旁邊。

風暴來襲,隊友以為他被擊斃已死,卻原來生還,獨留在這片紅土,只能與同被留在這片紅土上的猩猩相依為命,耕種維生。最後,原來讓他活下來的,竟不是食物,而是與猩猩夥伴的互相支持。

以上故事似曾相識,因為部份情節,來自Ridley Scott的新作《火星任務》,說麥迪文所飾的主角,因被誤會已死而遺在火星,要自生自滅;可另一部分情節,僅為筆者想像。問題只是,一個人恍如湯漢斯《Cast Away》般獨力活命的故事,如果多出一頭猩猩做朋友,就會削弱對這個人堅強意志的描繪了。

人與猩猩的愛恨糾纏

對的,猩猩對人來說,根本就是又愛又恨的關係──比如達爾文1859年所著的《物種起源》,談人與猩猩「系出同源」,以見出物種發展的對照性,就曾被基督教大力抨擊,以為達爾文指人由猩猩進化而來,卻貶低了神造人的崇高性。西方世界就是怕人的「純度」會被猩猩染污,卻又要承認猩猩與人有相近的基因組合與生活習性,是故百年前的生物學與醫學研究,就有「猩猩先行,人類後試」的保險處理,讓猩猩幫忙試藥,減低人類服用實驗品而引致中毒的風險。

對猩猩愛恨糾纏,當然不只於此,因為人類及至五十年代的太空開發,美俄雙方都曾以「猩猩先行,人類墊後」的構思,設計真人升空。最出名的,就是美國在1960年送出的受訓猩猩 Ham 與 Enos,真的在太空繞圈而回;未計的也有美蘇分別於四、五十年代送猴子和狗升空,可都雙雙「殉國」!前蘇聯有見美國的猩猩升空成功,也構想出以猩猩為首的「火星任務」,甚至還連帶機械人開發,由它在整個行程,餵養猩猩。最後,構想未有成事,可猩猩上太空,就成了電影構想,衍生創作。

其後,小說與電影陸續有來,是法國作家 Pierre Boulle 在1963年的《Planet of the Apes》,更在五年後被拍成同名荷里活電影,說太空人因意外墜落,發現某一不知名的星體被猩猩統治;起初他以為是到了火星,卻在最後得知仍在地球!電影收得,就一直開拍多部續集,及至二千年更首先被 Tim Burton 重拍成《猿人爭霸戰》,以至去年更被Matt Reeves 翻新成《猿人爭霸戰:猩凶崛起》,名正言順讓人看到猩猩根本在地球隱藏實力,可遇上人類干擾就來個徹底反擊,成為大地之主!戲中猩猩還被改名“Caesar”,以凱撒之名,如君主降臨。

猩猩的「自我」觀念

由科學實驗到科幻構想,都可知即便牽涉美俄冷戰,其實最終還是人類面對動物──猩猩──的心理交戰。尤其英國人類及動物學家 Dame Jane Goodall 亦早在六十年代透過野外觀察研究,揭露出猩猩懂得用聲音溝通(如人類語言)、用器具獵物(如人類狩獵)、更有學習能力(如人類模仿行為)……說到底,就是似人!

然而這還不是驚人發現,因為對於極度自以為神聖中心的人類而言,似人,畢竟有極限,就是若然你沒有「自我」觀念,任得你懂溝通用器具,你都不會與人爭一日之長,因為你沒有自我,就自然「不分高下」──問題來了,又是六十年代,美國心理學家 Gordon Gallup 想到用鏡子測試人類與動物的自我觀念,並用一個紅點印在猩猩臉上,讓牠照鏡:假如牠看到鏡中的自己,竟然明白那是倒影,更知道那紅點本就不應在自己臉上出現,再而會用手抹去臉上紅點,那牠根本就知道,自己有個客觀存在的身體!

實驗證明,猩猩們根本就有自我觀念,「他們」知道自己為何!那就不難明白,同年代的小說與電影創作,為什麼都有猩猩與人一較高下,甚至更有打上太空的情節。如此「自我之說」重要,因為除卻流行文化之外,動保流派與論述,都曾以「自我」觀念,凸顯動物本就應被珍視,因為「他們」本就像人──有生存欲望、目標意識,甚或是計劃存活的意志!那是 Tom Regan 在1983年出版的《The Case for Animal Right》,以回應另一動保先驅 Peter Singer 在七十年代以《Animal Liberation》一書,以人類利益不得超越動物生存權而強調解放動物的說法,因為對於 Tom Regan 而言,動物本就有自我主體 (Subject of a life)──肚餓會覓食,危險會逃命,更有不少懂得養育後代的「價值觀」,以求延年益壽,傳宗接代。

動物有鏡像,人類有心結

是故動物或知道自己為何物,以至於猩猩,被達爾文清楚發現與人「系出同源」,當然更有如人的鏡像自我,觀影自觸,肯定身份──自2012年至今,美國動保人士為黑冠獮猴Naruto(雖云只是猴子)的自拍照片爭取版權一案,姑勿論牠是出於有意識自拍抑或無意識按鍵,卻間接點出我們對動物主體性的肯定;更難以否定的是,動物或真的明白自身存在於世的感受!

因此,小說與電影的描寫,作為人類的戲劇性對照,自然非猩猩莫屬,以見人類對之又愛又恨──於是電影就會有人猩在地球上一較高下;然後即便到了火星,或就如小說所演繹的火星任務,創作者寧願把猩猩「撤走」,或不加入這個角色,好讓人類「個人」表演。

不過說到底,要延展動保想像,看小說電影,會讓我們知道人類自大所在;以至於明白動物有主體,更讓我們自省到,人類放不下「唯有人才有主體想像」的心結──其實,要愛動物生靈,又何需引證動物有主體(感受)?因為牠們的存活,本就是美之所在。

(原標題為《將猩猩撤出火星!──簡論動物與人類主體之說》)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