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會「起雞皮」?

「原來感覺細胞一旦偵測到冷刺激,就會立刻通知大腦,促使毛髮下的立毛肌收縮,令平時橫着的體毛一根根豎立,皮膚表面變得緊密,像添了保護層一樣。」
風物

大小朋友都應該有過「雞皮疙瘩」的體驗(粵語叫「起雞皮」),皮膚上的毛髮一致「起立敬禮」,毛孔更會一個一個凸起,就像雞被拔毛後,留下來的明顯小孔。有趣的是,很多語言都不約而同把家禽扯進來描述這個小小的生理現象──中文用「雞皮」、英文叫goosebumps、日本是「鳥肌が立つ」,西班牙和葡萄牙則找了母雞來幫忙。

「起雞皮」不是病,只是暫時性的皮膚變化,跟當下的毛髮狀態有關。這個現象多在皮膚感到氣溫突然由熱轉冷時出現,例如冬天洗澡時脫衣服。它似乎也較易在四肢及軀幹發生,只會偶爾出現在面和頸部。

為什麼我們會起雞皮?原來感覺細胞一旦偵測到冷刺激,就會立刻通知大腦,促使毛髮下的立毛肌收縮,令平時橫着的體毛一根根豎立,皮膚表面變得緊密,像添了保護層一樣。肌肉收縮除了可產生熱量,關閉毛孔更能減低體溫散發,而豎立體毛之間所造成的空隙亦有利保溫,因為受困的空氣有助阻止熱量流失。不過,由於人類的毛髮短小,保暖作用實際上相當有限。

不單人類會「起雞皮」,恆溫動物都有這種生理本能。很多哺乳類動物都有蓬鬆的軟毛,豎起來的防寒效果更佳。從前,人類的祖先猿人也跟這些動物一樣,不過隨着體毛在演化過程中逐漸退化,今日我們即使保留了「起雞皮」這本能,也沒多大用處了。

另外,動物遇上外來因素刺激,感到受驚、害怕和興奮這些情緒反應時,也一樣會 「起雞皮」,這是為了令體型顯得更大,希望嚇退敵人。人類也從昔日野外求生的日子傳承了這項本能,受驚時,交感神經作出「反射動作」(reflex action),透過收縮由自主神經控制的肌肉來保護身體,觸發「起雞皮」現象。

不過,今時今日的小朋友如果在街上遇到壞人,「起雞皮」應該不會有任何退敵作用,所以還是快快找大人來幫忙好了。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