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朋友都应该有过“鸡皮疙瘩”的体验(粤语叫“起鸡皮”),皮肤上的毛发一致“起立敬礼”,毛孔更会一个一个凸起,就像鸡被拔毛后,留下来的明显小孔。有趣的是,很多语言都不约而同把家禽扯进来描述这个小小的生理现象──中文用“鸡皮”、英文叫goosebumps、日本是“鳥肌が立”,西班牙和葡萄牙则找了母鸡来帮忙。
“起鸡皮”不是病,只是暂时性的皮肤变化,跟当下的毛发状态有关。这个现象多在皮肤感到气温突然由热转冷时出现,例如冬天洗澡时脱衣服。它似乎也较易在四肢及躯干发生,只会偶尔出现在面和颈部。
为什么我们会起鸡皮?原来感觉细胞一旦侦测到冷刺激,就会立刻通知大脑,促使毛发下的立毛肌收缩,令平时横着的体毛一根根竖立,皮肤表面变得紧密,像添了保护层一样。肌肉收缩除了可产生热量,关闭毛孔更能减低体温散发,而竖立体毛之间所造成的空隙亦有利保温,因为受困的空气有助阻止热量流失。不过,由于人类的毛发短小,保暖作用实际上相当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