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藍綠?台灣社運型政黨前進立法院

過去兩年深度參與台灣社運的不同團體,經過一番糾集和裂解,重組出兩個政治聯盟,力爭2016年立法委員大選議席。
2014年3月16日,台灣學生佔領立法院。
2016台灣大選 台灣 選舉

放眼明年1月的台灣大選,除了兩大黨推出的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及洪秀柱,再加臉上抹着黑泥華麗出場的宋楚瑜外,角逐立法委員選舉的各路人馬也大致抵定。「時代力量」、「綠黨」和「社會民主黨」三個脫胎自社會運動的政黨,是倍受各方注目的一股勢力。

三個政黨中的「綠黨」在台灣經營近20年;「時代力量」和「社會民主黨」是新創政黨。這三個同樣打着「淘汰國民黨,監督民進黨」的口號,由學者、社運人士組成的社運型政黨,有時也被稱為「第三勢力」,以「超越藍綠」自許。

在去年3月台灣「太陽花運動」發生前,反對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社運人士就組成了聯盟政團「公民組合」。運動結束之後,參與的主要人士雖然都認為應該投入選舉,進入政治體制裏實踐主張。但卻因為內部成員理念不同,「公民組合」最後裂解成「時代力量」及「社會民主黨」各自發展,讓不少期待整第三勢力整合的支持者扼腕不已。

「社會民主黨」由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范雲等人組成;太陽花要角、法律學者黃國昌主導「時代力量」;「綠黨」則由「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等人領軍。

這三股力量最後整合成兩路人馬投入選戰:8月初,「時代力量」宣布與獨派大老主導的「台獨行動黨」整合;一個星期後,綠黨及社民黨召開記者會成立「聯合參政聯盟」,將共同推舉立委候選人。

時代力量候選人林昶佐。攝:AARON PENG/端傳媒
時代力量候選人林昶佐。

藍綠之外的政黨有多少勝算?

「在目前不利小黨的選舉制度下,第三勢力如不成功整合,在2016年選舉要達到『超越藍綠』的理想不很樂觀,」台大社會系教授何明修向端傳媒分析。

台灣民主化二十五年,兩黨政治呈現接近五五比的穩定結構,但藍綠惡鬥也確實讓相當一部分民眾極為厭惡。因此一直都有訴求「超越藍綠」的政治團體出現在台灣政壇。但除了1996年成立,以環境保護為政綱的「綠黨」能夠一直存活到今天以外,不管是2002年由勞工運動人士籌劃的「人民火大行動聯盟」,或是2008年的「第三社會黨」都只是曇花一現。直到去年,才出現了轉變的契機。

2014年春天的「太陽花運動」 重創馬英九政府。緊跟着在年底的地方政府、議會全面改選的戰役中,國民黨原有22席縣市首長只保住6席,民進黨拿下13席。指標性的戰役是台大醫院外科醫師柯文哲以無黨籍身分,大勝國民黨候選人連勝文。地方選舉全面潰敗,也逼得黨主席馬英九下台負責。

台大社會系教授何明修把「時代力量」、「綠黨」和「社會民主黨」界定為「社運型政黨」。這三個政黨的成員大多長期參與婦女、環保、司法改革、人權等領域的社會運動。更深度參與去年的太陽花運動:黃國昌、李根政是決策核心成員;范雲則是議場外街頭宣講活動的要角。

在過去,台灣的社會運動者不滿國民黨執政下的「保守發展主義」,因而與之長期對立。相對地和民進黨關係比較接近。但從2000年陳水扁執政之後,社運圈對民進黨的幻想也隨之破滅,再不相信民進黨能夠真心誠意實踐進步價值。

何明修認為,太陽花所造成的高社運能量是一股拉力,激勵運動者透過參選尋求體制內實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運動者也體認到過去和台灣社會運動一起壯大的民進黨,對社運議程不再高度承諾,想推動理念必須靠自己走進體制。兩種作用力匯聚,讓社會運動和政治運動交互作用,而產生這一波「社運型政黨」。

民主化除魅的藍綠政黨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攝:AARON PENG/端傳媒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

「台灣必須要有適格的反對黨,」綠黨共同召集人李根政對端傳媒記者說。

李根政認為民進黨除了國家定位和國民黨不同外,同樣是向財團傾斜的右派政黨。他說:「在一些社運議題上民進黨和我們的價值觀有很大衝突,和蔣經國經濟發展的邏輯和路線沒有兩樣,藍綠兩黨也在發展議題上攜手合作。綠黨之所以在1996年成立,就是當時便看出民進黨不是實踐綠色政治的載體。」

2008年台灣第二次政黨輪替,馬英九領導的國民黨原本就奉行「發展主義」,再加上中共「黨國資本主義」挾新自由主義來勢洶洶,刺激了台灣新一波的社會抗議。

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吳介民認為,社運團體過去依賴政黨動員,如今需要認真檢討過往主體性不足的問題。他在媒體撰文中提及,「公民運動需要自己的『政治議程』,否則不知與誰結盟、如何結盟,也無法將運動目標放入日常政治議程。這樣一來,動員起來的社會力,很容易被既有政治力消化掉;或者,在火熱議題消退、媒體效應煙散之後,社會力便蒸發掉了。」

揮之不去的「泛綠」標籤

社運政黨的成員,過去分別在各類社運議題,只能和價值相對接近的民進黨合作,讓第三勢力「泛綠」的色彩一直揮之不去,也進而引發綠營的辯論:這波誓言「淘汰國民黨、監督民進黨」的政治力,真的可以壓縮藍營空間,開拓所謂的中間及淺藍選民?還是只能分食綠營大餅?

民進黨曾經針對立委選舉如何協作、分配,以便把席次衝到最高等問題,邀請「時代力量」和「社會民主黨」共同討論。但同時被「時代力量」和「社會民主黨」奉為精神領袖的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卻在一次會議後公開批判民進黨「禮讓」得不夠多,甚至直接痛斥民進黨「簡直愚蠢到極點」、「混帳」。

公認為民進黨內重量級評論家林濁水認為,相較於八年前的「第三社會黨」,此刻的社運政黨擁有更成熟的社會條件,卻在內部路線分歧下使得「一開始聲勢浩大,但現在洩氣蠻厲害的。」分歧的主因除了選戰策略,更包括與民進黨的關係。林義雄的「禮讓說」最能凸顯這波運動型政黨的尷尬處境。

這些社運後的新興政黨究竟是「第三勢力」或是「泛綠陣營」?也引發諸多討論。

國民黨和民進黨內部皆評估,第三勢力比較容易影響泛綠選情。前國民黨中央委員張斯綱舉了一個例子:「如果范雲代表親民黨參選,藍營支持者或許會投,但只要是社運背景的,不會獲得藍營支持者的信任。」張斯綱點出除了統獨光譜之外,藍營支持者傾向較為保守政、經主張,因此第三勢力開拓藍營票源的可能性不高。

「第三勢力,尤其是『時代力量』不是吃到台聯的票,就是吃到民進黨的票,」一位民進黨幕僚對端傳媒記者坦言。

根據兩岸政策協會在8月10日公布的民調顯示,時代力量民調首度以5.6%突破政黨票門檻,台聯從2012年大選8.96%、3席立委的政黨票基礎,掉到民調1.8%,甚至低於綠黨的2.6%。

新興政黨面對的另一項困境是政治制度:2004年中華民國憲法第七次修改,將立法院的總議席數從225席降到113席;同時把選區縮小,以往一個選區選出多席立委,如今只選一席。這樣的制度有利於形成兩黨制而非多黨制。再加上九合一選後民進黨氣勢大盛,力圖在明年的立委選舉中爭取席次過半、「全面執政」,這使小黨的生存愈發艱困。

在這樣的制度下,回顧民進黨上一次執政, 陳水扁雖然當選了總統,但立法院席次仍然「藍大於綠」。這樣的政治僵局帶來的傷害讓民進黨人記憶猶新。因而此刻民進黨對於力爭立法院過半的動力,更甚於協助價值理念相近的友好政團開拓發展。

新政黨的自我定位

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范雲。攝:AARON PENG/端傳媒
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范雲。

「我們不是泛綠大聯盟,」社民黨召集人范雲說。堅持不協調、不整合、不支持總統候選人。為了區隔出更清晰的「中間偏左」路線,他們和民進黨保持着相當的距離。

1996年成立至今,因為名字而更深受泛綠標籤困擾的綠黨,多年來更是小心翼翼拿捏着與民進黨的距離。「政治的分寸很重要,只要差一點點,選民的觀感就會不同。選前要有清楚界線,選後可以在共同價值的議題合作。」李根政強調。

面對可望執政的民進黨,社民黨和綠黨彼此的立場更接近些。在宣布結盟的記者會上,他們承諾絕不加入執政團隊,「強力監督執政黨政策,在國會扮演監督兩大黨的進步反對黨角色。」

相對於「社民黨」、「綠黨」聯盟的主張,時代力量建黨工程隊「代總隊長」黃國昌有不同的想法。他分析:「2016年的國會結構只有三種,一種是國親兩黨過半,那會是大災難;二是民進黨過半,我們也會擔心民進黨妥協會讓人民失望;第三種最理想是民進黨加上第三勢力過半,在進步的法案上我們可以和民進黨合作。」

黃國昌強調, 如果第三勢力能夠進到立院,會讓民進黨面臨競爭壓力而必須往進步價值靠攏,這才是對台灣下個階段的民主改革,最好的國會結構。

黃國昌在「時代力量」與「台獨行動黨」的整合記者會上宣示,會盡最大努力實踐台灣「國家正常化」的理念,也將由下而上建立台灣憲法列為進入國會改革的三大主軸之一。

「 太陽花運動有兩條路線,一個是『獨』一個是『左』,反服貿就是反中與反自由貿易的路線透過反對黑箱的中性訴求,讓原本兩條路線有機會連結在一起, 」何明修分析,「台灣社會存在着這兩條軸線,而獨派建國運動已經很久,有一定社會基礎,相較之下,綠黨社民黨參政聯盟所選擇的中間偏左路線,還需要時間耕耘。」

時代力量建黨工程隊代總隊長黃國昌(中)。攝:Billy H.C. Kwok/端傳媒
時代力量建黨工程隊代總隊長黃國昌(中)。

范雲和李根政則認為,台灣民主化後金權政治、兩黨與財團靠攏的右傾,都讓中間偏左的社會民主路線在台灣特別迫切需要。

范雲指出,2009年馬英九政府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期待以兩經濟整合拉動經濟成長率。但經濟縱使有所成長,卻沒有透過合理的分配讓民眾雨露均霑,不敵物價漲幅、房價上漲,台灣薪資水準倒退15年,年輕人在被剝奪感之下,對於公平正義的欲求越發強烈。

她斷言,中間偏左路線的實踐迫在眉睫,「台灣有了政治民主,現在必須要深化經濟民主以及社會民主。」

但在此刻的台灣,重視公平、分配的左翼政治主張,畢竟不如擎起台灣獨立的大旗能夠吸引輿論的關注,聚攏支持者。「讓我們用自己步調打這場選戰吧,現在就像不同路線的實驗也很好,我不這麼悲觀看第三勢力的現狀是分裂,我認為我們在分進合擊,一起把餅做大。」范雲說。

台灣選民政黨意向變化圖。資料來源:1992-1998參見陳陸輝(2000,117),2001資料TEDS2001(黃紀2001),2004資料TEDS2004LB(劉義周2004),2008資料為TEDS2008LC(獨立樣本)(朱雲漢2008)、中華民國中央選舉委員會 。設計:Tsanly
台灣選民政黨意向變化圖。資料來源:1992-1998參見陳陸輝(2000,117),2001資料TEDS2001(黃紀2001),2004資料TEDS2004LB(劉義周2004),2008資料為TEDS2008LC(獨立樣本)(朱雲漢2008)、中華民國中央選舉委員會 。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