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屆(2023)金馬獎的最終名單上,年僅12歲的林品彤力退陸小芬、胡伶等備受看好的演員,以《小曉》一舉奪得最佳女主角獎,刷新《天浴》李小璐17歲封后的紀錄,成為金馬獎史上最年輕的影后,驚艷全場。評審團成員莫子儀更表示自己完全沒有把她視為小孩,而是將她視為一個「演員」,評審團整體都認為她的出眾演出,連成年演員也難以企及。
《小曉》堪稱今屆金馬最受矚目的作品之一,同時還獲得了最佳女配角(陳意涵)、原著劇本、視覺效果、美術設計、原創電影音樂、音效等七項提名,為台灣電影第三佳的入圍成績。與其它電影相比,《小曉》的表現更顯可貴,畢竟嚴格說來這只是導演靳家驊第一部劇情長片。
拍電影不是拍好人好事
他曾拍的短片描寫不願執行槍決的死刑犯,以獨特角度看待台灣警政體制;首部長片製作則講述經常對妻小家暴的警察,卻要負責移送一名家暴犯。
之所以強調「嚴格說來」,是因為靳家驊在廣告圈早已有過18年資歷,他說自己見證了台灣廣告界的谷底與巔峰。儘管在電影圈他還算新面孔,但在廣告、電視等領域都有過建樹。他早在2016年就跨入劇情創作領域,以短片《女兒練習題》提名國內外影展,故事描寫的正是一名身心障礙女子與父親的相處故事。
短片《大吉》(2018)則描寫一名不願執行槍決的法警,以獨特角度看待台灣的警政體制,在當年的金鐘獎大放異彩。他的首部長片製作則是電視電影《夏之橘》(2019),故事裡一個經常對妻小家暴的警察,卻要負責移送一名家暴犯。儘管每次的故事都大有不同,但無不以家庭環境與親子關係為題,這回的《小曉》也不例外。
《小曉》電影的最一開始,五年級小學生小曉(林品彤 飾)就意外發現母親薇芳(陳意涵 飾)竟與自己班導師保羅(劉俊謙 飾)外遇。正當觀眾以為這將會掀起什麼家庭風暴時,我們看到的卻是另一個方向的發展。由於父親長期不在國內,保羅就這樣扛起父職,在校園與家中耐心引導著有著過動症的小曉,三個人就這麼組成了一個全新的另類家庭。
或許就很多人眼中,這是一種不正常的家庭,甚至根本是錯誤的教育榜樣,但電影總不能都是在拍好人好事,靳家驊承認這些情節的確會讓人產生質疑,但這都是真有所本的故事設定,取材於他真正訪談過的對象。
「這部電影會有滿多這樣的狀況,例如媽媽怎麼會把小孩單獨留給外面的男人(班導師保羅)照顧。不過這都是有事實為基礎,我知道真實發生的就是這樣,或說真實是更加的不可思議。」靳家驊進一步解釋:「我是不是要把它合理化?去解釋為什麼要這樣,我覺得這樣反而不是真實的,這些矛盾的地方反而是讓人更能理解真實人性的線索。」
導演:理解不一樣的人,才能與世界和解
有別於其它台灣電影仍把小學生塑造得滿口童言童語,片中小曉和同學之間的對話活像個小大人,有小女生甚至會為了博得心儀老師的注意而打扮。
就連小女主角小曉的過動症病症也有真實基礎,因為靈感就是來自自己的女兒。靳家驊說當年自己開始轉拍劇情片時,剛好也是女兒開始出狀況的時候,女兒非常不好帶,讓他一度以為她是不是罹患了過動症。直到後來她逐漸轉趨正常,他才意識到女兒只是比一般人活潑、注意力不太集中而已。但這個教養過程也促使他開始對過動症有了一些想法,甚至變成了自己的故事。
「當時有個感覺就是,如果她長大之後跟別的小孩不一樣怎麼辦?對我來說是一個很需要去調適的心情。後來我找出一個方式,就是去和解,我想去了解這樣子的孩子。我們都知道同理心很重要,但是當身歷其境發生在身旁之後,你才真正發現這個心態可以拯救你。當你把能量花在理解不一樣的人的時候,它可以讓你跟這個世界和解,讓你不至於崩潰,就是那個時候才開始把這個故事寫出來。」靳家驊說道。
靳家驊認為自己一以貫之的創作母題就是理解與同理,包括他也曾透過《夏之橘》這樣的作品去理解家暴犯、死刑犯,這些被社會排拒之外的人物,正好都吸引到了他的目光。一個不稱職的母親以及介入學生家庭的老師,不也同樣是如此?透過《小曉》的創作,他希望能深入了解他們的思維。
至於靳家驊自己投射的角色,也許就是施名帥飾演的小曉爸爸,一個始終缺席的男人。他說針對這個角色,他自己也與施名帥聊了不少,針對這個家庭的組織狀況,他們一致認為,在這個家待著越久、付出越多,很可能只是帶來更大的毀滅。在如此失和的婚姻關係之下,小曉父親缺席的時候,反而才讓這個家真正感受到平靜。
既然小曉的原型之一就是自己的女兒,靳家驊也費了不少苦心觀察女兒與同儕的互動。有別於其它台灣電影仍把小學生塑造得滿口童言童語,片中小曉和同學之間的對話活像個小大人,有小女生甚至會為了博得心儀老師的注意而打扮。
也許現在父母看了都會心有戚戚焉,這並非天馬行空的想像,現在小孩的早熟程度確實遠超你我想像。靳家驊形容女兒就學的環境就像一個「生態池」,成為了他創作參考的泉源所在,孩子們從小就學著複雜的利益交換,比以前的孩子還要更早步上社會化的過程。
香港來的老師:失落與孤獨
劇中的保羅老師是一名香港出身的老師,這又帶出了一種疏離感,彷彿他與孩子之間更有一層距離,觀者也會始終感受到他的一種失落與孤獨。
至於針對班導師保羅一角的處理,靳家驊承認這是自己最煞費苦心塑造的人物。她說事實上自己從小對老師的印象盡是負面,完全是等到自己為人父母,才開始換一個角度去理解老師,發現原來老師跟自己一樣,完全就是一個普通人。
這反而讓他產生更多質疑,因為這樣的一個普通人,他的價值觀和想法可能塑造了自己的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但看似如此握有權力的人,其實在整個社會、學校體制之中,卻像是生活在夾縫之中。
「不像我們以前講覺得老師是高高在上,其實他們很可憐,他要討好所有的人,討好主任、討好校長,討好家長,還要討好小朋友,現在的老師還要花自己的錢請小朋友吃甜食,不能得罪任何人。很多是一年一聘,就算是資深的老師。我才發現原來老師這個角色是有這麼大的矛盾,然後我們還要把這麼多責任丟到他身上。」靳家驊說正是這樣,才吸引他去敘述一個以小學老師為要角的故事。
靳家驊認為華人教育就是教導大家分別是非黑白,當一個「灰色」人物作為教育者的角色,這中間帶來的衝擊,正是他感興趣的。
靳家驊認為華人教育就是教導大家分別是非黑白,當一個「灰色」人物作為教育者的角色,這中間帶來的衝擊,正是他感興趣的。在他的電影中,老師雖然是老師,卻不像我們傳統認知的老師,那個權威感似乎消失了。此外,由於劇中的保羅老師又是一名香港出身的老師,這又帶出了一種疏離感,彷彿他與孩子之間更有一層距離,觀者也會始終感受到他的一種失落與孤獨。
談到保羅老師的選角,靳家驊回憶當時就是看了劉俊謙主演的《幻愛》(2019)。儘管曾經的設定是台灣籍老師,但看到劉俊謙在《幻愛》的表演能量,讓他無論如何都要爭取他出演。靳家驊說劉俊謙也很喜歡劇本,談的一切都很順利,卻在拍攝期間因為COVID 19疫情影響,必須要求他克難地在旅店隔離14天之久,但這個過程卻讓他產生了更強烈的一種孤獨感,加上本來就人生地不熟,靳家驊說這反而讓他一到現場就能快速入戲。
林品彤的沈穩氣場
「沒有小孩子會喜歡導演吧!」
針對小曉的選角也很有意思,靳家驊回憶當年就是在觀賞《美國女孩》(2021)時第一次見到林品彤。後來在金馬獎頒獎典禮時,他看見品彤對他微微一笑,他立刻覺得「對了」,積極找她參與演出。雖然曾經考慮過找完全沒經驗的兒童演員,但品彤超齡的特質與表演天份顯然更為適合,他用「沉穩」一詞來形容她的氣場。
後來拍板請品彤出演之後,靳家驊帶著她去認識指導過動症孩子的老師,還讓她與過動症孩子玩了一下午,讓她得以去揣摩角色的狀態。品彤也會寫日記記錄下自己的觀察,許多拍片之前進行的演練與討論,最終甚至都不見得有在劇本之中,但都是重要的內化過程。
拍攝小孩對於很多導演都是一場噩夢,因為不可控因素太高,也難以用跟大人講戲的方式跟孩子溝通,勢必需要許多導演技巧。不過這點靳家驊卻是胸有成竹,因為早在《女兒練習題》他就拍攝身心障礙的演員,一直到後續的作品也都有與孩子交手經驗,他自有方法去引導孩子們進入狀況。透過充足的排練,劇中的校園戲都看來生動有機。
回憶當時拍攝趣事,靳家驊說片中班上同學正好有兩個小朋友是兄弟,眼看弟弟一直NG,哥哥竟忍不住破口大罵,讓大家都看傻了眼。擔心孩子入戲太深,以至於感情破裂,靳家驊還走過去勸這個哥哥,說:「這只是拍片,拍完之後你們還是兄弟」。
靳家驊說這時他看到品彤竟對他俏皮地眨了眨眼,而這是品彤從來沒有給過他的一個表情。對此他有所解讀,他認為品彤就像是在說「原來你還是有人性的呀」。
我問說,莫非導演平常對演員都很兇?在整個採訪過程中一向都有些拘謹的靳家驊此時忍不住嘴角失守,噗哧一笑說:「那當然,沒有小孩子會喜歡導演吧!」
其中一場對品彤有著最多挑戰的,莫過於是片中家長會的場景。在學校主持之下,家長們七嘴八舌地抱怨小曉,認為她的失控行為會傷害自己的孩子。為了讓這整場戲顯得更為真實,靳家驊別出心裁地混用職業演員與非職業演員,大多現場與會的家長都是臨演,他們沒有劇本對白,就是真正設身處地想著要是自己真的是家長,會提出什麼樣的見解。
品彤走進家長會討論現場,似乎很快感受到了現場家長的惡意,忍不住流下淚來,這讓現場劇組成員都大感驚訝,這完全是品彤自己真正入戲,悲從中來。
在討論正在高潮時,品彤走進家長會討論現場,她似乎很快感受到了現場家長的惡意,忍不住流下淚來,這讓現場劇組成員都大感驚訝,靳家驊說自己根本沒有做出這個設定,這完全是品彤自己真正入戲,真正地悲從中來。
不過靳家驊也說那些主持以牙還牙的言論倒也不是毫無道理,因為學校處理此類事務向來慢半拍,又要顧及太多立場,加上孩子真的受了傷,也難怪家長會憤怒到失去理智。不僅要理解老師、理解孩子,靳家驊也對戲份不多的其它家長表現了相似的同理。
「演了母親就回不去了。」
無論是丟筆還是怎麼樣細碎的聲音,都是孩子幫助自己專心所發出的聲音,卻也斯成人往往自動過濾掉的聲音,「如果你聽到很多噪音,恭喜,那你還保有一個孩子的心。」
而至於陳意涵飾演的母親,靳家驊不否認陳意涵的率真本性賦予了角色真實的血肉,從一開始的試鏡開始,他就認為陳意涵的氣質完全與他的設想相符。剛好陳意涵也當了母親,這個轉變讓他覺得再適切不過。不過現實是陳意涵起初並未一口答應,因為她的好友吳君如告訴她:「演了母親就回不去了。」不過因為對這個角色特別有感,陳意涵竟是反過來說服自己的經紀人,堅持非演不可。現在以該角色提名金馬獎最佳女配角,也可說是如願以償。
記得金馬獎公布入圍名單當天,靳家驊說自己根本不敢看直播,後來得知入圍七項,自然是喜不自勝,儘管後來只有品彤爭得一獎。因為這是一個以寫實為基調的家庭故事,卻不僅在演員獲得兩項提名,還能在美術設計獎獲得鼓勵。靳家驊說日常是最難呈現的,片中教室很容易被誤以為是實景,但其實是黃美清與鄭嘉政親手從無到有搭建出來,就連場景與場景之間的色調都有做出符合情節設定的配合。
胡序嵩與李俊逸負責的音效所獲得的音效獎提名也是一大驚喜,靳家驊指出片中孩子發出的噪音很容易被忽略,但那其實無論是丟筆還是怎麼樣細碎的聲音,都是孩子幫助自己專心所發出的聲音。他說那是成人往往會自動過濾掉的聲音,「如果你聽到很多噪音,恭喜,那你還保有一個孩子的心。」他說。
拍了電影,不可能回頭拍廣告了
在訪談尾聲,我問起靳家驊自己對於廣告、短片、電視電影、電影製作之間在美學決定上是否有所不同。歷練豐富的靳家驊想了半晌,談起了自己長期拍攝廣告時的體悟,他說:「廣告對於什麼是商業和什麼是藝術是看得比較清楚的,而且是以一種比較弔詭的方式。你會發現真正帶來巨大商業成果的東西,終究都要透過藝術的手段表達。如果是要達到商業的成果,只是用商業的方式往往效果沒有這麼好。」
「所以對於這到底是藝術品還是商業片,我完全置身事外,我完全不會去區分這件事情。觀眾的選擇往往永遠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是短片、電視電影還是電影,對我來說是一樣的,就是製作規模的區別而已。」靳家驊認真地說。
原先靳家驊承認自己還有個劇集的計畫,只是當他看到《小曉》在戲院裡映演的效果、展現出來的細節時,他頓時有種想要把所有拍攝計畫都改成電影的衝動,坦言因為有股電影的力量撼動了他,靳家驊說那種電影的魅力終究是無可取代的。我於是接著問,是否還有回去接拍廣告的打算呢?
「回不去了。」靳家驊笑道。
「演了母親就回不去了。」
幸好 陳意涵沒有聽從 吳君如意見。
「她」說事實上自己從小對老師的印象盡是負面……
可能寫錯了,應該用「他」。
會不會後來發現還是要回去拍廣告賺錢,才有經濟後盾繼續拍電影~ XD
“演了母亲就回不去了”, “拍了剧情片就回不去(广告)了” 😄 – 很有意思的访谈,也对这个电影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