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問香港第五波疫情:全民強檢涉私隱問題嗎?成人和小朋友打針是否安全有效?

專家推算下月疫情高峰或達每日18.3萬宗確診。端傳媒嘗試解答多項有關全民強檢、打針、試劑盒成效等疑問。
2022年2月22日,旺角麥花臣遊樂場的市民冒雨排隊檢測。

香港自今年1月14日出現五代傳播鏈開始,確診數字一路狂飆,至今不足兩個月,已連續12個單日錄得過千確診個案,總體確診數字突破兩萬,超越過去兩年疫情總和。

2月22日,香港大學醫學院團隊最新估算,疫情可能在3月初達到每日18.3萬宗確診,日均死亡個案在3月中可能達到每日100人。同日,過去曾6次強調強檢無法實現清零的特首林鄭月娥,​​公布下月推行具有法律效力的全民強檢,「我們要打仗,想打贏仗」,她說。

事實上,香港爆發疫情兩年多以來,現在這條防疫防線的確最難修復。今年2月11日,出現首宗染疫兒童死亡個案,引發家長憂慮。港府堅持「清零」政策,患者向醫護前線擠壓,無法消化;混亂的分流措施令民怨載道;安老及殘疾院舍爆疫,院友和員工首當其衝。

假如香港每日有18萬人確診,對這城市意味着什麼?打第三針應對是否有效?當接種疫苗年齡調至3歲,對小朋友的保護和副作用又有多大?端傳媒採訪了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系助理教授阮相宇、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副會長林緯遜、民間研究員龍子維,並爬梳整理不同研究與數據,嘗試解答這些問題。

2022年2月22日,特首林鄭月娥公布下月推行具有法律效力的全民強檢。
2022年2月22日,特首林鄭月娥公布下月推行具有法律效力的全民強檢。

問一:全民強制檢測在即,樣本送回深圳檢測涉私隱問題嗎?會否配合禁足令?

2月22日,林鄭月娥宣布將於3月舉行全民強制檢測,檢測於短時間內進行3次、每次涉700萬人;相關檢測並具法律效力及處罰機制,但強調不會禁足。香港將設立幾百個檢測中心,市民按出生年份分批預約登記,每次可與兩位長者或小孩同行。為利用校舍作檢測或疫苗接種,中、小、幼學校會提早至3、4月放暑假。

值得注意的是,若香港實驗室承載力不足,林鄭月娥表示或需將樣本送上深圳化驗。她稱,由於樣本樽只貼有編號,並無個人資料,故不涉及私隱問題,但法律問題則仍要研究。

翻查資料,港府為切斷第三波疫情於社區蔓延,2020年9月曾推為期14日自願性全民檢測。最終超過178萬名市民參與,找出42宗新個案,惟確診比例不足0.002%,共花公帑5.3億元,檢測效益備受社會批評。林鄭月娥亦曾先後6次表態,強調全民檢測難保清零,甚至「不可行」。

然而2月15日,林鄭月娥出席行政會議前就改變立場;3日後,她不單援引《緊急法》押後特首選舉,同時表示已準備好全民檢測,並指可參考澳門做法,多次檢測找出零星個案。翻查資料,去年8月,澳門因出現確診個案,68萬名澳門居民和逗留人士必須在3天內進行全民核酸檢測;而未能在限期內核檢人士,健康碼會轉為黃碼,禁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斯洛伐克曾於2020年11月進行全民檢測,檢測雖屬自願性質,惟不參與的國民會被要求留在家裏10天,否則面臨最高約1600歐元的罰款;65歲以上的人可免除參加該計劃。不過檢測過後,當地疫情依然反覆,今年2月16日,該國確診數錄得28504宗,創兩年來新高。

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系助理教授阮相宇對端傳媒表示,要應對疫情,港府應要先想出一個連貫的措施:「第一步要改善isolation的capacity(隔離的承載能力),第二是找出大量的hidden cases(隱藏個案)。」但他說,按港府目前追蹤密切接觸者的做法,「確實是沒法做到。」

根據衞生署截至2月22日的數據,自2020年1月23日起,以衞生防護中心醫學監測/接觸者追蹤所診斷到的陽性檢測個案,僅佔總數的9.7%。

阮相宇不否認,全民檢測可較快速找到隱藏的確診者。但是,「現在醫院本來都滿了,確實是沒有地方放新增的病人。」林鄭月娥於2月22日的記者會中表示,估計有3萬名確診或初步確診的市民需要留在家中。

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則於其推特指出,若果香港未能有效處理好新確診者的隔離措施,檢測和檢疫隔離並無意義。

2022年2月22日,啟德郵輪碼頭旁空地興建社區隔離及治療設施,工人在寒冷天氣及風雨的情況下動工。
2022年2月22日,啟德郵輪碼頭旁空地興建社區隔離及治療設施,工人在寒冷天氣及風雨的情況下動工。

目前,香港約有5000個隔離設施單位。政府會承租酒店房間納入社區隔離設施酒店計劃,亦正徵用新落成未入伙的公共屋邨樓宇,並會於竹篙灣、青衣、前新田購物城、元朗潭尾和洪水橋興建「方艙醫院」等,預計共可增加隔離設施至50000個單位。設施會陸續投入服務,預計2月底前會增加7000個可用單位,3月份內另加16000個單位。

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則於2月19日接受訪問時指出,若果沒有禁足令配合,市民等待檢測結果時仍可自由活動,「到社區可以再受感染,再散播病毒」,形容這情況下進行全民檢測「效果大打折扣」。但林鄭月娥於22日表示,禁足令在香港會引起更多的問題,並稱會加強對留家隔離市民的支援。

問二:每日或有達18萬人確診的香港,在全球是特例嗎?這意味着疫情有多嚴峻?

根據阮相宇和團隊以數學模型推算,第五波疫情可能有約25萬人受感染,預計於2月底或3月達至高峰。港大醫學院於2月22日更新的推算數字更驚人,指若不進一步大幅收緊措施,如實施類似封城等,下月初或可達到每日18.3萬宗確診。

阮相宇對端傳媒表示,要判斷疫情是否嚴峻,除感染數字外,第二個判斷的基準為該疫症的重症比例、致死率及感染者死亡率。截至發稿為止,香港總共錄得60363宗陽性檢測個案,當中有300人死亡。若以去年12月31日、首次發現Omicron變種病毒株在本地傳播計算,不足兩個月已有89宗死亡個案。

23日,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以146宗死亡個案為基數看,今波疫情病發死亡率約為0.3%,較首四波疫情累計的2.2%死亡率低。當中,未接種疫苗人士的病發死亡率是0.54%,已打針的則是0.03%,兩者相差18倍。此外,80歲以上長者的病發死亡率,在首四波疫情可達24%,第五波是3.75%。她認為,這或與Omicron病毒較弱有關,但稱仍要待疫情結束才可作真正比較。

國外亦曾出現確診個案急升的例子,部份國家兩週內確診數字更呈三倍跳。根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統計,比利時2022年1月的確診數字,兩週內由接近4萬宗增加至13萬宗;荷蘭於同月的確診數字,亦曾於兩週內由4萬多宗增加至11萬宗。

然而,兩國的死亡及住院數字未見急升。以比利時為例,以1月為始,至截稿為止,死亡個案的七天滾動平均值最高為57宗,住院人數則為4195人,深切治療部留醫人數為430人。至於荷蘭,同樣時期,死亡個案的七天滾動平均值最高為12人,住院人數則為1414,深切治療部留醫人數為506人。

Omicron是迄今為止突變最多的變異毒株,世界各地都有研究顯示,Omicron威力似乎較其他COVID-19病毒弱。

南非為最早出現Omicron疫情的國家,根據其國家傳染病研究所2021年底發表的報告,Omicron患者住院的可能性,比其他病株低80%。另一份同年底來自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報告亦顯示,Omicron患者住院治療的風險,比Delta患者低40%。

然而,市民不能因此低估Omicron帶來的死亡風險。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早前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以美國為例,即使Omicron威力比Delta弱,但其死亡數字卻比Delta高。根據《紐約時報》的數據,截至今年2月,美國染疫死亡人數突破90萬,死亡個案的七天滾動平均值最高為2636宗,超越了9月的七天平均值2087宗。當時Delta是美國的主流毒株。

這或與美國反疫苗風氣相關。目前美國疫苗供應充足,但國民疫苗接種率僅約64%,遠低於葡萄牙、英國、台灣等地方;加強劑接種率則約48%。根據美國耶魯大學全球健康政策與經濟學副教授陳希今年1月接受傳媒訪問的說法,群體免疫水平的基本門檻受到病毒傳播能力的影響,而Omicron所需的門檻可能要至少90%的人群免疫。

「為什麼對社會構成大影響,就是因為它在已知的呼吸道病毒來說,(其傳播力)都是屬於頭幾位。」林緯遜指出,若染疫人數持續上升,基數變大,即使重症或死亡率有多低,其數字依然不容小覷。

2022年2月15日,明愛醫院在急症室旁邊的露天空地設立隔離區,不少長者病人卧在病床上等待覆檢,醫護人員需要在露天環境照料患者。
2022年2月15日,明愛醫院在急症室旁邊的露天空地設立隔離區,不少長者病人卧在病床上等待覆檢,醫護人員需要在露天環境照料患者。

林緯遜和阮相宇都同意,不能將Omicron視為流感或普通感冒。「哪一年的感冒或流感,是每天都有數千宗確診呢?沒有。」林緯遜表示,市民可以視Omicorn為風土病,但亦有一定代價——總會有相當比例高風險社群感染而死亡,「例如年紀大的人,亦會有一些小童,總會有這些,大家是否接受得到?所以,若果要選擇的話,現階段的確不應該與病毒共存。」

同時,Omicron最嚴峻的問題不止在病情本身,而是對香港醫療、安老系統的壓力。「(醫治)COVID-19所需的醫療資源是很多的,流感只需要相對簡單的藥物,但COVID-19要用特別的抗病毒藥,要用類固醇,又要用其他免疫治療,是一種很複雜的病毒。」

確診個案急升,惟醫院空間不足,至2月22日,公立醫院內科急診室病床,平均使用率達到89%,而各隔離病床的使用量則約為90%。早前大量患者須在院外露天等侯入院,不少確診長者被安排返回安老院舍。截至2月21日,已有逾300間院舍出現陽性個案,涉及逾230名員工及820名院友染疫,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於記者會表示,她相信真實數字更加高。

此外,Omicron患者康復後亦可能要面對「Long COVID」,即COVID-19的後遺症。根據世衞組織的官方定義,Long COVID通常在染疫後3個月內出現、持續至少2個月,「並且無法由其他診斷解釋。」

這些後遺症最常見的症狀為嚴重疲勞,其他症狀則包括:呼吸困難、持續咳嗽、關節肌肉疼痛、頭痛、味覺和嗅覺失靈,以及心臟、肺、腎臟和損害、腸道腹瀉等;同時可能存在心理健康問題。至於這些症狀為何出現、如何治療、持續多久、會否消失,學術界目前都沒有明確的答案。

2022年1月25日,葵涌邨全邨都有不少穿上保護衣的工作人員。
2022年1月25日,葵涌邨全邨都有不少穿上保護衣的工作人員。

問三:若果出現病徵,市民可以找誰?會被安排到哪裡去?

截至目前為止,港府並未為出現病徵的市民,提供一套官方完整的求助流程以查閱參考。

經端傳媒整理,若市民出現病徵,共有3種方式可得知自己有否染疫。第一種是購買坊間的快速測試試劑,自行檢測。不過,衞生署並不接受快速測試結果,並要求市民託親友到署方指定地點索取深喉唾液樣本收集包,後交回署方檢測。但樣本收集包貨量不足,市民「一包難求」。

為免拖垮醫療系統,政府於2月8日宣布推行「居安抗疫」計劃。被評估為合適的密切接觸者和密切接觸者的同住家人,佩戴電子手環進行為期分別14天和4天的家居檢疫。居家隔離者需定期檢測身體狀況,包括每天量度體溫兩次,並在指定日子自行進行快速抗原檢測。

衞生署稱,會根據市民的家居環境是否適合作檢疫、同住受檢人士的風險程度和個別人士的身體狀況等,評估其是否合適居家隔離,但未有提供完整的評估基準。

2月18日,衞生署於政府「同心抗疫」網頁上載了完整的《出院條件》流程。醫院會優先安排風險較高及重症患者到醫院,至於無病徵或輕症者,則需回家等待,盡量安排至社區隔離設施;等待期間亦可致電到指定熱線求助。患者如在家中等候達14日,自行檢測結果轉為陰性,則毋須送往隔離設施。

上述的分流系統,引發不少混亂。有患者在家等待多天,仍未被安排隔離,不少患者被逼與家人繼續同住,或造成家人感染。

港府一直強調的「動態清零」,意指「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但現在問題是已經不是早發現了,亦沒有隔離,沒有治療。基本上你現在做的措施,其實是和動態清零相違背。」林緯遜說。

他舉例,有病徵的市民將樣本瓶送回署方化驗,報告需時約3至5天;再到可安排入院或隔離設施,需要7至10天。日子延宕,「那個人可能已經是康復、沒有什麼傳播力了」。換言之,此時仍在社區游走的,都是「頭幾日(染疫)」、傳播力強的人。

目前,政府會圍封強檢確診大樓,被圍封的潛在患者亦有機會將病原在住所傳播。若要完全斷絕傳染原,「唯有全港lockdown(封城),」然而林緯遜說,「全港lockdown, 香港太難(做到)。」

林緯遜用「打仗」形容香港情況,認為策略要「以快打慢」,不能再拘泥於指定的隔離設備,只要有基本合適的場所,就要變通利用。

鑑於Omicron特性較溫和,他認為隔離場所不需要有最高規格的通風及醫療設備,「例如會展那些的換氣系統是沒有問題。」故可於這些場所安置自理能力很高的輕症患者,不需配置大量醫護人員。

2月20日,社會福利署為安置等候入院的長者,在觀塘彩榮路體育館設立暫託中心,接收由醫管局轉介的長者,提供暫時的照顧服務。2月22日,林鄭月娥表示,政府正物色5幅土地,包括落馬洲河套區、私人發展商及政府土地,估計可以提供2萬個隔離單位;政府亦會同步物色其他的場館暫作隔離之用。

2022年2月22日,政府於港鐵站設置自動派發機,免費向市民提供深喉唾液樣本收集包,但中午時段已派完。
2022年2月22日,政府於港鐵站設置自動派發機,免費向市民提供深喉唾液樣本收集包,但中午時段已派完。

問四:試劑盒從哪裡來?數量是否足夠?板藍根、連花清瘟膠囊應對有效嗎?

然而,面對直線上升的確診數字,更多的市民其實等不到政府安排。為避免傳染同住家人,也會選擇購買市面測試套裝作檢測。再加上港府3月開始會強制市民檢測3次,期間還要求市民每日自行進行快速檢測,對測試套裝需求將大大增加;政府則稱屆時會分發足夠的快速抗原檢測測試包。

疫情爆發初期,市面藥房、個人用品連鎖店均出現缺貨現象,「根本有錢都買不了貨,」港九藥房總商會理事長林偉民告訴端傳媒,「政府叫人自己先測試,才出現試劑(搶購)這個情況。」

不過林偉民強調,目前試劑需求一下子過大,是礙於運輸等問題而缺貨。而第五波疫情爆發前,很少市民會買,「根本走去政府檢測都不用十分鐘,哪用買試劑?」他問。

政府在指定門診診所、郵政局及港鐵站設置自動派發機,免費向市民提供深喉唾液樣本收集包,而試劑又不同於口罩「每日都要用一兩個」,林偉民說藥房的試劑存貨一般非常少,不會超過30多枝。

目前,由政府派發及市面最為常見的檢測包為快速抗原測試,其原理是驗出呼吸道樣本中病毒表面的蛋白質(抗原)。記者近日於市面觀察,發現多間藥房均已恢復試劑供應,價格由港幣40元至400元不等。

其中較多藥房供應的是由大陸基因檢測巨頭「深圳華大基因」生產的試劑。林偉民表示,藥房進口的試劑約有9成都是來自中國大陸。

端傳媒整理衞生署醫療儀器科網站,及去年社署向院舍發出的通告,總結目前政府指定試劑供應商共有5間,除了來自中國的「深圳華大基因」及「杭州奧泰生物」以外,還包括「美國雅培」、「​​羅氏診斷」,以及來自香港的「相達生物科技」。

相達生物科技董事長招彥燾在2月11日接受《明報》訪問時表示,及至月底將為政府供應數百萬份試劑。未來數月公司的產能將由1月份的1000萬份,提升至2000萬、3000萬。可見香港社區未來對試劑仍有一定的需求。

不過,港府目前並未對試劑品牌進行​​統一監管,檢測結果準確度備受討論。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建議,快速測試的靈敏度(感染者被驗出是陽性的機率)最少要達到80%,特異度(無感染者被驗出是陰性的機率)則最少有97%。

然而,​​​​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17日表示,市民若單看試劑的靈敏度及特異度「無意思」,指出那可以是一、兩年前的評估,或涉及不同檢測場景。他建議市民購買前,可以留意產品有沒有美國FDA及歐盟認證標籤、批次號、過期日及是否針對病毒「NP」蛋白作檢測。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多番強調快速測試只是輔助性質,無法取代強檢。林偉民亦多次提到快速檢測包「不是通行證」,但同樣認為市民檢測後,「起碼自己有什麼事都不出街,對整體社區都有幫助的」。

2月15日,政府落實採購逾一億套快速抗原測試包,將於周內陸續抵港,優先派發給安老院舍和殘疾人士院舍工作人員等社群。

除試劑之外,中成藥「連花清瘟膠囊」、「板藍根顆粒」也一躍成為市民搶購的對象。18日,廣州醫藥集團宣布捐贈價值300萬港元的藥品和物資支援香港抗疫,當中就包括板藍根顆粒、夏桑菊顆粒等中成藥。

事實上,有關搶購中藥抗疫的現象並非首次出現。在2003年SARS爆發時,中國各地都曾有出現民眾搶購板藍根的事件。2004年,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評價中心發布《防治「非典」合理用藥六十五問》,其中提到板藍根雖有一定的抗菌、抗病毒作用,但指單用板藍根不能治療和預防「非典」,若服用過多更會傷害脾胃。

2022年2月22日,旺角一間店舖有不少快速檢測包售賣。
2022年2月22日,旺角一間店舖有不少快速檢測包售賣。

而「連花清瘟膠囊」同為SARS時期研發的中成藥,後經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院士團隊研究,認為有助抑制COVID-19複製,同時能顯著抑制宿主細胞炎症因子等作用。去年10月,鍾南山院士團隊聯合大陸多家醫院發布臨床試驗結果。研究結果顯示,應用連花清瘟膠囊口服14天可顯著改善確診者發燒、乏力、咳嗽等症狀。

不過事實上,連花清瘟膠囊並非美國食品藥物監督管理局(美國FDA)的認可藥物。19日,香港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出席網台節目時,亦表示上述臨床研究並沒有經過安慰劑對照,認為目前無科學實證可證明藥品有效紓緩症狀。而早在2020年,瑞典曾對連花清瘟膠囊作檢測,後發現藥物成分僅為薄荷醇,表示對治療COVID-19沒有作用。目前,瑞典海關署已禁止該藥物入境。

而香港衞生署亦於21日及22日打擊藥店非法銷售或管有未經註冊藥品的行動中,檢獲兩款未經香港註冊的連花清瘟膠囊。

問五:打第3針是否真的有效、必要?

截至2月21日,香港已接種第1針疫苗的人口約為86.4%,第2針為76%,第3針有1489987人接種。

2月24日開始,香港分3階段實施「疫苗通行證」。首階段市民需要接種至少1劑COVID-19疫苗,方可進入包括商場、街市、超級市場、髮型屋等表列23種處所。第二階段由4月開始,所有18歲以上市民必須接種最少兩劑COVID-19疫苗,12至17歲維持接種最少1劑疫苗;三階段由6月底起,所有18歲以上市民,如已打第1劑疫苗逾9個月,則必須接種第3劑疫苗;若第2針後未夠9個月,必須在滿9個月前打第3針,而12至17歲則要打最少2劑疫苗,但若接種首劑的時間在6個月內,則仍符合疫苗通行證的要求。

就此,有市民入稟高等法院提出司法覆核,指政府限制不打針的健康人士的自由,屬於越權及違憲。

先不論政府「疫苗通行證」是否違憲,部分學術研究表明,為對抗Omicron,接種第3針或有其必要性。Omicron是迄今為止突變最多的變異毒株,其中的棘蛋白變異如K417T及E484K,可能令疫苗的保護力下降。

2022年2月11日﹐香港的地鐵站有不少政府呼籲接種疫苗的廣告。
2022年2月11日﹐香港的地鐵站有不少政府呼籲接種疫苗的廣告。

在香港,目前可以接種的疫苗分別為科興及復必泰。一份來自以色列的研究表示,他們以1137804名60歲以上以色列人的數據作分析,發現接種了第3劑BNT162b2,亦即復必泰的人,其感染Delta病毒的速度比沒有打第三劑疫苗的人低11.3倍,其患上重症的可能性亦降低了19.5倍。

至於應對Omicron,根據港大及中大醫學院聯合研究,接種2劑復必泰疫苗後,人體內中和Omicron的抗體反應非常低。然而,不論是先接種2劑科興疫苗,再接種第3針復必泰;抑或接種3針復必泰疫苗,其抗體水平都足以抵禦Omicron;至於科興疫苗,則不論是接種2劑或3劑科興,其抗體水平都未能就Omicron提供足夠保護。

阮相宇表示,在COVID-19亦「流感化」的前提下,加上香港疫情正值爆發,接種第3針疫苗仍有其必要性。鑑於疫情逐漸失控,他建議香港應仿效外國例子,例如紐西蘭、加拿大​​安大略省等,將接種第2針和第3針的間隔,由原本的6個月縮短成3個月。

2月22日,政府宣布擬縮短第2針、第3針相隔時間,目標於4月時,3至11歲兒童及安老院舍接種率達到9成。

然而,COVID-19已經歷多次變種。阮相宇表示,若將來病毒再次變異,「可能有很大的機會,需要打第4針、第5針。」

2022年2月8日,旺角一個遊樂場的設施因疫情而關閉。
2022年2月8日,旺角一個遊樂場的設施因疫情而關閉。

問六:疫苗年齡接種調低至3歲,對小朋友保護有多大?副作用有哪些?

30歲的母親Mandy從沒想過要讓4歲的女兒打針,「始終大人都有副作用,更何況這麼小的小朋友?」不過,在香港接連出現染疫兒童死亡個案以後,她動搖了。

2月11日,一名4歲男童在元朗家中嘔吐後暈倒,送抵醫院時已無呼吸心跳,其後證實不治,成為香港首名染疫死亡兒童。4日後,再有一名3歲染疫女童因病情惡化離世。

Mandy開始變得緊張。自2月初確診數字破千後,她已沒帶過女兒上街。適逢13日,港府宣布可接種科興疫苗年齡調低至3歲,於是在預約服務開放的第2天,她馬上替女兒登記。

16日,​醫管局總行政經理何婉霞表示,在過去14日確診個案當中,6歲或以下兒童佔整體的9%。手機上媒體的消息日夜發放,「該不該讓小孩子打針」這個話題把網絡上的家長截然分成兩派。Mandy本身也掙扎良久,直到她多次聽到不同專家說,兒童如果打了針,「萬一確診了都是輕症。」

及至21日,一名11個月大的女嬰亦染疫死亡,成為至今最年輕、10日內第3名死亡個案。女嬰生前健康,其父母、8歲哥哥及雙胞胎姊妹同樣染疫。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回應傳媒查詢時表示,按初步資料包括抽搐等病徵,初步認為女嬰染疫後出現急性腦炎,短時間內導致抽搐昏迷,其後導致腦死亡,情況與早前離世的3歲女童類似。

女嬰死因將轉交死因庭研究。劉宇隆指出,暫未清楚兒童重症原因,有可能是兒童近年未接觸4種舊有COVID-19而欠免疫力,及與未打疫苗有關。

接種疫苗對小朋友保護有多大?就目前3歲兒童已可接種的科興疫苗而言,相關的臨床研究並不足分。去年6月底,中國科興曾發表3-17歲兒童接種疫苗第1、第2期臨床研究,結果已刊載於權威國際醫學期刊《刺針》。

研究於2020年開展,當中第2期研究共招募480名兒童(當中94人注射安慰劑),並將其分成2個劑量、3個年齡組別進行比對。結果顯示,3微克組別接種2劑疫苗後,中和抗體轉陽率達100%;而1.5微克組別抗體轉陽率則約為97%。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曾形容,兒童接種3微克劑量疫苗的結果「相當理想」,惟研究人數不多,認為未必足以反映真實情況。

2022年2月18日,明愛醫院在急症室旁邊的露天空地設立隔離區,有父親抱著兒子在帳篷中等待。
2022年2月18日,明愛醫院在急症室旁邊的露天空地設立隔離區,有父親抱著兒子在帳篷中等待。

至於民間研究員龍子維認同報告的研究方法足夠嚴謹,但指出研究並未顯示出第3期的測試數據,未能完全確保疫苗安全性。

疫苗在人體臨床試驗一般分為3期:第1期為少數人接種疫苗,以評估其安全性及劑量。第2期人數將會擴大至百名以上,以進一步評估疫苗產生免疫反應的效能。3期則為大規模試驗,在多個國家和一個國家的多個地點進行,以確保疫苗性能。

編註:有關科興疫苗臨床研究所用的「中和抗體轉陽率」,指的只是兒童接種疫苗後,有多少百分比的人在體內產生中和抗體,但產生的濃度並不必然一致,因而保護度也有不同。

至於5歲起兒童可接種的復必泰疫苗,美國輝瑞藥廠亦於去年9月公布一項後期研究。研究樣本涵蓋2268名5歲至11歲兒童,當中1517名接種2劑10微克疫苗,為成人劑量的三分之一;其餘注射安慰劑。

結果反映,兒童接種疫苗後的中和抗體水平跟16至25歲年齡層的(接種30微克疫苗)相若;推估疫苗產生的保護率達90.7%。目前,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及澳洲治療用品管理局(TGA )已批准該國5歲起兒童接種復必泰疫苗。

然而,即使有數據支撐保護度,接種疫苗對兒童所造成的副作用,是讓眾多家人更為擔憂。翻查上文所提到的科興臨床報告,也有數據反映436名兒童在接種疫苗後所回報的健康狀況:當中16%兒童出現針口痛、5%人發燒及4%出現咳嗽症狀,至於頭痛及出現厭食情況則有2%。

另外,美國疾控中心去年年底公布一項報告,顯示出接種​復必泰第1針(42504人)及第2針(29899人)兒童所報告的副作用情況均相近,不過第2針回報的反應率稍高。兒童在接種第1、2針後,逾一半人會出現針口疼痛(52.7%、55.8%),至於頭痛、發燒症狀則圍繞至20%以下水平,另外有約1%的兒童需要醫療協助、0.1%的人需要緊急求診。

至於香港大學早前曾有研究,發現12歲至17歲的男青少年在接種2劑復必泰後,患心肌炎的風險較只打1針多6倍,惟目前原因仍未確定。美國疾控中心的報告中,也有提到在分析過程中曾接獲11宗兒童在接種後患上心肌炎的通報,但表示他們已經康復或正在康復中。而疫苗不良反應報告系統(VARES)曾收到兩份分別為5歲及6歲女童接種後死亡報告,經調查後發現女童擁有複雜病史,並且在接種前表示身體狀況不佳,指出沒有數據表明死亡和疫苗接種存在因果關係。

目前,Mandy身邊已經有認識的家長就讀小學的孩子完成接種,她聽聞除了「累了一天」,「暫時還沒聽過任何小朋友有副作用」。不過,現在離女兒接種日子還有1個月,Mandy說仍會想觀察一下,看看有沒有小朋友接種後出現過大反應,才下最終決定。

讀者評論 15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不過事實上,連花清瘟膠囊並非美國食品藥物監督管理局(美國FDA)的認可藥物。」
    我不是這是訪問專家的意見還是作者的意見,但我相信連花清瘟膠囊並沒有在美國出售,自然不需要FDA 認可。這句話是事實但並無意義。

  2. 如果三月初开始全民检测却又不配合全城禁足,按照现在的感染速度,方舱医院不要说还在建,就是建完也不够隔离用。看起来香港仍然要以清零为目标,有点看不懂以现在这样的两头不着的政策如何做到

  3. 詳盡的報導分析,希望能見到一份同樣詳細有關疫苗帶給接種者可能後遺症.

  4. 香港政府做事是沒有任何邏輯,一味只係想,都沒好理清自己想要甚麼目的,想要有甚麼效果,所有事兩頭不到岸,真正是難為了百姓。

  5. 核酸样本送检深圳,样本包含公民dna,当然有隐私问题。所以才会有林郑说「样本樽只贴有编号,并无个人资料」的回答。

  6. 我不是很理解隐私被放在首先质询的意义在何?核酸结果无非就是阴阳性,能有多少隐私信息?如果是质疑全民核酸检测的必要性,何必如此旁侧敲击,遮遮掩掩?

  7. 我只想骂一句钟南山是傻逼,莲花清瘟胶囊都拿出来骗人,你丫是不是出来讨好巴结习近平的,2920年那个所谓的国家荣誉是政治交易的结果吧!
    草泥马!你他妈的祸害大陆都算了,现在连香港都祸害上了,还板蓝根,你是傻逼吗?你脑子有病吗?是个人都知道板蓝根只是个安慰剂,你他妈的也好意思捐出来骗钱骗名誉?大陆媒体再报道一下你他妈的又变英雄了?我他妈要是在广州,恨不得一刀把你给剁了,草泥马!

  8. 感谢全面总结。我也想说打硬仗打胜仗那些党宣语言,完全给移到香港了。

  9. 我就想知道国内为什么还不开放BNT,没用的疫苗再打也没用

  10. //截至今年2月,美國染疫死亡人數突破90萬,死亡個案的七天滾動平均值最高為2636宗,超越了9月的七天平均值20175宗。//
    二千超越二萬?

    1. 謝謝提醒,目前已修正!

  11. 香港躺平,直接接受上峰插管治疗,不要挣扎了。圣旨都下了,直接享受恩典吧。

  12. 感覺香港已全面被某國接管了,那些防疫語言都是一樣的。

  13. 还想问全检测试费用是纳税人的钱吗?搭建设施的费用是纳税人的钱吗?承包搭建工程的是谁?政府用地之后怎么处理,收回吗?搭建的设施之后怎么处理,全拆吗?总花费有多少?拿来帮助运营困难的中小企业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