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深度

毒針還是救命針?人類疫苗史,也是一部「反疫苗史」

疫苗牽涉的,是我們是否相信科技能解決社會問題﹑根除流行病是否社會進步的唯一指標,以及官僚系統定義個體及公共健康的正當性。

插畫:Rosa Lee

端傳媒編輯 陳婉容 發自紐約

刊登於 2022-02-21

#疫苗猶豫#covid-19

2022年1月,許多外國知名歌手將自己的歌曲從串流平台Spotify下架,理由是該平台沒有阻止播客「羅根脫口秀」(The Joe Rogan Experience)持續散播關於疫苗的不實資訊。節目主持人羅根在播客上呼籲美國年輕人不必接種疫苗﹑聲稱只要「身體健康﹑多做運動﹑均衡飲食」就可對病毒免疫。他也多次邀請著名反疫苗人士如馬龍(Robert Malone)上節目,並批評美國的「疫苗通行證」是獨裁政策。

羅根是誰?他是美國喜劇演員﹑綜合格鬥評論員﹑Spotify上最受歡迎播客的主持人--他是成功的演藝人,但沒有接受過任何正統醫學訓練。

羅根對疫苗的質疑並不新穎。自COVID-19疫苗在2020年末推出以來,就有反疫苗人士稱「疫苗不安全,會帶來嚴重副作用」﹑「疫苗只是大藥廠用來賺錢的工具,無法有效防疫」,甚至有陰謀論者散播「疫苗只是政府監控工具」﹑「疫苗向人體植入晶片」的流言。即使研究多次證實疫苗在減慢傳播速度﹑降低死亡率及重症率的作用,這些流言仍甚囂塵上。疫情開始以來許多發達國家都出現大型反疫苗浪潮,除了遊行示威,在Youtube﹑Facebook和TikTok等平台也充滿反疫苗訊息。相信疫苗效用的人則指責反疫苗人士是疫情持續的原因。

過去兩年,疫苗爭議令社會愈趨兩極化,其實,在人類歷史中,根本不曾出現過不帶爭議的疫苗(vaccination)--二百多年的疫苗歷史,幾乎也就是反疫苗的歷史。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