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愛拼不會贏,愛國才會

他們一個聽到的是中國的勝利,另一個聽到的是中國女排的勝利。
《奪冠》電影劇照。
大陸 拉丁美洲 影視 社會 風物 體育

相信沒有人會注意不到《奪冠》片名上方的那行小字,「原名:中國女排」。其實,只不過是比片名「奪冠」的字體小了一點。形式上的妥協,觀眾心照,但整部電影給我的感覺是,拍中國的電影是一門生意經,導演陳可辛卻不是甘心「擦鞋」的生意人。

因為疫情影響需要延期上檔,對歷盡一波三折的《奪冠》(a.k.a. 中國女排)而言,簡直小菜一碟。要知道中國女排,曾經是中國賴以撼動世界、證明自己的門楣,拍「中國女排」的故事,基本上就是奧運版本的《建國大業》。茲事體大,電影籌備經年,但即使陳可辛已是見慣大場面的老謀深算,都始終逃不過無處不在的老大哥。上映前夕,宣傳海報已出,國家體育總局突然叫停,因為前國家隊教練陳忠和不滿劇情醜化了自己(或者是不想被塑造成片中主角郎平的陪襯品)。結果,抹黑指控變成一場體壇政治風波,由鞏俐飾演的郎平,雖是核心人物,然而她一人不能代表整個中國女排,而只提及 1980、2000、2010 這三個世代,同樣不代表中國女排的全貌,甚至《中國女排》都不代表中國女排,誰都代表不了中國女排 —— 因為中國女排代表中國。電影幾乎就要胎死腹中,但最終,陳可辛聰明又滑頭,《中國女排》改名《奪冠》上映(但仍然寫著「原名:中國女排」),換個角度,後退兩步,要刪的都刪了,不開名的都不開名了,而《奪冠》甚至還跟去年國慶賀片《我和我的祖國》裡徐崢執導的其中一個單元短片撞了名。當然,撞名就最好不過,別人過關,走走形式,也就同樣過關。

以中國女排名宿兼教練郎平的職業生涯為骨幹,陳可辛最初想說的是「中國女排」三十年的故事,但無奈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被需要的,被期待拍成傳記的,卻是中國女排三十年的「奪冠」事蹟。認真一想,改名《奪冠》本身其實已很直接說明了電影的主題:除了冠軍,就什麼都不是的中國女排勝利悲歌。

《奪冠》電影劇照。
《奪冠》電影劇照。

電影甫上映時,已在網上流傳一則關於《奪冠》的笑話,基斯杜化路蘭的科幻大片《天能》只是「主角」沒有名字,但《奪冠》遠勝路蘭,是「主角」以外全部人都沒有名字。電影中,除了郎平及現役的中國女排健將,其餘都變成了面目模糊的 1 號球員、2 號球員⋯⋯就連郎平出席前隊友陳招娣的葬體,死者都是無名無姓,遺照上仍要展示球衣號碼,由黃渤飾演的陳忠和,更是從頭到尾都只是「教練」。隱去名字的模糊化處理,相對片中有名有姓的美國、日本國家隊,以及真人上鏡的朱婷、張常寧、惠若琪、袁心玥等「白金一代」球員,避諱意圖明顯,略嫌突兀(我甚至覺得是故意欲蓋彌彰處理得如此礙眼),不過,對整體影響不算很大,因為電影裡面處理得更為模糊的,是奧運頒獎台上,中國國歌奏起的那一刻,「愛拼」與「愛國」之間糾纏不清的複雜情感。

《奪冠》故事橫跨三十年,將重點落在三場女排國際大賽:第一場是 1981 年女排世界盃總決賽,由郎平擔任第一主攻的中國隊,戰勝有「東洋魔女」之稱的日本隊,亦是中國女排初次「奪冠」,贏得世界冠軍。第二場是 2008 年北京奧運女排決賽,郎平為總教練的美國隊,就在自己的祖國挑戰昔日戰友陳忠和領軍的中國國家隊,但「奪冠」的是郎平,不是中國。第三場是 2016 年里約奧運,郎平歸國執掌教鞭之後,中國隊以「白金一代」新面貌,在小組賽擊敗了東道主兼冠軍大熱巴西。三場球賽,既是中國女排的三個黃金時代,亦其實標誌著中國從落後、登頂到再起的三個年代。

2008 年,北京奧運,對國家隊來說更有如一場城邦保衛戰,陳忠和為中國女排總教練,出戰之前,他唱了一首〈愛拼才會贏〉。先撇除特意選唱一首台灣經典金曲的政治意涵,在陳忠和心目中,要贏就要比別人更拼,然而,場上的拼搏,不是純粹個人理想,不只是體育競賽,而是傳承自 80 年代中國女排首次「奪冠」時肩負著的政治任務。當時中國剛剛改革開放,打著「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的旗幟,中國隊條件落後於人,為爭取體壇佳績,就只能用命去拼,用十倍血汗、一百倍的痛楚,逆境自強,目標是要在國際大賽擊倒列強,為國家爭光。

《奪冠》電影劇照。
《奪冠》電影劇照。

愛拼不會贏,愛國才會。

國家隊代表國家,名次代表國家實力,而運動場上的勝利,就是國家的勝利。陳忠和所信奉的中國女排精神,說得直接一點就是捨身報國,不斷訓練、捱苦、受傷,為獎牌而捐軀。

電影中,陳忠和的立場表面上是完全支持郎平的,兩人識於微時,捱過艱辛歲月,共過患難,似是信念一致而考慮到郎平曾經出國發展,經驗更豐富,更有號召力,所以陳忠和主動退出,推薦她擔任總教練一職。但其實不是,至少故事裡面他們的想法相距甚遠,兩人只是感情深厚,然而,觀點不同,郎平對中國女排的覺悟,不是為國捐軀,而是更希望她們不要太拼,不要像 80 年代的自己一直拼到身體永久傷殘。成為教練之後(亦即是鞏俐在電影中段出場),轉向明確,是要離開「老女排」的拼命思維,認為運動員是獨立個體,他們都會退役,需要擁有排球以外的正常人生活。愛拼,贏的只是一時,要問的是,運動員是否愛排球、愛自己而愛拼,或者只是愛國,只想為國家而戰。

作為中國女排新生代的代表之一,朱婷提到,她入國家隊,是要成為下一個郎平,潛台詞是希望像她一樣,成為國家之光。但電影沒說到的是,現實中,里約奧運之後,郎平就是不想朱婷一直待在中國,送了她到外國打聯賽。

《奪冠》電影劇照。
《奪冠》電影劇照。

《奪冠》的英文片名 Leap,即是「跳躍」,其實更貼近真正主題。一語相關,但排球場上的 Leap,不等同國家的 Leap,國家愛贏,但不代表中國女排就要為此而拼。借郎平的心路歷程,電影一度提及中國女排的窘境在於國家任務太重,愛國幽靈怨念深種,在「奪冠」的前提之下無法輕裝上陣,亦有所迷失。郎平與陳忠和在北京奧運的中美大戰,表面上勝負其次,友誼第一,但陳忠和懂得郎平的疑慮,她自己輸了倒沒什麼大不了,怕的是中國隊輸了。果然,美國贏了中國,觀眾席上隨即有人對郎平痛罵一句無聲的「賣國賊」。排球場上公平競爭,不講政治,但場外沒有不是政治的時候。這一句「賣國賊」讓郎平心有戚戚然,成為了她歸國執教,帶頭改革中國體壇的轉捩點。

郎平力排眾議,甫上任便為中國女排帶來一場不可能的革命,不要愛國,不要愛贏,要做自己,同時國家隊亦要重視人性,不應該苛刻對待運動員,如此一來,變相將 80 年代全力催谷中國女排「奪冠」的做法解讀成一項面子工程,明顯很多地方都會敲碎玻璃心。當然,劇本上有意將郎平與陳忠和塑造成一硬一軟的互補關係,經營一種和諧錯覺,郎平的女排理念是跟國家唱反調的,但離經叛道之處,都由陳忠和於關鍵時刻重提 80 年代走出世界的中國夢,將「中國女排等於國家」的愛國情懷放大,讓電影回歸主旋律。許多人揶揄說《奪冠》應該改名《郎平傳》,但其實,沒有陳忠和是不行的,陳忠和這個角色被指抹黑他本人,令電影需要臨時徹檔,然而,最終讓劇本過關的靈魂人物,偏偏就有賴這個角色妥善「補飛」。

郎平與陳忠和,體育精神與中國女排精神(為國捐軀)的貌合神離,是整部電影真正想說的主題,但我們都懂得,真心話只能放在心底裡。電影上映前受到「場外因素」諸多阻攔,能夠想像陳可辛已經盡了力,至少在國歌主旋律與「奪冠」光環的民族亢奮裡面,郎平的勵精圖治為電影保留一點弦外之音:愛贏,只因為內心未夠強大。

再說白一點,中國女排輸得起,但中國不行。

電影中,郎平感嘆國家太過愛贏,而電影本身其實正是如此。以「奪冠」為名的國家主旋律電影,從 1980 年代到今日,以三戰三勝概括三十載,中國女排確實一仗都未輸過。拍得做電影的,只有贏(輸的都被過鏡省略)。

唯一不斷認輸的人,可能是作為導演的陳可辛。

《奪冠》電影劇照。
《奪冠》電影劇照。

鞏俐飾演的郎平跟現實中的本人有多像,不得而知,但電影裡面的郎平,不多不少是陳可辛自己。陳可辛是上一輩香港人所謂的「番書仔」,早年在美國讀電影,再回流香港發展,成名過後,千禧年起衝出亞洲,然後乘著合拍片機遇,將發展重心投放到中國市場,從《如果.愛》到《十月圍城》的票房大賣,證明了由他開創的「香港經驗、亞洲視野、中國市場」電影模式似乎相當成功。後來,陳可辛就像退居幕後的郎平一樣,擔任監製多過執導,並不落場(甚至有時不掛名,由他的多年拍檔許月珍做代表)。郎平有心改革中國女排,陳可辛亦有他的中國體育電影大計(除了《奪冠》還有另一部《李娜》),然而,郎平態度很硬,她不服從體制,不怕體育總局的管理層,這一切都是因為有陳忠和這塊軟墊。但陳可辛在這一點卻只能選擇成為陳忠和。中國電影市場雲詭波譎,審查趨嚴,政治紅線愈來愈多,他想鑽縫隙,但需要作出許多妥協。

他妥協,但不「擦鞋」,至少《奪冠》裡面是有掙扎和抱負的。然而,這一種掙扎,在陳可辛的商業投機和親中立場上,是今日不再被香港人同情的掙扎。陳可辛也跟郎平一樣,被觀眾謾罵「賣港賊」和「漢奸」,不過,郎平是去美國做女排教練,陳可辛是去中國拍電影。

但體育總局和廣電總局同樣都是國家機器的一部分,無論是中國女排的精神,還是中國電影的精神,仍然都以國家榮辱為依歸。同樣發展了三十年,中國電影在規格、資源、人才方面,都已經超越香港,以至真的「走向世界」,但愛國旋律不散,不接受任何象徵意義上的失格和負面描述,郎平那一句話言猶在耳 —— 是因為內心不夠強大。美國可以聘用郎平執教國家隊,正如美國容許片商一次又一次以各種恐怖活動炸毀白宮。從電影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精神狀態,南韓可以拍一系列逆權電影,為政治事件翻案,台灣可以拍《返校》,重提戒嚴時期的歷史悲劇,亦可以拍《逃出立法院》,將政客變成見人就咬的喪屍,立法會變成屍殺戰場。

人家政府玩得起,再尖銳都可以包容,再瘋狂荒謬都不會用槍指著你,用神聖的《國安法》打壓你。

《奪冠》電影劇照。
《奪冠》電影劇照。

相信不是陳可辛和電影本身要說的事情,只是我的穿鑿附會 —— 就像北京奧運那一年,不少香港人都曾經有過短暫而頗為激烈的國族認同。郎平終於下定決心回國發展,與陳忠和的一段話,卻是那樣的意味深遠。從前是改革開放年代,為了在國際舞台上爭一口氣,中國需要運動場上的精神勝利,需要中國女排。如今,就像他們兩人重逢時的感慨,中國經濟發展蓬勃,在各個領域都舉足輕重,再不需要中國女排拼命贏獎牌來振奮人心。而且,中國女排已過了最璀璨的年代,青黃不接,實力從一線滑落到二線,需要重新整頓,難聽一點,是怕她們在外面一直輸,丟了國家的面子,乾脆讓她們退下來。

中國女排仍然代表中國、屬於中國,但中國已有其他項目可以代替中國女排。昔日依賴關係不再,正好是一個放開政治包袱的時機,郎平亦希望中國女排可以不再受到國家任務的唆擺,而是為自己而戰,只有自己,可以代表自己。

里約奧運扭轉時代,贏下久違的冠軍,但這一次「奪冠」的意義大有不同。郎平從巴西打電話給身在中國的陳忠和,讓他一起聽國歌。

然而,他們一個聽到的是中國的勝利,另一個聽到的是中國女排的勝利。那微小的差別,讓它繼續微小就好。將中國女排想像成香港,就好像太過露骨。

讀者評論 15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有自我意识的个人远比集体重要,牺牲自我成就集体的叙事方式并不可取。

  2. 中國的風格就是喜歡把人物的靈魂抹去

  3. @tomhelpegg 那個東西心中滿載的應該不是酸吧?

  4. 心中酸味的人看什么都酸

  5. 另外,还请端传媒找人写写民进党合法进口美国莱克多巴胺瘟猪肉的故事,以及苏贞昌脑残、陈关机是如何应对的,为什么民进党上台前和上台后自我打脸这么厉害,台湾的年轻人到底多么眼瞎,这恐怕比夺冠要讽刺一百倍,毕竟夺冠只是一部电影,也许有点洗脑,有毒的猪肉吃下去,可是真的伤身体:)

  6. 呵呵呵呵,洋洋洒洒胡咧咧一堆不知所云,整篇文章就一个字,酸

  7. 陳忠和為中國女排總教練,出戰之前,他唱了一首〈愛拼才會贏〉。先撇除特意選唱一首台灣經典金曲的政治意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忠和是福建漳州龙海人,按地理位置是闽南,喜欢唱《爱拼才会赢》不奇怪吧?我觉得没必要刻意在这个时候强调统战,毕竟导演是香港人,没这个义务

  8. 《夺冠》故事横跨三十年,将重点落在三场女排国际大赛:第一场是 1981 年女排世界杯总决赛,由郎平担任第一主攻的中国队,战胜有“东洋魔女”之称的日本队,亦是中国女排初次“夺冠”,赢得世界冠军。第二场是 2008 年北京奥运女排决赛,郎平为总教练的美国队,就在自己的祖国挑战昔日战友陈忠和领军的中国国家队,但“夺冠”的是郎平,不是中国。第三场是 2016 年里约奥运,郎平归国执掌教鞭之后,中国队以“白金一代”新面貌,在小组赛击败了东道主兼冠军大热巴西。三场球赛,既是中国女排的三个黄金时代,亦其实标志著中国从落后、登顶到再起的三个年代。
    本段有2个错误。2008年奥运决赛并非美国VS中国,电影中也没有提到决赛。2016那场是八强战淘汰赛,而不是小组赛。

  9. 郎家军事件不远矣。
    馬家軍興奮劑事件,又稱馬家軍濫用興奮劑事件、馬家軍服禁藥事件,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界醜聞,指1990年代,由教練馬俊仁訓練的中國女子長跑隊成員,被強迫使用興奮劑與男性荷爾蒙等體育禁藥,以提升成績的事件。這個事件在1998年曾被調查出來,但被禁止出版,直到2016年曝光[1]。
    概論 編輯
    在1990年代,由馬俊仁訓練的中國女子長跑隊,在世界級比賽中獲得多個獎項,這個女子長跑隊被稱為「馬家軍」。1994年,奧運冠軍王軍霞帶領全隊女子運動員退隊,馬俊仁重新訓練新的成員。1998年,趙瑜發表《馬家軍調查》,對外披露馬俊仁進行訓練時的各種醜聞,但是其中服用興奮劑一章被刪除,無法出版。200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前夕,馬家軍多個成員被檢驗出服用禁藥,中國國家體育總局禁馬家軍參賽。
    2016年《馬家軍調查》重新出版,被刪節的一章復原,外界開始了解這段歷史。
    事件經過 編輯
    1988年,馬俊仁任遼寧省田徑隊女子中長跑組教練,訓練出一批女子長跑選手,包括王軍霞、曲雲霞、馬麗艷、劉東、張林麗等人。1991年後,這些女子運動員在各項運動競賽中獲得佳績,被稱為「馬家軍」。
    1993年,遼寧省田徑隊在七運會獲得七面獎牌。同年,斯圖加特世界田徑錦標賽,王軍霞、曲雲霞、劉冬分別獲得10000米、3000米和1500米冠軍。馬家軍在媒體上爆紅,馬俊仁對外宣稱這些佳績來自於食用鱉血、人參、鹿肉、海參等中藥材,在1994年廣島亞運會,出售用藥配方,並接拍「中華鱉精」廣告。根據趙瑜調查,自1991年開始,運動員被迫注射大量興奮劑與男性荷爾蒙,多位運動員的肝臟功能出現異常,馬俊仁禁止運動員私下外出體檢,並要求運動員進行闌尾切除術[2]。
    1994年12月,王軍霞、張林麗等十餘名運動員集體離開運動基地,脫離馬俊仁的訓練團隊。馬俊仁重新組訓新的女子運動員,但之後的成績不佳,馬家軍慢慢衰弱。1995年,王軍霞以親筆信方式,向記者趙瑜揭發相關內幕,承認曾被迫使用體育禁藥。這封信件附有張林麗、劉東等另外9名隊友共同署名[3][4]。
    1998年,趙瑜出版《馬家軍調查》,其中使用禁藥一章被出版社刪除。馬俊仁控告趙瑜,遼寧省當局也以行政力量對趙瑜施加壓力,參與者包括薄熙來妻子谷開來經營的律師事務所。同年,訴訟進行庭外和解,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署要求趙瑜交出採訪筆記和錄音調查。
    在200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前一個月,中國國家體育總局禁馬家軍參賽,但並未對外解釋理由。2009年袁偉民自傳《袁偉民與體壇風雲》一書發表,證實當年是因為被檢驗出服用禁藥而禁賽,但書中沒有描寫細節[5]。
    2015年年底,《馬家軍調查》再版,禁藥內容被還原出版。2016年2月,趙瑜接受訪問,提出更多細節。國際田徑總會(IAAF)開始進行調查[6]。

  10. 穿凿附会

  11. 泱泱大國,稍微風吹草動就覺得傷筋動骨、風雨飄搖。怕輸,還能站得起來何必怕輸,但是就是怕啊!

  12. 就是因为太怕自己的人民,所以不让说、不让看、不让听,就可以当作没有发生过一样

  13. 寫的特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