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十論:扭曲起舞的小丑

「讀者十論」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組精彩讀者留言刊出。

【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sjl、anonymous3,回應《「再教育營」的強迫勞動——新疆問題如何再度引發全球關注?

sjl:事實上的大屠殺甚至虐待,我倒不擔心,因為這不符合道義,所以不管是執行人員還是,領導精英都會謹慎,但是文化上的屠殺是不會手下留情的,因為這是在傳授真理,沒有人會特別反對。

連我都很難理清這個邏輯,強迫教育肯定不對,但是嬰兒時期父母的教育算強迫嗎?義務教育算強迫嗎?為了減少低素質父母從而推行社會化統一撫養算強迫嗎?定義為「落後」的思想值得保留嗎?

現在無法推行社會統一撫養,只是因為無法確定什麼是「正確」的思想,還是需要保留多樣性、保留階級。文化不夠越想越繞。

anonymous3:@sjl:我們沒有必要被「反正都一樣」的虛無主義影響。因為「不」,這不一樣。

父母對嬰兒的教育是愛而不是強迫。愛、強迫與以愛為名的強迫,這三者儘管不能說是涇渭分明,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正常人用直覺就可以分辨。具體的判斷標準需要更專業的人士來擬定,但至少我們可以用以下簡單的是非題,來粗略鑑定某一種教育是愛還是強迫。第一受教育者是是否有選擇,第二他是否擁有人身自由。很顯然「再教育營」裏的「學員」們這兩者皆無。事實上,這不是簡單的「強迫」,它根本是不加掩飾的奴役。

2. Weber,回應《「香港自秦朝以來是中國一部分」—— 香港歷史新課程,中史科變國教科?

我高中的歷史老師是在台灣史未成為主流時就投入相關領域(很遺憾的是如同端友所說,歷史領域的研究發展跟投注的經費偏好有極大的關係),以現在來說或許就是台派吧。跟許多小粉紅想像的不同,講究的是獨立思考、甚至是在課堂上播放美國所製播的中國古代五大發明節目讓同學自由討論。

說來也有趣,「自由」只要在學生心中錨定下這樣的思想,「中國」就會在年輕人心中化為毒藥;你越愛中國,越深入了解,就會越痛恨它,怒其不爭,哀其不幸。

無須多費脣舌,無知的人總以為,黨國教育下教育出一屆又一屆愛國青年,卻不知人們總是笑它的迂、對歷史無不報之以唾沫、將其棄之腦後;若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終究只能被打碎髖骨,被黨的鐵蹄輾作血泥爛肉,寫成國歌被億萬人歌頌傳唱又如何?不過就是個讓人用之戲謔的笑談罷了。

3. madlex,回應《「香港自秦朝以來是中國一部分」—— 香港歷史新課程,中史科變國教科?

對於歷史的教育,最理想的狀態是做到多角度展現完整的歷史真相,此為客觀、真實;次一等的狀態,是做到某一角度展現正確的史實,此爲真實;最差的狀態,即是從某一角度傳播被編造的事實。共產黨想要推行的,無疑是最差的那種做法。

香港過往的歷史教育,通識教育,處於理想與次一等之間。因爲香港中西合璧的底色,多雙眼望住,歷史的事實是不敢造假的。論述角度,作爲國際化都市,以培養具普世價值觀有批判精神的世界公民為基本,故始終會讓大中華膠與建制藍絲不滿:「為何不多講下中國好話?」講高鐵多麽快,必然會講到債務問題,講64得到境外勢力關注,必然會講到坦克壓人,避免不了。

本次的審查修改,明眼人都明白,想要你不講中國不好的史實,講到中國有關内容時,要猶如被巴甫洛夫訓練過的中國同胞一樣,有「本能的正確情感反應」。各位家長可屯定舊課本台灣書,以備戰備荒了。

4. sjl、rsk,回應《專訪宗教學者邢福增:由「強拆」到國安法,他見證中港風暴中的十字架

sjl:有些疑問,現代基督教的發展應該是和資本主義自由理念互相結合的很密切,那麼從自由主義出發,是人人自利從而達到利他的結果,類似於「看不見的手」這樣的概念嗎?

其次是社會主義偏集體主義的理念,應該和基督教經過發展的適合資本主義的自由主義有着一定的衝突,基督教需要進行改造發展成一個適合社會主義的新分支嗎?

rsk:@sjl:我反而想問,不覺得「社會主義分支的基督教」,是十分怪異的概念?就像世界有兩種邏輯,邏輯與中國邏輯一樣。

儘管歷史發展,令基督產生了很多分支,不同的神學理念。但無論如何,無必要有「社會主義分支的基督教」。有人評價過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就像沒有上帝的基督教天堂般,我覺得兩者並無那麼大衝突。

sjl:@rsk:未來共產社會確實很符合基督教義,問題就是怎麼達到。文中提到建國初期,其實基督教已經分流了,按照作者的歷史觀,認為人不應該是手段和工具的一方選擇對共產黨進行抗爭,而另一派則是選擇接受招安,對自己進行了改造。我不太了解這兩方教義和道德、價值觀、社會制度是如何結合的。現階段中國社會,黨管制下的基督教分支難道不算一個新的流派嗎?

rsk:@sjl:與其話新分支,我反而覺得似是中國特色的扭曲產物。歷史上,教會有為政府一個「部門」,有不少例子,東羅馬帝國都算著名例子。但他們始終「上帝」為核心,那怕皇帝本身權力大,不會潛越上帝。

但列寧主義式的共產黨,往往不允許社會可以動員人民的組織存在,教會就是其中針對的對像。結果,中國自己製造三自教會這種怪物出來,當中以天主教愛國教會最為不知所謂,連天主教教義都違反,還叫自己做天主教。

結果而言,他們談上帝之前談共產黨,談共產之前先談習大大,作為教會問題多多。難以想像當共產黨消失(若發生的話),他們還可以存在。

5. fassyliu,回應《討好直男最好命:不缺性別意識的大陸年輕人,為何仍在保守化?

關於這篇文章,我覺得討論一個問題需要遵循先問,是不是在問為什麼的「知乎慣例」。 而文章題目的兩個論述,「不缺性別意識的大陸年輕人」和「大陸年輕人在保守化」,個人覺得作者在文章中都沒有給出具有說服力的事實來證明這兩個現象,而是直接基於這樣的結論去討論原因。這樣的「深度」討論感覺還是不夠深度。

再退一步,如果事實的確如題目所說:不缺性別意識的大陸年輕人,仍在保守化。我覺得,如果要在大陸語境下討論女權,那必然不能忽視官方價值引導對於社會文化發展的影響。不缺性別意識,可以認為是以前解放生產力時提倡男女同工,「不愛紅妝愛武裝」以及「婦女能抵半邊天」這些官方話語強行拔高了人們的性別意識。但當近年來官方話語的退場,按照實際的經濟文化發展是不能支持這樣的性別意識的,於是「保守化」這種現象就出現了。

最後,在關於文章討論的問題本身,男性凝視是女權主義不可避免要面對的一個話題。為了反抗這種男性凝視,女性就不應該打扮,也就是要「審醜」。對於我個人(女性)來講,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當我不在意男性凝視的時候,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出於自己的喜好和選擇,並且我清楚的認識到,我的喜好和選擇有沒有受到社會文化和男性凝視的影響。但對於女性群體來說,我沒有辦法給出這個問題的答案。但我覺得真正的答案需要跳脱出凝視的框架,因為在凝視的框架下,無論做什麼都是有動機和目的的。

最後,我很喜歡波伏娃《第二性》裏那句話:男人的極大幸運在於,他,不論在成年還是在小時候,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不過這又是一條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則在於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着;每一種事物都在誘使她走容易走的道路;她不是被要求奮發向上,走自己的路,而是聽說只要滑下去,就可以達到極樂的天堂。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

6. 林小櫻,回應《討好直男最好命:不缺性別意識的大陸年輕人,為何仍在保守化?

文章提供的文化批判視角非常具有啟發性。本質上說,作者希望釐清審美中的主體性生成路徑,以打破單向的審美霸權。讀者的爭論也正是圍繞這個審美主體性的爭奪而發生了爭執。這便引出了作者未能處理掉的麻煩(其實也是社會無法處理的麻煩):我們似乎很難通過經驗描述,給當事人穿着打扮時的自主意志與文化結構釐定一個「佔比」。

這進而導致不同人對於穿着打扮自由的理解分歧:如果她/他不符合一部分人群對於反對父權制的期待,那麼她/他就被視作父權制文化結構宰制和壓迫的結果;如果她/他符合一部分人群對於反對父權制的期待,那麼她/他就被視作翻轉原有的審美意象,被視作彰顯身體控制權的女權象徵。

而這僅僅只是分歧的第一個層面,在這一層分歧之下,還將涉及生理本質與文化建構之間難捨難分的糾纏關係。這些議題就像樓下一位讀者指出的那樣,本是國外已經處理了很久的範疇(比方說自由主義女權主義與激進主義女權主義圍繞色情展開的爭論),而在國內這些議題卻很少形成有效的對話(最近的對話還是前幾年圍繞性騷擾問題,性學派與女權派發生了分歧)。

除開上述爭論,作者敏鋭地提出另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即社會文化風氣的保守化,包括閻雲翔在內的許多從事家庭研究或思潮研究的學者都注意到了這一趨勢。但個人認為,由於對保守化的探討長期局限在社會文化變遷這一視角上,而缺乏結合中國經濟與社會體制的運作邏輯下進行特別考察,就導致我們更無法深刻理解審美中的主體性的複雜內涵。這一內涵不僅包括當事人對自身身體的控制,與個人審美的自由表達,而且包括這一控制與表達中,是否包含其他有利於自身撈取社會資源的目的。

如果她/他主動地利用了「凝視」,就給父權制與女權主義都帶來了弔詭的諷刺——她/他彷彿在給一些男人發出吸引的信號以撈取異性的優待;她/他也似乎「背叛」了女權主義提供的主體性意識的支持。她/他更多地追逐着個人的利益,而不再理會結構性不平等這些更大範疇的議題。

無論是一個激進的女權主義人士,還是一個父權制的鐵桿衞道士,都會對她/他在利用主體自身和利用社會結構時得來回橫跳感到不滿乃至憤怒,卻又無從捕捉當事人內心的真實想法。最終回到「保守化」這一概念,愈發保守的或許不僅是某種文化行為,而是在社會大環境下缺乏坦誠與真摯的進步思潮的殘酷現實,是年輕人在暗中拾起那些陳腐的生存哲學,吸納着各式各樣利於自身的觀念資源,轉向面對社會體制的個人逐利及對應的公共冷漠。這些畸形現象背後的根源或許是政治經濟學範疇的,是文化批評未能抵達的制度實體造成的問題。

7. 學姐,回應《討好直男最好命:不缺性別意識的大陸年輕人,為何仍在保守化?

我假想,如果把女性和男性換成黑人和白人,黑人是否有(為了生存下去)而迎合白人的權利,我想這個問題看起來會有一點弔詭。假如說權利就是自由的話,那麼如何利用自身(無論是出於主體性還是主動客體化)去獲取社會資源,那當然都是個體的自由,也無法通過強行干預來進行改變;如果權利是基於利益,那麼首先要確認的是,女性迎合男性審美的利益,到底是什麼?

問題在於,如果個體自己覺得有迎合的權利,捏造了一套生存哲學,同時以此合理化對方權力結構的存在,甚至轉身背對眾人,這對我來說是不可接受的,也是我反駁某讀者的根本所在。對一個首先背棄了不平等權力結構下的群體的人,進行評價和諷刺,我想這也是我的權利。

好看、衛生、健康這些概念背後,全都有社會政經結構的影響,健身和化妝就等於好看,是把社會的複雜性簡化成一個等式。如果這都能接受,那每個個體的生活經驗、成長環境、人格特點,就都不再重要了。這種邏輯才是單一價值觀導向的霸權,也是父權的立足點。評論區裏任何一個自認為在追求觀點多元的人,應該都不難看出其中的問題吧。

8. 第十一個觀察者,回應圓桌話題《韓國吃播主被發現影片經過剪輯備受「假吃」質疑,吃播文化是否已經變質?

我可以明確說,早就變質了,我算是一個比較關注吃播的人,吃播也分幾種。

一種算是比較精緻的類型,此類裏有的視頻主自燒自吃,此類視頻主一般注重料理過程,選取一些罕見或是昂貴的食材,製作週期比較長,風格也以精細設計為理念,比較接近傳統上的料理節目,只是着重加入了「吃」的過程。其中有個分支是視頻主前往各地的名餐館,或是特色小吃去介紹世界各地的特色美食,這種類型我覺得如果不打擾到其他客人,也完全沒問題,上述此類視頻完全不存在需要假吃或者催吐的問題。

第二種類型也就是「催吐假吃」爭議最多的類型,這種類型的吃播追求的不是主播對食物美味的體驗(當然也有這部分但不是重點),而在於用極端的食材博取眼球,比如吃下正常人完全吃不下的量,就是加入過多的佐料,比如加入過多的辣椒或鹽/糖。

說實話我不否認確實有人喜歡這類型的「視覺刺激型吃播」,但是我覺得這種模式很不健康,甚至可以說是對料理的侮辱。首先,這世界上沒有超人,一個瘦弱的美女主播吃下遠超常人的量還要每天直播,不催吐是不可能的。其實我們觀眾都心知肚明,為了製造效果這麼做確實帶來了大量資本收益流入,代價是巨量浪費和對主播身體的傷害,我甚至懷疑那些背後的經紀公司要求員工吃下大量垃圾食品,然而強制催吐屬於對員工的職業性健康迫害。

後面這種類型其實已經和美食沒什麼關係了,已經完全和「享受料理的樂趣」背道而馳了。變成了另一個資本挾持下扭曲起舞的小丑,在我看來不過也就是和抖音快手那些以譁眾取寵的為賣點博取一笑的藝人沒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當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雖然中國經常有些口號式運動,但是吃播浪費問題確實是存在的,這並不是說豎了個靶子去打,而是卻是存在的有必要解決的問題,建議各位客觀分析。

9. Draconis、中國武漢肺炎,回應《有組織呼籲在美港人於普查中「種族」一欄填寫「香港人」,你如何看?

Draconis:先簡單談談我自己。我曾經是一個非常崇拜西方,反對黨國的皇漢。在美留學幾年之後立場大轉變,更加反對黨國,激烈批評以及不信任歐美以及資本主義。現在的身份認同是廣東人而不是中國人。
當然,以上只是自我介紹。並不希望端友因我是誰而對我的言論有所偏析。希望討論只會附着於我的言論而非我個人。

如何去定義一個民族?或者說,更加specific一點,如何定義中華/中國人?大中華可以是個跟大日耳曼尼亞一樣模糊的地理名詞。其核心領域不外黃河中原,但又可以極有彈性地擴張。也可以是一種傳統,文化,價值觀念。只要根據聖人之學,服華夏禮儀冠服,即為中華。列朝歷代的外來遊牧民族征服者都依此道,即可開宗廟,成為中華正統。又可以成之為先進文明的代指,像晩清的劉坤一的變華為夷論。

港人這一身份與其說是民族問題,不如說是制度問題壓迫之下別出的苗頭。

個人以為這一舉動,是一種加強認同感的情緒宣泄。也許在短時期內會加強港人這一身份的可視度,但我高度懷疑這是否能帶來持續的、有決定性的影響力(無論是對在美港人還是在港港人的處境來說)。然而,歐美政客都是極端的功利主義者,而美政客尤甚。現今香港議題只不過是一個爭搶民主自由捍衞者大旗的dogfight(空鬥),能夠展示自己對極權中共/中國(畢竟在不少驕傲美帝愛國者的眼裏恐怕並無差別)強硬和堅定決心的平台,無他。到底也只是利益二字。

沙特王儲把批評者在沙特駐土大使館給活生生肢解,現在又有傳聞說有數十人的暗殺小隊在外暗殺異見者。然而在短暫的譴責之後,就沒有任何的進一步的發展,沙特前段時間還在大量投入資金到美股。相較之下,參考今天對新疆香港雷厲風行卻無關痛癢的制裁相比,以及美對香港本身一系列的制裁以及Trump之前的言論(吸引在港美國資本回美,會讓「我們」變有錢),我不禁疑問美政治精英們當真有心去幫助港人,改善港人處境嗎?還是只是拿來當噁心中共的痛點?一待有利可圖情況轉好,會不會就立刻打入冷庫?台灣就是一個前車之鑑。

⋯⋯

奪回自由香港,維持自身的價值和生活習慣,這些都是要以港人自身的不懈抗爭來贏得,而不是單純有身份認同抱團取暖,或者延頸舉踵,希望能依賴哪個歐美國家的援手。
願榮光歸香港,亦歸心向真自由真公義的所有人們。

中華民族這一概念本就是在近現代的危亡時刻,由知識分子提出來以提高自信和凝聚力的。在這之前,中原地區的居民其實一直在與周邊的其他族群交流融合。純種的中國人到底是什麼呢?如此一來,什麼才是中國人,什麼才是中華正統?個人的想法是不如掘棄這些狹隘的民族主義觀念,用自己喜愛的生活方式當自己就好。

中國武漢肺炎:@Draconis:我自己的想法更近似於「現實政治很黑暗,但我就是不當中國人了」。

你對現實政治的批評都很在理,看見西方對盧卡申科的漠視我也很心涼,他們關注香港也的確是為了自己,但是老實說我真的不是什麼道德純粹主義者。

你自己也說,奪回自己的價值觀要由自己來做,建立「香港人」的身分認同正是這些努力的一部分,抱團並不只是取暖,也是一種展示團結和力量的過程;爭取西方國家的援手不只是依賴,而是把現有的政治資源利用到極致,對暴政給予制衡。

對於無知的racist而言,日本人也是中國人,但重要的是日本人不會把自己當中國人。
我不會把自己當中國人,就算全世界都把我當中國人,我自己也知道自己不是。無論是Hong Kong is not China,還是Taiwan is not China,我的身分認同只能是我自己決定的,無論有沒有「紅利」。

10. 緋紅杏白,回應圓桌話題《有線電視解僱三名主管引發員工抗議,你如何看香港傳媒近來頻密的人事變動?

「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

真理是靠權力建立的。

傳媒的功能是把藉著發佈資訊,使知識共有。而讀者們了解之後互相交流,就可以轉化為公共知識。而這公共知識是可以促成不同擁有公共知識的人會就自己所擁有知識。而作出一些共同行動的判斷。

既然真理部無法阻止共有知識轉化為公共知識。那刻意不發佈對自己利益有損害的資訊,就能阻止對自己不利的資訊成為廣泛的公共知識。那公共知識社群就會慢慢變得崎型及對立。再把情感放置到事實之前,那麼發洩就會變成正義,而事實則遭視而不見。

到了一天當無知的人會發現他們充滿力量時,那些權貴們已經建立好他們的真理了。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12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刚开始使用端没多久,评论里的语境还不是很习惯,总觉得每个人都在追求一种自己认同同时别人也大概会认同的叙述方式和逻辑自恰,然后为了“陈述清楚”把事情描述的过分复杂。总结起来就是看着脑壳疼,没在说人话(这里是戏谑表达)。
    写完上面这段,我发现我也开始慢慢变成这样了……

  2. 關於審美、外貌焦慮

    女性的衣着裝扮向來是性別議題關注的焦點領域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同樣的行為,在不同的語境下可以產生截然不同的含義。比如化粧被視為離經叛道,那麼化粧就具有爭取自由的意味;當化粧被當作女性的基本禮儀,那麼素顏就獲得了反叛的特質。在這個世界上,一些女性想脱掉高跟鞋,一些女性想穿上高跟鞋,一些女性冒險摘掉頭巾,一些女性則抗議法律禁止女性佩戴頭巾。
    終其根本,要對抗的始終是用男性眼光來評斷女性的一言一行,而要重建的,則是女性自己對多元性的擁抱:承認內心的渴望,並用自由而不受束縛的方式進行表達。

    我覺得外貌焦慮、對抗男性審美這件事的核心是構建、重建女性自己對美的定義、對多元的擁抱。但是!但是!這不是這麽簡單,甚至以我親身經歷來説,是非常撕裂、艱難的。
    首先,無論再怎麽女權,都不會是在一個free from男權的環境下長大吧?什麽意思呢?就是其實在成長過程中,不少人已經逐漸内化了男權下的凝視、審美。以我爲例,我是女權主義的女生,當然知道白秀弱秀是被規訓出來、定義出來的美,但是看到一些黑黑胖胖矮矮的女生還是不會認爲這是美。
    有一次在微博看到有個妹子說,自己很坦然地接納了自己的外在,並覺得自己很美,然後po了自己的照片:是俯視視角,妹子平躺在沙灘上,肚子很多贅肉,大腿也很粗。我的第一反應是:噗,這也算美?(當然我沒有這樣去給那個妹子留言評論)
    我當時已經是女權主義者了,對“美”的一些社會學角度的分析多少也看過一些資料,但還是無法剋服中學階段時被外界植入的審美準繩、被外界烙下的審美鋼印。
    再來,私以爲,在目前的東亞,不管哪一種相對常見的審美都有男性凝視的存在,不過是多是少罷了。從以前的白秀弱瘦到現在的“健身但不要有肌肉”,可以説是哪裏都逃不過這種凝視。那麽,如果一個女生把這些審美内化了(沒錯,説的就是我),這算是被規訓還是算建立起自己的審美、爲自己賦權?
    我知道白秀弱瘦的本質是“好控制、聽話、溫順”,但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想,怎樣穿衣搭配會顯得膚色比較白?怎樣化妝會讓五官看起來清秀?怎樣的袖長可以遮蓋手臂的肉肉?在看到自己手臂漸漸鍛煉出肌肉后,在欣喜、有成就感的同時,也會有一絲絲失落“唉練出肌肉了”;惆悵自己的腫泡眼讓自己眼睛無神、羡慕眼睛好看的人(我喜歡過的男生眼睛都挺好看的)......
    以上這些,都不是刻意去想的,而是下意識的念頭,那,算是給自己empower的女性審美還是内化了的規訓?
    因此,至少對我而言,建立自己的女性審美,很難。因爲似乎沒有什么現成的給我參考,反而網上充斥著一大堆消費主義和男權審美勾結的評判標準:直男斬色號、綠茶妝容,而身邊也有著奇奇怪怪(不知道怎麽形容的)的女性以及評判標準:特別記得,大一時,我和舍友y討論學化妝,舍友x聼到後半開玩笑地說”哦~化妝就是對自己外貌不自信~”
    一方面,不化妝,會有“老土”這樣的評價,另一方面,化妝,會有“不自信”這樣的評價。
    更進一步,化妝,會有“取悅男性”“内化審美規訓”的評價,不化妝,會有“女權就等於不化妝嗎”的“硬拗形象”的嫌疑。
    換句話説,既沒有化妝的自由,也沒有不化妝的自由。
    而走到這裏,我唯有能做的就是説,先給自己的審美設立一個底綫吧:健康。
    不因減肥而節食(沒錯我在説中學的我),不因美白而亂用產品、食品,等等。
    也只能這樣吧,迷茫又擰巴。

  3. 「要把跟自己意见不同的批评声音污名化成网评员呢」在我看來,是粗暴且不必與事實相符的陳述。

  4. 簡單來講,這裏意見不同的人多有,不見得個個被冠以「網評員」的稱號。
    我是認為,反對粗暴的同時亦不可以善行粗暴之事。

  5. 那就叫他X。
    我們只看到標籤的僵化,不察覺標籤的源起叫分類。你可以摘除一個標籤,但要怎麼禁止人分類?你可以指摘人分類粗暴,但焉能說人家的分類就只是因為「跟自己意見不同」(if there's any)?這是我與政治正確的距離,用它向善但不被它綑綁或讓有心人拿本善的東西反過來綑綁人。
    政治正確為人詬病的地方恰恰在於它的僵化,成為教條,反阻礙人認識世界。

  6. 为什么端的评论区总有这么一种风气,要把跟自己意见不同的批评声音污名化成网评员呢😅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跟诸君都在批评的公知污名化有什么区别?

  7. 無知得不知道什麼叫racist。

  8. 中國武漢肺炎

  9. 我也相信,西方国家关注香港,更多是为自身利益,维护人权只占很小一部分。只是港人需自救,港人又能怎么自救呢。。。。

  10. 與其派網評員來發這種無關痛癢的評論,不如直接制裁端媒體嘛。中國的政府部門已經無能至此了嗎?

  11. 无知的racist,中国武汉肺炎,冲这这个傻逼名字,你也配说这话😄😄😄

  12. 關於第一則,想在這裡分享陳家映的一篇講座稿〈教育與洗腦〉, 他在這之中對什麼是洗腦、什麼不是做了相當清晰的論述。https://j.mp/3gyyBR6
    簡言之,洗腦一定伴隨著強制灌輸、屏蔽異見、強權暴力,消除你的獨立人格,這是與教育最根本的區別。動輒指斥他人「被洗腦」和打著教育的旗號來洗腦,都是殘忍而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