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假時,我陷入豎屏劇黑洞。身為臉書重度使用者,常會不小心就滑到各式各樣的短影音。有幾種短影音我是滑過絕不看的:其一是各種叫賣直播;其二是土裡土氣畫質粗劣毫無影像感的直式短劇;其三則是「解說幹片」,這名詞是我學生跟我說的——早期解說片通常標榜用三分鐘或五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選的會是知名度高或題材吸引人的電影或電視作品。
但隨著解說片大行其道,製作者為搏眼球便會下猛藥,試著找到更獵奇的解說方向,甚至可能偏離主題轉而關注某些細節,於是某些原本低知名度的影音素材、甚至上不了檯面的直式短劇,搖身一變成為非常具競爭力的解說對象。我向來對於直式短劇敬謝不敏,覺得它畫質低劣毫無調度美感,表演充斥叫囂謾罵看起來過於廉價,但某次滑臉書不小心停留在解說幹片身上,旁白從情色角度訴說丈夫懷疑妻子偷情,兩人雖然恩愛,但妻子三不五時會有些奇怪舉動,似乎有著不可告人的祕密,丈夫決定查明真相⋯⋯解說將近五分鐘,到了最精采的時刻,結果戛然而止。
沒有具名,沒有連結,許多臉友在底下留言下一集在哪裡?求劇名?好不容易有人丟了一個連結,是連結到對岸抖音,我沒有抖音,也不想貿然點進去或者下載程式,只好複製那個很聳動看起來像社會新聞的標題,加上關鍵字搜尋,結果在YouTube找到了全片。

野蠻生長
豎屏劇比精雕細琢的偶像劇更具即時優勢。Covid-19之後,像是大雨過後的雜草野蠻生長,題材內容在各種漏洞與擦邊之間夾縫而生趁隙而出。
這是我的第一次豎屏劇完整體驗。看完之後,那個YouTube頻道推薦我其他幾部,一部是會法術的小伙子下山救了名媛結果最後好幾個女子愛上他,還有一部是單親媽含辛茹苦把孩子帶大結果卻養成了嫌貧愛富的白眼狼甚至當眾不認母親,同樣都是表演浮誇故事翻轉再翻轉,不求藝術表現但求個爽字。
「豎屏劇」(又稱短劇、微短劇、直式短劇)是個新名詞。與它相對的便是「橫屏劇」,兩者皆屬網劇,但後者在製作上要精良些,製作上比較講求電影感,每集長度在5-15分鐘之間,由周星馳擔任出品人之一的《金豬玉葉》便是橫屏劇。相形之下,豎屏劇一集長度在兩三分鐘,為了刺激觀眾衝動性解鎖付費觀影,一集接著一集看下去,無暇顧及情感醞釀和情節鋪陳,只能靠聳動對話和張牙舞爪的表情肢體去搏眼球,罔顧邏輯合理性,只管翻轉又翻轉。燒腦還是其次,重點在於有沒有讓觀眾找到情感投射和情緒出口,豎屏劇既土又爽,有人簡稱其為土劇、爽劇,倒也傳神。
豎屏劇拍了各式各樣的霸道總裁愛上我和追妻火葬場故事,前者通常是寒微孤女或者豪門庶女不小心與總裁在未知對方身分的情況下春風一度進而懷孕生子,多年後與總裁重逢展開一段戀愛;後者則是女方為愛犧牲自己的事業前途未料只是錯付真心,男方心繫愛而未得的白月光,女方幾番遭受冷暴力,趁著白月光與男方重逢之際心死放手,男方發現這才感到後悔,無奈為時已晚。上述情節皆屬言情小說常見套路,豎屏劇不求鏡頭語言美學調度,頂多在演員妝造和美術陳設方面逐版精進,其實最重要的是演員,劇情老套一拍再拍,男女主角外貌演技自有特色,換組CP換個搭檔火花便是不同。
豎屏劇比精雕細琢的偶像劇更具即時優勢,現在流行什麼題材就一窩蜂搶拍,哪對CP受歡迎就找他們N搭,從前製、開發、編寫劇本到拍攝,再到後製完工上線,只要花一個月,一套劇集平均製作成本約五十萬人民幣就可以搞定。故事、角色似曾相識都沒關係,甚至從其它故事偷換概念或修改幾個設定即可拍成另一版本,劇集爆紅之後拉到贊助大方利用各種置入性行銷再拍一款,精華版或是原劇故事延伸都可以。Covid-19之後,豎屏劇像是大雨過後的雜草野蠻生長,題材內容在各種漏洞與擦邊之間夾縫而生趁隙而出,不怕土不怕俗,要說它毫不羞恥也是沒錯。

想想台灣八點檔長壽劇
豎屏劇要能成功造浪起波,題材要多元,數量要足夠,品質要偶有拔尖之作,還要有CP營業與粉絲互動。最重要是能把握即時性,營造時機話題。而台製豎屏劇仍處於非常初期的拓荒階段。
豎屏劇這般無畏羞恥是有收穫的。根據中國網絡視聽協會發布的《2024微短劇行業生態洞察報告》,各種短影音小程式和APP平台共上架的豎屏劇總量達35527部,其產值已從2023年的373.9億元人民幣竄升到504.4億元,首次超過中國電影票房規模。與此同時,豎屏劇浪潮也衝擊到好萊塢、日本等地,從配音、翻拍到逐步依循當地市場需求客製化訂作,而台灣直播界龍頭17LIVE集團號稱斥資千萬投入豎屏劇拍攝,企圖打造原創影視宇宙。
其第一季成果陸續上架,《你有牌怒症嗎》是麻將喜劇,《閨蜜》是都會愛情,《失控教育》討論校園霸凌,《我與女鬼有個約定》因應上架時間是農曆七月而加入靈異元素,《RE:PLAYER 重置玩家》後設懸疑甚至邀請觀眾投票決定角色下場。就目前成果看來,每套劇集的集數不長,比起中國豎屏劇動輒六十集近百集相較,台灣豎屏劇篇幅偏短,總長度多在半小時內,類型看似多元,但從技術到表演都是綜藝情境短劇的粗陋規格,無論是否真如新聞稿所言達成千萬點擊率,目前仍未真的形成網路現象。
豎屏劇要能成功造浪起波,題材要多元,數量要足夠,品質則要偶有拔尖之作,然後還要有CP營業與粉絲互動,最重要的就是要能把握豎屏劇從前製、拍攝,到推出的即時性,抓緊時機營造話題。台製豎屏劇仍處於非常初期的拓荒階段,要有天降甘霖澆灌,要長成蓊鬱森林,還需要時間。
前些時候「保潔阿姨」這個名詞忽然火了,許多以中年清潔婦為女主角的題材紛紛上線。最火的那齣,描述二十七歲霸總被人下藥,年紀可當他媽的保潔阿姨捨身救他,霸總醒了之後堅持要娶保潔阿姨引發父母反對,原來保潔阿姨是霸總父親的前女友,而這保潔阿姨也非單純保潔阿姨,她居然是隱藏身分的傳說中富豪⋯⋯角色荒唐,故事離奇,場面調度簡陋。
豎屏劇為了以最精簡的分場、最有效的拍攝工時,達到最劇力萬鈞的逼人反轉,不講究分鏡就算了,許多演員更是淪為說台詞的機器,險惡人性、千迴百轉的心思、苦痛記憶和不堪回首的PTSD,通通都是藉由角色之口唸出來。而互甩巴掌推拉撕衣服扯頭髮更是不可或缺,就這些情境來看,豎屏劇跟三立和民視的八點檔長壽劇每逢婚喪喜慶股權轉移董事會必來上一場對立雙方互撕、洗門風大戲,倒是同聲一氣。

爽文有另一種優勢
媒體和政客把明天說得像是末日,但豎屏劇及其源頭——爽文、線上小說平台、AI有聲小說,提供了暫時隔開紛擾的有效場所。白月光、重生和逆襲,是其發展情緒價值、征服讀者觀眾的三大法則。
疫情使人苦悶,疫後回不去從前、登不了山頭令人焦慮,從俄烏到以哈戰爭讓人恐慌,川普當選大鳴大放引發更多恐慌,媒體和政客把明天說得像是末日,對於某些觀眾來說,豎屏劇、以及豎屏劇的源頭——爽文、線上小說平台、AI生成的有聲小說,提供了一種暫時隔絕外在紛擾的有效場所。
我發現家裡長輩對於OTT追劇愈來愈興致缺缺,她知道那些劇拍得好,但要看那些劇,首先要找出時間跟家裡其他成員搶電視,還得要用腦,那還不如邊做家事邊躺在床上發愣邊用聽的,不用太花腦力,而且時間空間自己掌控。我常去的市場水果攤老闆,現在沒客人的時候就是把手機聲音開得挺大聲看豎屏劇;家裡附近便利商店外常坐著聊天喝飲料的老者,彼此交談的時間變少了,大多時候是盯著手機看土劇,眼睛不好就用聽的,反正也沒什麼視覺美學藝術表現。
我從今年四月大量看豎屏劇、閱讀爽文、查找各種AI生成有聲小說,到了上個月,我忽然理解,總不總裁、霸不霸道、言不言情、億來億去,其實都不是重點,真正重點是「照顧情緒價值」六個字。
瘋魔般地看豎屏劇,苦難一生含冤而亡的主角重生歸來復仇成功,而且贏得潑天富貴;心懷良善的平凡屌絲陰錯陽差得到寶物或得到超能力,進而逆襲成功翻轉階級;操勞一生外貌不起眼的老婆子,歷經丈夫兒孫三代背叛之後,赫然發展新的機緣邁向第二人生⋯⋯白月光、重生和逆襲,是爽文、豎屏劇發展情緒價值征服讀者觀眾的三大法則。
「白月光」象徵愛而未得、不切實際的執念,認清這個執念進而放下它,是「祛魅」的必要儀式。「重生」則是身處艱難世道,對於扭轉命運未可奈何的意志勝利法,如同香港電影在上個世紀末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因著久七回歸的焦慮而創作出許多穿越時空的類型片,各式各樣的重生,被原生家庭厭棄,被愛人拋棄,遭閨密夥伴背叛,被一手扶持的子孫下屬背刺,現實中無論涉及生死還是只有鼻屎大的冤屈和怨氣,都可以在重生文重生劇中得到紓解。
「逆襲」亦是如此,五年前小說平台以人設平凡普通的贅婿為題,從標準言情後來大開外掛寫成諜報武俠甚至玄幻修仙,雨後春筍各顯神通,有套《女總裁的上門女婿》(作者:一起成功)連載了五年,到現在四千多個章回、上千萬字還沒有完結,我居然還沒棄坑,它前面幾十回也有被拍成豎屏劇,但我嫌劇版沒小說讀來暢快。豎屏劇的本體超過五成是爽文,劇再怎麼粗製濫造,終究需要資金、需要選角、需要立項、需要付出影像化的必要代價,技術門檻有時不是那麼容易跨越。
爽文相形之下有自己的優勢。爽文就像雜草,可以穿縫趁隙野蠻生長,爽文營造一種逆襲的氛圍,提供讀者滿滿的情緒價值,或者說爽文和豎屏劇其存在,就代表一種逆襲。豎屏劇演員很多是在影劇圈遇到瓶頸或冒不出頭找不到機會的演員,豎屏劇提供他們一個場域,他們在豎屏劇中扮演重生復仇、逆襲的角色,而他們本身出圈亦是一種逆襲。

假爽文、豎屏劇之名
最感人的是有些爽文、豎屏劇開始發展「大山文學/大山電影」,可以講女孩扶持,也可以類型化成女性復仇,可以談真假千金,也可以代入現實清醒,女人看清自己所處環境,決定憑藉一己之力,不靠男人,走出大山。
以前讀言情小說看偶像劇,平台分類是鬥氣冤家、暗戀成真、假鳳虛凰、雙向奔赴、校園甜寵、悲戀絕症,現在爽文和豎屏劇平台,先分男頻女頻,追妻火葬場恆久不衰,打臉渣虐、男二上位、女性情感、現實情感、大女主成為搜文搜片的首要關鍵字。讀者和觀眾讀文追劇,圖的是個夢,但那個夢不再全是霸道總裁愛上我、我是百億豪門媳婦之類,那個夢是找到情感慰藉、情緒價值有被照顧到。言情甜寵只是爽文、豎屏劇的其中一個路線,讀愈多看愈多之後,我突然理解為何《壹週刊》專欄「坦白講」當年能創造百萬點擊,為何大家喜歡上「靠北婚姻」、「靠北婆婆」、「靠北媳婦」、「靠北職場」留言互動,都是圖個情感上的連結與共鳴。
既然銀髮族佔了豎屏劇可觀的市場,那就拍老年之愛、老媽媽發展自己事業、老媽媽發現自己是百億豪門走失的繼承人;成年女性注重邊界感,丈夫男友與其他女子互動該有的邊界感要有,婆婆小姑什麼話不該說什麼舉止不能做,這些都與邊界感有關,很多爽文與豎屏劇,從男女、人際、兩代、家庭互動去探討邊界感如何拿捏。最後,中國城鄉差距嚴重,那麼就讓霸總愛上來自農村的低學歷清潔婦,百億豪門找回當年被調包的孩子,對方沒唸什麼書但是人品端正。
最感人的是有些爽文、豎屏劇開始發展「大山文學/大山電影」,眾所周知中國偏鄉非法拐賣橫行,走出大山、救女孩出大山可以講女孩扶持,也可以類型化成女性復仇,可以談真假千金,也可以代入現實清醒,女人看清自己所處環境,決定憑藉一己之力,不靠男人,走出大山,這樣的題材拍成正劇難逃主旋律色彩,但是假爽文、豎屏劇之名,行討論議題傳達訊息之實,在中國這個想創作點什麼想批判些什麼動輒得咎的非常當下,倒也是個出口。
評論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