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選凝:奧斯卡小年,如何「內」「外」有別?

對奧斯卡來說,最佳影片畢竟要關切美國內部問題;而來自外部世界的普世思考,雖然也很政治正確,只能作為平衡的另一方⋯⋯
奧斯卡四位表演獎項得主,最佳男主角《Bohemian Rhapsody》Rami Malek、最佳女主角《The Favourite》Olivia Colman、最佳女配角《If Beale Street Could Talk》Regina King及最佳男配角《Green Book》Mahershala Ali。
2023 奧斯卡 影視 風物

今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結束後,各方評論所聚焦的關鍵詞無外乎「工整」與「保守」。大獎方面沒有去年的爆冷,典禮本身也沒有前年的烏龍,且囿於整份入圍名單又早已被公認代表著去年是好萊塢的「小年」,所以獎項既少懸念又無噱頭,難免看上去平平無奇。更有許多人慨歎已經91歲的奧斯卡越來越「套路化」,評獎標準則是愈加政治正確單調乏味。不過其實奧斯卡的基調向來都是保守前行,只能說去年全球的電影產出都相對弱些,這一點從去年歐洲三大電影節的頒獎結果來看也很明顯。

早在各種前哨獎公佈時,大家對今年奧斯卡的共識就是最佳影片之爭只會發生在《Roma》(羅馬)和《Green Book》(綠簿旅友)之間——兩部音樂題材可以直接排除,《Vice》(為副不仁)雖然大熱卻畢竟過於左派,《The Favourite》(爭寵)的視覺一流,但誇張的戲劇感顯然不是奧斯卡路數,《BlacKkKlansman》(臥底天王)或許有機會競爭導演獎,至於《Black Panther》(黑豹)能入圍,本身已經說明去年的電影整體太弱。

今年取態更為保守

最終結果是大獎平分秋色給了兩大熱門候選,表演類獎項則政治正確得極其標準。豆瓣上有一句對最佳男女主角的精妙總結:「影帝影后都是queen,也都是queer」,而奧斯卡更有史以來首次把男女配角獎一起頒給了黑人演員。其餘獎項,《Bohemian Rhapsody》(波西米亞狂想曲)包攬所有音效類是理所當然,反而漫威風的《Black Panther》在最佳美術指導上擊敗黑色風格的《The Favourite》讓人有些小意外。最佳紀錄長片《Free Solo》(自由攀岩)和最佳動畫短片《Bao》(包寶寶)的創作者都是華裔,前者拍徒手攀岩的過程相當不易,後者曾在動畫領域的最高獎項「安妮獎」中輸給同樣由皮克斯出品的《Weekends》(男孩的週末假期),這次在奧斯卡則扳回一城。

《Roma》囊括了工會評委們所喜歡的關鍵詞:特殊時代的大歷史、打破階級的普世情感,再加上異域背景下的陌生感,完全就是最受奧斯卡歡迎的那種作品。

《Roma》艾方素古朗獲得導演、攝影和最佳外語片三獎。
《Roma》艾方素古朗獲得導演、攝影和最佳外語片三獎。

工整的評獎結果,的確反映出了今年電影工會評委們更為保守的取態。其實《Roma》比《Green Book》要更有「奧斯卡相」,它是很符合美國式審美的藝術電影——不像歐洲藝術片那麼晦澀難懂,取材又是典型「沖奧片」所偏好的「歷史題材裡的人性細節」。你在看《Roma》時就能明顯感覺到這就是一部要拿獎的電影(此前也已斬獲威尼斯金獅),再加上該片又囊括了工會評委們所喜歡的關鍵詞:特殊時代的大歷史、打破階級的普世情感,再加上異域背景下的陌生感,完全就是最受奧斯卡歡迎的那種作品。

而從大環境上,《Roma》與美國當下的政治氛圍也交相輝映,川普轟轟烈烈要修墻抵制墨西哥移民,可墨西哥人卻早已撐起好萊塢的半邊天,自2013年Alfonso Cuarón Orozco(艾方素·古朗)憑《Gravity》(引力邊緣)首度拿下最佳導演開始,最近六年的奧斯卡,除了前年的《La La Land》(星聲夢裡人),其餘所有最佳導演獎都被墨西哥三傑包攬。

《Roma》最後獲得導演、攝影和最佳外語片三獎,既恰如其分,卻也讓人略微意外於評委們今年的中庸口味。在所有入圍影片裡,《Roma》的藝術性和「作者」氣質都無出其右,各種隱喻雖然用得刻意倒也適切。影像本身自然是最大亮點,構圖和運動鏡頭都極美,黑白攝影外加弱敘事的寫實風格,更自帶高冷的大師感。革命胎死腹中,不同階級的女性之間締結的情誼卻化作性別意識的覺醒——失去了一切的女性,依然能從斷壁殘垣中守望相助重建自我,這是非常溫柔有力的書寫,又很政治正確,但奧斯卡評委們最終還是選擇了把它放在了外語片的位置上,而把最佳影片留給了討論自家問題的通俗小品《Green Book》。

最佳影片:政治正確和諧雞湯

《Green Book》可以分兩個層面討論。首先,它的劇作扎實得接近完美(所以拿原創劇本大獎毫無爭議),屬於那種並沒發生什麼「大事件」但戲劇衝突從頭貫穿到尾綿密交織行雲流水的好故事。當然很多人會認為它的結構太匠氣,套路太工整對稱,談不上有什麼突破,但這恰恰就是好萊塢最有核心競爭力的經典劇作模式。《Green Book》可以被視為一部人設反轉版的《Driving Miss Daisy》(山水喜相逢,1989),看似波瀾不驚,其實劇本功力深厚。兩位主角從身份到階級的彼此衝撞、因為出入於對方的世界從而發生觀念改變並建立同理心的整個過程被處理得極為細膩,堪稱教科書式的類型敘事典範。

但從另個層面來看,技法過於經典,也就意味著安全和保守。《Green Book》最被詬病之處是老調重彈,相比近年許多黑人題材電影的前衛思考(譬如《Moonlight》月亮喜歡藍),它的姿態是更老派更回歸傳統的,而且種族矛盾、階層矛盾、LGBTQ統統涉及,用集大成的政治正確熬出了一碗和諧雞湯,這種好萊塢樣板戲雖然治愈,但奧斯卡將最佳影片頒給它,無論從價值取向還是從藝術審美上,都是個中規中矩的保守選擇——種族大和解當然是維護美國式核心價值,充滿了勿忘初衷的意味,證明最佳影片還是要關切美國內部的問題。而藝術上更為銳意進取的《Roma》,畢竟是來自外部世界的普世思考,雖然也很政治正確,但「內」與「外」還是要做個平衡,這向來也是最佳影片和最佳外語片之間的潛規則。

《Green Book》奪最佳電影大獎,連同最佳原著劇本及最佳男配角,全晚拿下3獎。
《Green Book》奪最佳電影大獎,連同最佳原著劇本及最佳男配角,全晚拿下3獎。

種族大和解當然是維護美國式核心價值,充滿了勿忘初衷的意味,證明最佳影片還是要關切美國內部的問題。

不過《經濟學人》對這兩部電影都頗有微詞,認為《Green Book》是「取悅保守觀眾」,而《Roma》則過度美化現實,讓女傭善良得像天使。這其實也說明了這兩部作品都並不夠尖銳。同樣是處理種族議題,《BlacKkKlansman》姿態上就反抗得多,它走出了主流的敘事安全區,用解構的方式去追問歷史,那段「Black Power對抗White Power」的平行蒙太奇也遠比溫情脈脈的《Green Book》更有衝擊力,卻無緣最佳影片。後半段的節奏問題又影響到其在導演獎上的競爭力,所以只拿到了最佳改編劇本。

政治正確得過於全面

雖然近幾年的奧斯卡受到美國國內政治氣候的影響,議題與意識形態先行的風格一直濃厚,但今年給人的整體感覺還是政治正確得太全面了(不然《Black Panther》這種電影實在沒什麼理由被提名最佳影片),這一點在表演類獎項上可能會更凸顯。

最佳男主角的競爭其實很激烈,Rami Malek(雷米馬利克)飾演皇后樂隊的主唱雖然可圈可點,且又拿下了金球獎和演員工會獎的影帝,但《Vice》裡增重了20公斤的Christian Bale和《Green Book》裡的Viggo各自表現也都很穩健。在三人演技相當的情況下,很多人都認為《Bohemian Rhapsody》是佔盡角色先機——Freddie Mercury自帶巨星光環,只要高度還原就能收服觀眾,再加上移民後裔和同志身份,又大大提高了這個角色的搶眼程度。

不過我個人倒是覺得Rami Malek的影帝贏得實至名歸。如果去看一下《Bohemian Rhapsody》的幕後製作特輯,就會發現「成為Freddie Mercury」絕非易事。我們往往會有種錯覺:飾演一個光芒萬丈的巨星,只要模仿得惟妙惟肖就好。但事實上,飾演Freddie那種舞台魅力驚人的藝術家,單是做到「形似」都極具挑戰:需要接受大量的肢體訓練,直到每個舉手投足乃至眼神裡都有韻律。這還只是外形和體力上的要求,Rami Malek更要去理解Freddie的內在性格和行事動機,而「身份問題」恰恰是他與Freddie最大的共同點,也是他與這個角色真正融為一體的捷徑。

最佳男配角Mahershala Ali(馬許沙拉艾利)在《Green Book》裡飾演的同樣是一個集合了所有身份困境(種族、階層、性向)的黑人鋼琴家,他在雨中那段對自己“not black enough, not white enough, and not man enough”(不夠黑,也不夠白,也不夠男人)的自我剖白極有力量。而這一人物設定本身,也誠然涵蓋了所有「少數」與「邊緣」的政治正確特質。

增重20公斤的副總統無緣影帝,增重16公斤的女王卻摘獲后冠,同人不同命大概還是因為角色本身。此前憑《The Wife》(仁妻)拿下各種前哨獎且已七度入圍奧斯卡的Glenn Close,會輸給《The Favourite》裡的Olivia Colman(奧莉花高雯),算是小小爆冷。兩人的角色是不同路數,但都非常會用眼神演戲,情緒把控上也難分高下。而相比在男權結構裡自我犧牲的女作家,奧斯卡評委們最終更青睞同性虐戀女王,或多或少有LGBTQ的加持因素。相比之下,反而是最佳女配角的選擇,和政治正確關係不大,主要是Regina King(維珍娜京)同組的競爭對手都太平淡。

當他們的總統隨時都能發表歧視種族與女性的言論時,各電影工會的成員們會更希望凝聚共識,去維護平等和包容的核心價值。政治意味濃厚的議題先行,源於對許多問題的根本立場和以史為鑒的現實驚醒。

包子歧視了中國人?

少數族裔、女性權益和性少數群體,構成了今年奧斯卡獎絕對的主軸。這種對政治正確的恪守,儘管是情理之中,卻也顯得有點套路。但從另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又都非常清楚,這種奧斯卡所堅持的表態對於美國社會而言是重要也是需要的。當他們的總統隨時都能發表歧視種族與女性的言論時,各電影工會的成員們會更希望凝聚共識,去維護平等和包容的核心價值。政治意味濃厚的議題先行,源於對許多問題的根本立場和以史為鑒的現實驚醒——像《Green Book》這種電影就是在告訴我們,種族隔離的傷,半個多世紀後,依然沒齒難忘。而有這樣的政治正確,其實也很動人。

最後比較值得一提的是是今年的最佳動畫短片《Bao》(包寶寶):用短短七分多鐘,精練地濃縮了華人家庭裡的親情負累,情感也非常到位。這其實是一個中國人會特別感同身受(細思恐極)的「父母皆禍害」的故事,短片裡母愛強烈到偏執的媽媽,為了「控制」孩子,最後寧肯把他「裝回肚子裡」,而現實世界中,衣食住行事無巨細要參與、毫無邊界感甚至希望隨時掌握兒女行蹤的父母比比皆是,故事本身也是取材於導演自己與母親的真實互動。

不過這部既有現實意義結局又溫暖的小短片,在豆瓣條目裡卻無端背上了「歧視中國人的片子拿了奧斯卡」的罵名。其實《Bao》作為《Incredibles 2》(超人總動員2)在大陸上映時的貼片短片,連廣電審查都無意見,但卻被部分敏感的影迷認為是「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愛之,適足以害之——這既是該短片裡所表達的中國式親子關係,也是某些中國觀眾對自身文化過度防衛的矛盾姿態。

讀者評論 9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简体版可不可以把名字换成大陆译名并在后面标注原文名

  2. 本人是queen歌迷,评价可能有失客观,不过楼下说的靠假唱模仿拿影帝,我想说的是演员本质上不都是在模仿吗,特别是这种传记片,难道不是还原度越高越好,去年的加里奥德曼,今年的贝尔,不也是还原历史人物吗,说到假唱,我倒想知道现在谁能唱出Freddie那种表现力的歌声……不是说别的片子男主角都不行,只是想反驳一下所谓的“假唱模仿拿影帝”论。

  3. 波西米亚人靠假唱模仿现场拿影帝,靠queen的原声拿配乐,靠戴牙套说话拿了声效,文章提到的“理所当然”,不能苟同,在我看来完全是荒谬

  4. 作者过于野鸡,如果真的关心奥斯卡的人都会知道今年与其说是Roma输给了GB不如说是Netflix输给了传统院线。而科尔曼的胜利则和LGBTQ最无关系,最多可以算10提的大热影片The Favourite赢了除了演员部门以外难以得到支持的The Wife。而Queen在影帝单元的胜利则和意料之外的票房大爆不无关系。

  5. 如果非要说努力,Rami Malek在电影里都是原声真唱,拿影帝更说不过去吧………真要说,Bale形似之外个人表达还多些呢。

  6. 回樓下。針對1+3=6的批評有兩種:一種是說「1+3應該等於4」;另一種是說「這位同學的等號劃得不是很平行」。此文屬於後者。我憑自己的微薄能力就看出了前者,之後也從更有資質的作者那裏得到了更詳盡的解答和應證。所以看到有文洋洋灑灑批了半天「等號不平行」就看不下去。

  7. 繼續回一樓,而且什麼叫「根本連政治不正確的鐵證都沒看出來」。。。。。難道世界上只能有一種觀點叫作「你覺得對才對的觀點」嗎??
    何況本文還不是??

  8. 樓下,作者不是說了集政治正確的樣板戲嗎,這是在批評耶你沒看出來嗎還是在斷章取義??

  9. 其他內容不予置評,但這位作者居然連綠皮書根本就是政治沒有正確的鐵證都看不出來。還說什麼是集各個政治正確大成之作,是不是該回爐重造了。推薦新浪微博帳號 @咱說 所著「自《撞车》以来最逊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一文,以及從奧斯卡評選機制分析奧斯卡為什麼其實不存在什麼「政治正確」。另外關於綠皮書,此號亦有推薦相關嚴肅紀錄片(見Smithsonian頻道,《The Green Book: guide to freedom》),讓你看看這部獲獎影片是在怎樣虛化歷史、粉飾太平、傳播老白男正能量。這部電影就跟中國拍的反腐劇一樣,打著「大尺度」的幌子,越舞得花俏,越是不想你看到真實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