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香港主權移交28周年,也是國安法實施5周年,近月官方慶典和活動頻繁,官員亦活躍接受媒體專訪、在社交媒體發文。
6月18日,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訪港五天。21日,他在「《香港國安法》公布實施5周年論壇」發表講話,主題繼續強調國家安全,並提及要護航「一國兩制」事業高質量發展。隨後,行政長官李家超、六位正副司長、15名局長,分別在社交媒體上發文回應夏寶龍,交代各局的國安工作進程。
端傳媒梳理了三位司長、15名局長於國安法論壇後,以及七一當天的社交媒體發文、六月刊登的官員專訪內容,整理出五個關鍵重點。這五個關鍵重點分別是:「國安、愛國主義教育」、「軟對抗」、「安全與發展」、「美國、關稅戰、地緣政治」、「消費與優惠」,亦有其他常見語如「幸福感」、「民族復興」等。

關鍵重點呈現了港府各司局高官過去三年任期內的國安工作細節,也能窺見往後國安工作的大方向——不同政策局如何加緊防範「軟對抗」、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在國安前提下推動經濟和科技發展等等。
一:國安、愛國主義教育
6月下旬,各局官員以局內的國安工作績效,於社交媒體上回應夏寶龍的講話。現在,國安條款已滲入香港社會的方方面面。
三司之中,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指過去三年,強調在「行政主導下的良性行政立法關係」,《維護國家安全條例》(23條)高效完成立法,而今屆立法會「高質高效地通過了83項政府條例草案」,比起上一屆同期增加近50%。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提到投資者對香港的信心增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鞏固提升,去年來自內地和海外的駐港公司總數上升10%至近一萬家,創下新高。

保安局長鄧炳強則提到「制裁」、「本土恐怖主義」和「軟對抗」等詞語,「針對非傳統安全領域,我們絕不能夠鬆懈麻痺」。
人事方面,公務員事務局長楊何蓓茵指,公務員管理制度已有重大變革,包括要求公務員宣誓/簽署聲明,把國安法納入公務員的考核範圍,要求公務員參與有關憲制和國安的進階培訓等等。勞福局則指已優化對非政府機構的維護國安要求,以及完成修訂《社會工作者註冊條例》,以處理被裁定干犯危害國安罪行的社工﹐並正全力修訂職工會條例,加強官方對工會的權力。
環境及生態局長謝展寰在專訪中表示,局方擁有許多資源,如透過基金撥款支持環保團體,要確保資源「不能落到反動分子、不愛國者的手裡」。近月,食環署向食肆、娛樂場所等持牌人施加有關國安的持牌條件,違者有機會被「釘牌」。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則提到「完善地區治理」後,政府面對颱風、暴雨的情況能超前部署,「這種密切的合作和協調有助於社區的應變和恢復工作,在以往『黑暴』肆虐下的區議會及地區,是根本不可能出現。」又指會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註:指1960年代初浙江省紹興諸暨市楓橋鎮的經驗,即發動群眾監督、說服、改造「階級敵人」),掌握民情民意。

愛國主義教育是另一大重點。夏寶龍提到,「升國旗、唱國歌成為學校的日常規範,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越來越強」,並且督促要確保愛國者治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曾國衞回應,要讓「讓愛國主義扎根香港,深入民心」,「達致『無處不愛國、愛國無死角』的目標」。局方近期重點工作為2025年年底的兩場選舉——選委會補選以及立法會換屆選舉。
政務司長陳國基在《文匯報》專訪提出,今年是抗日戰爭80周年,港府將舉辦相關紀念活動。而國安教育將在學校、社區、文化歷史及宣傳四範疇入手,並以不同新手法如電影、短片、吉祥物等作宣傳。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長羅淑佩表明,局方擔當重要角色,「宣揚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增強市民的文化自信與愛國情懷」,接下來將推動「紅色旅遊」。她指局方正籌辦介紹國家發展和成就的全新博物館,以及籌辦有關「抗戰勝利八十周年」的展覽,並與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國家博物館等深化合作。
而教育局長蔡若蓮則指要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也要提升教師的認知,強化校園監管和監督的機制,「裝備年青一代成為愛國愛家的接班人」。

二:軟對抗
國安工作細化至意識形態、假資訊和隱喻,引發社會爭論——近日,港府高官在發文或專訪中仔細舉例在各局眼中何為「軟對抗」。從保安、醫療、教育、土地發展,到文化、環境、青年工作和運輸政策局,都表示要防範有人「刻意曲解政策抹黑特區政府」。
在夏寶龍的講話中,他特別提到「反中亂港分子賊心不死」,「各種『軟對抗』花樣翻新」,「外部敵對勢力對香港插手干預一刻也沒停止,反滲透、反顛覆、反分裂的鬥爭沒有結束。」他指雖然香港已由亂到治,但是不能以為已經萬事大吉,不用再維護國家安全。
官員緊隨其講話,提出不同政策局要重點應對的「軟對抗」苗頭。保安局長鄧炳強以有人鼓吹市民取消器官捐贈等事件為例,指相關人士已被定罪。
文體旅局的羅淑佩近日在專訪中則指,現時文化界仍有軟對抗跡象,比如歌詞、表演情節等等,局方在批准活動資助時會考慮得更仔細;並會審視展覽內容、公共圖書館藏書或者推介書目。她又特別提及台灣手遊《逆統戰:烽火》遭香港國安封禁。

教育局長蔡若蓮亦指要防範校園中的軟對抗,加強價值觀教育。她特別指明教材、書籍、表演活動,都可能以不實資訊抹黑中央政府,學校應留意合作的校外團體和反中亂港的人士有沒有接觸。另一方面,她提及年初網上對教育局內地考察團的安全問題的討論,是「上綱上線」、「跨大失實」。
醫務衞生局長盧寵茂特別提到之前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系統的爭議,指有人在網上傳播虛假訊息,抹黑國家和香港醫療系統的信譽。另外,他又指疫情時反對勢力以不實謠言煽動市民拒絕接種疫苗,「以致在新冠溯源問題進行政治操弄。」
發展局指政府推動土地發展時,要「防範別有用心人士挑戰社會情緒﹐藉此進行軟對抗。」局長甯漢豪接受專訪,提到新田科技城、北都發展被質疑發展濕地或鏟走村落歷史文化,而寮屋住戶等也「易被挑動情緒」;修訂《保護海港條例》時也被傳播不實資訊。另外,地政總署已在所有賣地及短期租約招標文件加入國安條款。
此外,民政及青年事務局、運輸及物流局等也提到如何防範軟對抗。

羅淑佩近日的專訪內容引發香港文藝界震動,劇作家莊梅岩質疑軟對抗的定義模糊,指「犯法就犯法,懷疑犯法可以去檢控,去找『軟對抗』,就會變成擾民的整治行動」,並概嘆香港「如今變得步步為營、矯枉過正」。
軟對抗定義為何,會否使市民生活步步為營,律政司司長林定於6月底接受專訪解話。他指出,「軟對抗」並非法律概念,在現行法律條文中亦無明確定義,但可屬於「政治語言」。他指軟對抗是試圖通過虛假陳述、誤導性言論或無事實依據的觀點,挑動或誤導公眾產生錯誤認知。
他認為,是否「軟對抗」,要從行為手段的特徵、言論表達的方式、行動的動機與目的作出判斷;市民可以對政府、國家有不同意見,當中包括負面的意見,但應恪守其意見建基於客觀事實的基礎。
三:安全與發展
「經過五年實踐,香港已經建立起穩固的國安執行基礎。然而,既然維護國家安全是一項持續行之久遠的憲制責任,我們仍需細心思考未來工作的重點與方向。在我看來,當中最關鍵的,甚至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工作方向,就是要正確處理好安全與發展的關係,積極推進改革創新,努力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律政司長林定國的這一句,奠定了2025年港府國安工作的另一關鍵點——強調「國家安全」的同時,「發展」是同等重要,兩者是「車之兩輪、鳥之兩翼」。
由治及興的階段後,李家超指出要透過「維護安全與推動發展並重」,達到「保持香港獨特優勢」;香港作為連接內地和世界的位置,以及法治傳統、普通法體系等,都是在國安得到確保的前提下,成為國際「金字招牌」。
在這一重點上,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撰文指,國安法為發展工作「創造有利條件」,並以收地工作為例,稱在2024-25至2028-29年度的五年內,政府會收回約1000公頃私人土地發展,總量是過去五年的約七倍。她又提到北部都會區在未來五年將有至少570公頃的「熟地」、約6萬個住宅單位,以及約100萬平方米的經濟樓面面積。
她強調「土地是國家資源」,「《基本法》明確列明,香港境內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由特區政府負責管理。」在推動土地發展的爭議中,如對自然和鄉郊保育的關注、對在地居民和商戶的影響等,政府會做好解說和安置補償,並「防範別有用心人士挑動社會情緒」。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長孫東則強調科技安全,指香港正加速建設國際創科中心、國際數據樞紐和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局方要守護好科技安全、網絡安全、數據安全,為科學家提供安全的科研環境。
不過,大多數官員在字裡行間仍強調安全優先於發展。他們引述習近平的話:「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

四:美國、關稅戰、地緣政治
近年的中美角力下,香港官員對美國的態度和公開回應愈趨強硬,與中方連成一線,而美國、關稅戰、地緣政治等字詞,亦在高官講話中不時出現。他們強調在關稅戰的挑戰下,香港要確保醫療供應穩定、與及加強與內地、中東、東盟等地區的合作。
醫務衞生局長盧寵茂的相關文章花較多篇幅提及美國對醫療的影響。他指,美國在近期政局變化下退出世衞,導致不少支援或研究項目資金短缺。「美國除了退出世衞和不斷質疑疫苗的效用外,其發動的關稅戰有機會升級為貿易戰、科技戰甚至生物戰。」
他指,香港在國際政治變局中要確保醫療體系的穩定性,與中國的醫改方向「共振」,包括近年的醫療改革,將中國的三醫(醫療、醫藥、醫保)理念納入香港醫療改革框架。
盧寵茂又稱在地緣政治下,關稅戰有機會升級為貿易戰、科技戰甚至生物戰,醫療供應鏈安全成為了「重要的國家安全議題」。在專訪中,他稱要考慮「美國之外」的醫療機器,包括歐洲的、甚至大陸的;而政府和醫療界已有應變方案,確保藥械來源多元化,並儲備充足物資,以防範脫鈎斷鏈帶來的潛在風險。另一邊廂,則會繼續推動香港醫護界與內地深化交流接軌。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丘應樺亦表示,面對地緣政治風險,會透過外訪等方式加強與新興市場的聯繫,包括東盟、中東和中亞,並爭取締結和加入更多區域性和雙邊經貿協訂,「以應對單邊保護主義的挑戰。」
運輸及物流局長陳美寶也就相關議題撰文,強調香港在船舶和航空方面的實力,以及指過去兩年,香港已與包括中東和東盟國家在內的民航夥伴擴大了雙邊民航安排,提升市場多樣性。
律政司長林定國在專訪中提到美國對香港官員實施的「制裁」,他回應指沒有感覺到壓力,反而更「增加了動力」,要以更大的決心維護國安,對抗這些行為。政務司長陳國基如此總結,「在變幻的國際風雲中,國家以強大的綜合實力,沉著應對美國西方的各種挑戰。」

五:優惠與消費
香港的消費市道長期陷入困局,推動本地消費是官員近日專訪和發文的另一個重點。
財政司長陳茂波接受《星島日報》專訪,主要提及經濟消費而未談國安。他指行業要勇於創新,迎合現時消費者講求體驗的需求,如推出「Espresso 加橙汁」,內地推出「茅台拿鐵」等。
七一當天,不少司局長都在社交媒體上載自己到各區消費的相片,鼓勵市民使用七一優惠。大多帖文呈現輕鬆的氣氛,官員在相中身穿便服,與六月底報告國家安全工作的嚴肅語調截然不同。
在消費情緒低迷的情況下,香港餐飲與零售業首當其衝,街上吉舖有增無減。香港老字號餐廳和品牌陸續結業,連鎖粥店海皇粥店、中環羅富記倒閉,大型連鎖餐廳大家樂也發出盈警,料全年少賺最多三成。
近年港府在七一推出慶祝活動,免費開放博物館和康文署場地,提供公共交通工具優惠折扣,也連同食肆商户推出七一優惠,推動市民假期外出消費。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指自己結伴年輕政務主任到灣仔餐廳,「享用七一餐飲優惠,以實際行動支持本地消費。」

大部分局長結合局內工作和設施,宣傳相關的七一消費優惠。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長羅淑佩指自己到故宮文化博物館參觀與北京故宮合作的展覽,以及由卡塔爾博物館協辦的中東和伊斯蘭文化展覽。蔡若蓮也提到在故宮博物館「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為學生提升對國家歷史文化的興趣。
帖文中,官員借機寄語港人「化危為機」。律政司長林定國到訪美荷樓,指美荷樓是香港人和香港精神的典範縮影,因其出現是代表將大火災轉化為公共房屋的新篇章,「是香港人上下齊心勇於突破克服困難的最佳歷史證據。」
其他:幸福感與民族復興
7月1日,李家超在酒會致辭時指:「我們寧願做艱難的改革者,都不能做安逸的停滯者。」他在《文匯報》專訪提到自己的主要工作成績,是上任以來改變了政府文化,令施政「以結果為目標」。這句「以結果為目標」,及後亦被其他官員引用。
近年港府高官撰寫的文章和回應中,一些特定詞語經常出現,例如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翻查資料,2017年習近平在十九大上並列提出以上三個字詞。
爾今,香港的房屋局指「簡樸房」、簡約公屋、打擊濫用公屋、推動「幸福設計」等民生政策正「高效地推展」,讓市民直觀感受「以人為本」的施政,提升「幸福感」。民青局亦指,各項民生服務要不斷增強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來自中央政府官員講辭、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口號的關鍵詞,在國安法實施五周年的今天,也成為香港官員講話的常用詞語——民生福祉將更多落實在口號上。最終,李家超在社交媒體發布的文章提到,「香港的發展和改革定可不斷穩步推進,發揮更大力量,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更大貢獻。」

評論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