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方可成:美國人是如何為互聯網自由而戰的?

無論在哪個國家,自由都不是天賜的禮物。在美國,各種自由也始終面臨着方方面面的威脅,需要不停去爭取、去鞏固。
媒體 政治

無論在哪個國家,自由都不是天賜的禮物。在美國,各種自由也始終面臨着方方面面的威脅,需要不停去爭取、去鞏固。

最近幾年,美國人所爭取的一項重要自由和互聯網有關,它甚至被稱為「互聯網的第一修正案」──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確立的是對言論自由的保護,而現在美國人爭取的則是對互聯網自由的保護。

2015年,在各界的努力下,這項自由被奧巴馬(歐巴馬)政府確認。但現在,白宮換了主人,新總統特朗普(川普)和共和黨人正試圖推翻這一原則,美國社會不得不再次動員起來,捍衞互聯網自由。

這項自由有一個比較難懂的名字──網絡中立性原則(net neutrality)。在這篇文章中,我將解釋什麼是網絡中立性,以及美國人是如何為網絡中立性而戰的。

互聯網就像水和電,是公共事業

互聯網是一種服務。我們得以使用互聯網,是因為有兩類公司的存在:互聯網服務供應商(ISP)、互聯網內容供應商(ICP)。前者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電信公司」、「寬頻公司(寬帶公司)」。它們鋪設電纜,把網絡信號傳到你的房間裏;後者則是你使用的具體網站和 app,比如Google、微信、淘寶、紐約時報網站。

用一個比較常見的比喻來說,ISP就是修路的,ICP則是路上跑的車。

我們在使用互聯網時,會直接向ISP付費。但是ISP們並不滿足於僅僅賺普通消費者的錢,他們也打起了ICP們的主意——既然你的車要在我的路上跑,那我是不是可以闢出一條快速車道,只有給我交錢你才能上去跑,不交錢的話就只能去擠慢車道?甚至更狠一點,要是不交「保護費」,我就壓根不讓你上路。

四五年前,這樣的情況出現過好幾次。電信公司AT&T曾經屏蔽了蘋果的FaceTime和Google的Hangouts視頻聊天;另一家電信公司Comcast曾對使用微軟Xbox聯機遊戲的用戶收取流量費,而對Comcast自家提供的遊戲服務則免收流量費。

這些做法都引發了美國社會的軒然大波,人們對ISP感到憤怒:互聯網是一種和公共利益息息相關的服務,豈能簡單粗暴地遵循「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的原則?如果ISP公司真的可以有這樣的權力,那他們豈不是可以隨意屏蔽互聯網上的內容或者將其降速?那樣的話,互聯網的開放和自由將蕩然無存,幾家電信公司將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這不僅會影響消費者的使用,而且會給創業公司帶來巨大的劣勢──如果他們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購買快車道通行證,他們的產品也許永遠都不可能擊敗大公司。

於是,互聯網業內人士和學者紛紛在媒體上發聲,在線上線下組織抗議活動,呼籲限制ISP的權力。他們所反覆強調的一點就是:互聯網和水、電一樣,都是公用事業(utility),都需要遵從更嚴格的監管。因此,ISP無權屏蔽、降速或付費加速互聯網上的內容和服務。

這就是「網絡中立性」原則。

名嘴、奧巴馬、互聯網公司和普通人的公共參與

2014年的時候,人們一度認為,美國不可能確立起網絡中立性原則。畢竟,ISP都是力量強大的商業巨頭,寬頻公司Comcast每年花在政治遊說上的錢,甚至超過了軍工企業。而具體管轄此事的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則擁有一個曾經為寬頻公司擔任說客的主席──Tom Wheeler。按常理推斷,FCC應該會傾向於袒護ISP的利益。

然而,美國社會並沒有放棄爭取這一至關重要的權利,各界人士都廣泛參與到一場要求網絡中立性原則的社會運動當中。在這一過程中,有幾個人物發揮的作用尤為關鍵。

一個是美國喜劇脱口秀節目主持人John Oliver。他在2014年6月的一期《上週今夜秀》(Last Week Tonight)中,以幽默惡搞的形式,向觀眾解釋了網絡中立性是什麼、為什麼重要。在那期節目中,John Oliver說出了「數據生而平等」(all data are created equal)等金句,並展示了諸多數據:視頻內容提供商Netflix的下載速度如何被寬頻公司操縱;寬頻公司的壟斷有多麼嚴重──96%的美國人至多只有兩家公司以內的寬頻服務可選,其中很多人只有一家公司可選;美國的網速甚至慢於愛沙尼亞,而寬頻費用則超過其他大部分發達國家。

「數據生而平等」(all data are created equal),這就是「網絡中立性」原則。
「數據生而平等」(all data are created equal),這就是「網絡中立性」原則。

John Oliver這期節目在YouTube上被收看了超過一千萬次,大大普及了網絡中立性的概念。在節目中,他建議觀眾都向FCC發表自己的意見,向監管機構施壓。最終,在John Oliver的助攻下,FCC收到了多達四百萬份公眾意見。

另一個重要角色是時任總統奧巴馬。2014年11月,他以罕見的強硬姿態向FCC施壓,要求後者通過嚴格的網絡中立性原則。他錄製了一則約兩分鐘的視頻,向民眾介紹自己的理念。「從根本上說,FCC是獨立的監管機構,他們會作出自己的獨立決策。但是奧巴馬總統相信,他的方案(即確立網絡中立性原則)能夠最好地保護互聯網給我們所有人帶來的寶貴資源──只有這樣,創業者的小公司才可以和大公司公平競爭;只有這樣,一個高中生的博客才不會被降速,給有錢的廣告商讓路。」白宮發表的聲明這樣說。

一些人將奧巴馬的這番視頻講話,稱為他的「FDR時刻」──FDR也就是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他的新政挽救了經濟危機中的美國。而在實施新政的過程中,他通過收音機向全國民眾發表了「爐邊談話」,講述了他的改革主張,激勵了人們的信心。

當然,作為ICP的互聯網公司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網絡中立性原則的確立,可以避免他們遭受ISP的盤剝。所以非常有趣的是,這一次,反對大公司的美國左派和互聯網大公司走到了一起,形成了一個意外的聯盟,共同抵制電信公司對互聯網自由的威脅。

但是,無論是奧巴馬、John Oliver,還是Google等互聯網公司,都只是這場互聯網自由保衞戰中的一部分而已。這場戰鬥的底色和勝利的基礎,是千千萬萬的普通人。美國媒體The Ringer評論說,黑客、行動分子、維基百科編輯、YouTube視頻博主、John Oliver的粉絲們都發揮了關鍵作用。他們在互聯網上普及和傳播理念,向政府和企業施壓,走上街頭大聲說出自己的意見。網絡中立性原則的最終確立,也讓很多人樂觀地相信:在美國,普通的個人依然對塑造公共政策有着重要的影響力。

一場新的保衞戰又已打響?

進入2017年,網絡中立性原則又面臨了新的威脅──美國政府換屆,共和黨總統特朗普上台。在美國的政治體制下,當執政黨發生輪替的時候,一大批公共政策都面臨着被推倒重來的威脅。此次被關注最多的,是廢除奧巴馬醫改法案的計劃,以及對移民政策的修改。

相比之下,網絡中立性原則看上去沒那麼重大,但如前文所說,它實際上是一項事關互聯網開放自由的關鍵原則。因此人們也在密切關注着特朗普任命的新任FCC主席Ajit Pai的一舉一動。

Ajit Pai曾經為電信公司Verizon工作過,其後在FCC服務多年,一直堅持放鬆監管的政策立場,認為政府不應該干預電信公司的商業行為。2015年FCC投票決定網絡中立性原則時,他投下的是反對票。特朗普贏得大選後,Ajit Pai曾公開表示:網絡中立性原則的日子不多了!

今年5月,Ajit Pai領導下的FCC投票決定,啟動廢除網絡中立性原則的步驟。這也意味着:美國人民需要重新打響捍衞網絡自由的戰爭了。

John Oliver的反應速度最快,他再一次在節目中以搞笑的方式討論了網絡中立性原則,並且獲得了近五百萬點擊。

7月12日,互聯網公司行動起來,組織了一個在線抗議的統一行動日。參與者廣泛而多樣,包括Facebook、Google、Amazon、Airbnb、Netflix、Vimeo、Spotify、Reddit等商業巨頭,包括綠色和平、美國公民自由聯盟、電子前哨基金會(EFF)等非政府組織,包括請願平台Change.org和眾籌平台Kickstarter,包括Github、StackOverFlow等程序員聚集的技術網站,包括PLOS ONE這樣的學術期刊網站,還包括PornHub這樣的色情網站。

在這一天,訪問Netflix的人看到了一個常見的「載入中」圖標,以及一行標語:保護互聯網自由,捍衞網絡中立原則,行動起來。點擊「行動起來」幾個字,則跳轉到向FCC發表意見的網站。

電子前哨基金會的提示則做得更加醒目和誇張,訪問其網站的人會看到一個跳出的窗口,以及「被屏蔽」(Blocked)幾個大字。下方給予提示:如果你想訪問這個被屏蔽的網站,請升級到我們的高級服務套餐,每個月199.99美元──當然,這只是一個玩笑,隨後彈出的窗口中列出了說明:「好吧,我們在開玩笑,但是如果FCC真的廢除了網絡中立性原則,ISP們就可以對你訪問的部分網站和服務進行額外收費了。它們甚至可以完全屏蔽一些網站,比如你正在訪問的這個。行動起來,保護網絡中立性原則吧!」

而PornHub給出的提示則是:「網速慢的色情片糟透了!加入我們捍衞網絡中立性原則的鬥爭吧!」

這一次的網站統一行動只是一個開始,FCC廢除網絡中立性原則的腳步不會這樣就停下來。美國人民這一輪捍衞互聯網自由的新戰爭到底能否再次取得勝利,還是一個未知數。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這個國家圍繞互聯網的未來,將再次發生廣泛而多元的社會公共參與。

(方可成,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在讀博士、原《南方週末》記者)

讀者評論 2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反对网络中立性的人们是什么理由呢?

  2. 香港是否有網速限制?

  3. 這篇文章缺乏了對美國人的微觀分析, 即各人支持網絡中立性的理據是否有差異。另外, 互聯網公司是如何統一行動?

  4. 每次收緊互聯網,貼吧總有人跳出來為政策辯護,真不知道要收窄到什麼程度才能讓人覺得不妥

  5. 的確是不用一篇文章做完、也不一定一開始就丟出太深入的東西,我都同意。但這就不能稱為「深度」,深度報導這種東西是要深入技術枝節的泥淖中淘金,把議題的困難處點出來的。
    與其標個深度讓人有標籤詐欺的感受(先說:我從頭到尾沒有要批評作者,所以我冒火的對象是編輯台對這篇的定位失誤),倒不如考慮開個專題,反正端之前就有網路相關的專題,多這個也不太奇怪。

  6. 其实网络中立问题在中国互联网可能比美国更严重,中文媒体关于网络中立的讨论也已经很多了,腾讯王卡、蚂蚁宝卡等等都是严重违反网络中立原则的产品。较端传媒的其他文章相比,这篇深度确实有限。

  7. 可以通過圍繞同一個議題的後續文章,來不斷擴展其深度。而沒有必要一定得在一篇文章達到怎樣的深度。

  8. 一個議題,如果是華文讀者不熟悉的,又或者某媒體從來沒有討論過的,有文章先引介概念,我覺得很合理。端會不會有接續的深入討論,不能只靠一篇文章下判斷。過於技術的分析,不要說第一次接觸過這個概念的讀者不可能明白,一直有關注這議題的讀者也不知是否真的能夠完全看懂。媒體過於傲慢,只做一般讀者不明就裡的「深度」,只是自high。

  9. 斯诺登怎么看

  10. 我的立場很簡單:不是不能做新聞整理、我也不覺得端是為我一個人做、我也不覺得端只有做事實整理(這些都是你們自己講的,別塞進我的嘴巴裡)。但要掛「深度」,就要配上這個標籤的內涵。
    如果連我這個業餘者(我充其量只是「偶爾」有追 EFF 跟 John Oliver 喔,標準沒有很高吧?EFF 已經是這塊領域的入門款了吧,John Oliver 更是面向大眾的 comedian 啊,算高門檻?),但這篇「深度」就沒超過我這麼隨便就能得到的資訊、也沒有分析、更沒有摘出這兩三年來對於網路中立性的一些更深入(但也更技術的分析),實在愧對這個標籤。
    端有很多有深度的評論跟報導,但這篇真的不行。如果編輯台不能分辨好壞而把關,不靠讀者來批評那誰來批評?如果讀者看到這種程度就買單,覺得好棒棒,很有深度,這樣根本不能鞭策媒體進步、也活該只能當作被餵食二手編譯新聞的閱聽者。

  11. 認同文章中這句話“互聯網和水、電一樣,都是公用事業(utility),都需要遵從更嚴格的監管。因此,ISP無權屏蔽、降速或付費加速互聯網上的內容和服務。”,很多當權者都會濫用其權力,使用類似流氓的手段阻止發對者發出聲音或者抹黑。

  12. 每個人對深度的看法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個人而言,只要內容帶有啟發性或者帶來一些常人不會留意和接觸到的內容,就已經是有深度和有收穫,值得付費訂閱了。做人不要過於吹毛求疵。

  13. 想起了五年前香港的《陽光時務》週刊,雖然整個採編出版都在香港,還是受到了持續的打壓而停刊;它的主編長平也只能避走歐洲,現在只在德國之聲中文網 http://www.dw.com/zh/ 偶爾現身於專欄。
    希望端能頂住壓力,五年、十年還在;我的會員身份會一直支持下去

  14. 那位 Wilson Kao 何来这么强的优越感?请你搞清楚,即便是一个高质量付费媒体,也做不到每篇文章都对你有帮助。如果你是觉得「这个媒体一个月都写不出一篇对我有益的文章」,那我支持你维权退款;但如果仅仅是觉得「这篇文章说的我都知道,所以这篇文章很水」,这种观点恕我不敢苟同,难道你知道的知识,对别人来说就不叫知识了?端不是为你一人而做。

  15. 對於不了解英文媒體的讀者,這篇文章應該還是很有幫助。更何況讀者當中有英文閱讀能力有限的,有無法方便的接觸到英文媒體的,端沒道理傲嬌地將這些受眾排除吧?

  16. 不同意WilsonKao的說法,每個人的關注力在一部分領域都有可能超前於某個媒體,但不能以此證明此媒體的無用,因為對於大多數沒有關注與 net neutrality 領域的所有英文文獻的讀者來說,這篇深度報導還是很有價值的
    正如深度版面應該還有其他報導對你有用的是吧?反過來說,如果全部深度版面都不如您自己的「事实整理」那麼不如退訂也罷

  17. 您当然可以将此篇称为「事实整理」,但如果您认为端传媒「只有」(意即,全都是)事实整理,那还烦请您尽早退费。

  18. 同意楼上,支持端传媒一直做下去,会员我也会一直充下去的。如果端传媒再倒了,我真的很难找到优质的中文新闻资源了。加油呀

  19. 差距产生于比较,在中文媒体中,与端一样客观,有内容的也是凤毛麟角了。
    并且只因一篇文章就否定端的优质,我不能接受。
    而且这篇文章我觉得完全够的上深度了。

  20. 如果只有這種程度的事實整理,還標上「深度」「媒體觀察」的標籤,那還真的是請端把我的付費給吐出來。這些不就是有大概在追包含 net neutrality 當關鍵字的新聞就知道的事?還是「媒體觀察」就是新聞總匯的 euphem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