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陳方隅:泛藍、泛綠、小黨,在台灣大選中的得與失

雖然泛綠陣營佔據多數,但細緻來看⋯⋯
2020年1月7日,蔡英文於彰化的造勢晚會上演講期間,一名支持者在高呼時舉起自己的嬰孩。

台灣大選落幕,蔡英文總統以破紀錄的817萬餘票、57.1%的得票率,順利連任。爭取連任的票數要比首任時還多,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一年前的2019台灣國家安全調查(由杜克大學牛銘實教授主持,政大選研中心執行)顯示,僅有15%的民眾支持蔡總統連任,支持柯文哲的有38%。一年之間情勢改變甚多。如許多分析所言,去年1月2日習近平的「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談話」之後,台灣的所有議題幾乎都全數回到兩岸關係與中國因素上,尤其是所謂「亡國感的對決」。

除了中國因素外,身為一個「自由派」選民,我覺得這一年來最關鍵的人物是行政院長蘇貞昌。他主政下的行政院不只快速地回應各種政治議題,快速反擊謠言,更重要的是拆解了反同婚法案公投的炸彈,在兼顧公投結果與大法官釋憲的狀況下,用巧妙的「專法」成功地讓同婚完成立法,這也難怪同婚議題成為了最好的催票機。當然,蔡英文總統本人在領導風格和政治表演(尤其演講)上面的進化非常明顯,這是她和團隊的努力成果。

其次可以注意的是,高雄人真的生氣了,蔡在高雄的得票比歷屆高雄市長選舉中、最高得票數的陳菊,還多十萬以上,正式超過百萬票。韓國瑜在高雄的崛起是「自邊陲出發的奇襲」,然而,他一選上市長就去選總統的作為,似乎並沒有說服高雄選民,在市政方面的滿意度也是所有縣市長的後段班。接下來的「韓國瑜市長罷免案」若成案,韓國瑜就真的要緊張一下他的市長身份了(僅需57萬人出來投票而且同意多於不同意,即會罷免成功)。

此外,整體來看,2020總統大選的投票率上升不少,可見重大議題的動員是有效的,對年輕人來說尤其如此。不過從「催票率」(得票數除以總合格選民數)來看,這次蔡英文的催票率約42%,高於2012年的馬總統,但低於2008年。在國會上,雖然泛綠陣營佔據多數,但細緻來看,依然有需要留意的要點。

2019年12月15日,韓國瑜到雲林的造勢活動上演講。
2019年12月15日,韓國瑜到雲林的造勢活動上演講。

泛藍陣營得票有進帳

2016年投給新黨的4%泛藍選民,幾乎都重回國民黨票倉。

國民黨雖然輸了選舉,但票數方面其實有進帳。韓國瑜拿了超過500萬票,國民黨不分區比2016年多150萬票,也就是說,總統票比上次成長45%,不分區選票比上次成長44%,幅度算是驚人。簡單來說,泛藍選民「歸位」的幅度很大,韓國瑜也催出不少「討厭民進黨」選民的選票,這是選舉後期的主要基調。

排名不分區立委第14名的黨主席吳敦義落選後已辭掉了主席,韓國瑜接下來如果拿下黨主席之位也不意外——黨主席之爭此時才正要揭開序幕。有意思的是,這次大選中的輔選行程,馬英九和朱立倫的行程比韓國瑜及吳敦義還要多很多,形成了一種詭譎的氣氛:國民黨內顯然並不完全接受韓國瑜成為總統候選人的事實,並沒有整合成功。

國民黨在不分區立委名單提名了好幾位在「統獨光譜」上立場極端的統派候選人,例如不斷撐港警的葉毓蘭(2016年曾被極統派的新黨提名),到中國人民大會堂聽習近平講話的退役將領吳斯懷(同時他也上很多中國政論節目,指導解放軍作戰原則),原本還打算提名主張中國武統台灣的邱毅(後來轉以新黨提名)。2016年投給新黨的4%泛藍選民,幾乎都重回國民黨票倉。

統獨光譜中間空出來的位子,則由柯文哲的台灣民眾黨填補上。從政治學的「空間理論」來看,民眾黨的政黨票能破10%、成為第三「大黨」,並非不合理。

統獨光譜中間空出來的位子,則由柯文哲的台灣民眾黨填補上。

未來民眾黨在立院內的投票行為,可能會變成「小國民黨」,而柯文哲也確定會拿到2024年的總統選舉門票。事實上,從柯文哲的種種言行來看,他的發言已經明顯地親中(時常讚揚中國、替中共講話,例如他曾對香港抗議者開玩笑,也說西藏人自焚給中共帶來困擾;質疑美國軍售,不時批判一下民主政治)。

只是,他先前批判過的「當台北市長就想要選總統所以市長會做不好」,似乎成為了他的自我實現預言。台灣民眾黨在台北市的得票率並沒有顯著高於全國平均,這對柯來說已是重大警訊;更不用說前文提到的,一年之前他在全國的支持率還有近四成。

幾位紅統人士在這次選舉中也進入國會。

除此之外,幾位紅統人士在這次選舉中也進入國會,幾位泛藍立委們明顯的反美親中立場(反軍購,反對台灣抵抗中國可能的入侵),相信接下來也會發揮很多聲量。連馬英九都跳出來說美國對台幫助「無實效」,還有一群政治菁英迴避中共干預台灣、資訊戰的問題——國民黨從1950年來的親美路線可能再也回不去了。筆者認為,即便是在泛藍陣營中,假如對中共的警惕全部消失,對國民黨以及台灣來說都是危險的事。

2019年12月6日,親民黨總統參選人宋楚瑜競辦發言人于美人與黨不分區立委提名人在記者會上跳舞。
2019年12月6日,親民黨總統參選人宋楚瑜競辦發言人于美人與黨不分區立委提名人在記者會上跳舞。

至於第五次參選的宋楚瑜,這場「終局之戰」可能真的終局了。宋的得票表現比上次要差,選前他的議題發言也明顯跟不上節奏(例如針對「反滲透法」,他的發言很明顯地是連條文內容都沒看過,在政見發表會上面講這段也文不對題),也沒有像上次一樣推出一系列貼近年輕人的形象廣告,更致命的是,宋身邊的許多大將又被民眾黨挖走。

原本各類民調預估他可以拿到7~10%的選票,但結果只剩4%,中間差距就是所謂的「棄保票」(投給次喜歡的人,以防止最討厭的人當選)——大概有3~4%原本想要投宋的泛藍選民,把票轉投給韓。親民黨也沒有超過5%的分配席次門檻,立委部份全數落選。

這就註定了親民黨的發展侷限⋯⋯

2000年宋楚瑜出乎意料地與總統大位失之交臂,後來又沒有在當時氣勢如虹的親民黨支持度基礎上面繼續發展,反而於2004年重新親近國民黨(與連戰搭配正副總統候選人,且大量親民黨要角重回國民黨),這就註定了親民黨的發展侷限,路線及主張幾乎完全和國民黨重疊,縮小及泡沫化只是時間問題。

2019年12月29日台北,台北民進黨舉行「下架吳斯懷之夜」,賴品妤與支持者合照。
2019年12月29日台北,台北民進黨舉行「下架吳斯懷之夜」,賴品妤與支持者合照。

泛綠分裂投票及選舉「驚奇」

在幾乎所有選區都是總統票顯著高於立委選票。整體來說民進黨席次稍有減少,表現只能說維持平盤。

蔡英文拿了超過八百萬票,但民進黨不分區選票只有481萬,二者相差300萬以上,得票率也相差超過三成,可以說民進黨的不分區只是拿到了「基本盤」而已;在幾乎所有選區都是總統票顯著高於立委選票。整體來說民進黨席次稍有減少,表現只能說維持平盤(雖說先前大部份媒體預估要單獨過半都很困難,這樣的表現已超出期待)。為什麼這麼多選民寧可選擇第三勢力小黨而不願相信大黨?這是之後執政黨的重要課題。

不過,有好幾個選舉大驚奇存在。最大驚奇首推台灣基進黨的陳柏惟挑戰台中顏家成功。這區是由民進黨禮讓小黨參選,主要也是因為顏家在這裏的優勢太強大。然而最後是由陳柏惟勝出,跌破所有人眼鏡。

驚奇程度同樣很高的是台中第五選區(北區及北屯區)的政治素人莊競程贏了政壇老將沈智慧。這區長期都是藍大於綠的選區,藍軍得票率從未低於五成、且是現任市長盧秀燕的大本營,而沈智慧所代表的選民議題立場也是很鮮明(保守派),但最後是由新人挑戰成功。

另外,伍麗華(Saidai Tarovecahe)成為首位民進黨籍的「山地原住民」立委,同樣具有歷史意義(台灣一共有六席原民立委,分成平地與山地兩區,採複數選區制,一人投一票。這個分區是沒有意義的奇怪分法,非根據族群部落也非根據地理範圍)。不過,其實民進黨對原住民區的經營還有很多的不足,這是之後的隱憂。

民進黨對原住民區的經營還有很多的不足,這是之後的隱憂。

在新北市第12選區(金山、萬里、汐止、平溪、瑞芳、雙溪、貢寮),27歲的賴品妤成為本屆最年輕的國會議員。她所在的選區現任是時代力量素有戰神之稱的黃國昌。然而,黃一直無法確定要不要競選連任,在六月份時還曾經批判支持他連任的民進黨籍市議員沈發惠,認為民進黨「禮讓之說」是佔小黨便宜(沈原本在四年前就打算上陣,但後來禮讓黃國昌參選),一直拖到八月中才宣佈棄選,由辦公室主任上陣。因此,民進黨在此區一直到九月份最後一波提名才正式決定由賴品妤上場。她年輕又活潑的形象,加上勤跑選區而最後成功翻轉民調劣勢。

同樣受人關注的是馬祖(連江縣)立委選舉,年輕的民進黨人李問在馬祖颳起旋風。馬祖的整體立場較為親近國民黨,自1995年以來的一共七次選舉,民進黨第一次只拿到33票,2002、2008年都只拿了一百多票,2012、2016年甚至推不出人選。這次李問下場拿了706票,比2008年的民進黨選將成長近5倍,有所突破,而蔡英文在馬祖的總統票也逼近20%。

雖說以上「驚奇」有所突破,但還是有些遺珠。例如,素有「花蓮王」之稱且官司纏身的傅崐萁,打敗了廣受好評且認真經營的蕭美琴;洪慈庸以些微的差距輸給楊瓊櫻,這兩位都是評鑑表現優秀卻無法連任的例子。另外,彰化謝家王朝成型,謝衣鳳完成了一家三代都當選過立委的紀錄。

不過,地方派系要角失利的狀況也是有,例如上面提到的台中顏家(顏寬恒),彰化蕭家(蕭景田),以及雲林張家(張嘉郡),他們都落選了。

2020年1月8日,時代力量在新竹街口定點拜票。
2020年1月8日,時代力量在新竹街口定點拜票。

小黨搶票嗎?

在不少激烈競爭的選區,出現了小黨的競爭者,而因為選情激烈,小黨成為了關鍵少數的影響力。

台灣是單一選區兩票制,在政治學上經常遭遇「杜瓦傑法則」:在單一選區下會傾向於兩黨對決,第三黨很難有機會突破。新竹市就是最好的例子,即使「時代力量」推出的人選高鈺婷支持度很高,但最終仍無法超越兩大黨候選人,還有分析稱高鈺婷分了民進黨的票,導致國民黨候選人當選。

事實上,大黨不應該責怪小黨「攪局」。

事實上,大黨不應該責怪小黨「攪局」。很多時候是無法確定小黨吸走的是哪邊的選票,這需要更多調查資料才能推論(例如游走藍綠之間的台灣民眾黨,他們在許多拉距的選區扮演吸票角色,但我們目前實在無法確定是影響哪邊。但可以確定的是,黨主席柯文哲曾表示過,他們提名區域立委的目的之一是要「讓人不當選」)。

2020年1月9日,台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在板橋為參選立委的黨友助選。
2020年1月9日,台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在板橋為參選立委的黨友助選。

「時代力量」的表現需要盤點。過去三年半以來,時力沒有好好運用立院席次塑造一些「議題所有權」,而且因為內部路線之爭,而在本次大選中失去了幾乎所有的創黨元老以及政治明星。這次選舉中,除新竹市以外,在全台各選區,時力候選人的得票率普遍不高(幾位稍有名氣的候選人,得票率跟政黨票平均差不多)。

目前看起來時力仍然是最有能力去經營議題、監督執政者的小黨,就看他們是否可以好好利用國會席次在各種法案上面折衝,建立屬於自己的專業領域和形象。

雖然這次政黨票得票數比2016年多出40萬票左右,但其搶攻的主要是對兩大黨不信任的「中間選民」選票。如果之後要在單一選區的地方選舉(縣市長)中獲得席次,「時代力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看起來時力仍然是最有能力去經營議題、監督執政者的小黨,就看他們是否可以好好利用國會席次在各種法案上面折衝,建立屬於自己的專業領域和形象。

時代力量和民眾黨(以及其他眾多小黨)的選票,代表的是台灣許多選民對兩大黨的不信任,而希望由第三勢力來制衡。總的來看,在不分區選票方面,國、民兩黨加起來還不到70%的比例,也就是說其實各小黨們仍然是大有可為。

2020年1月11日,市民在永和區的學校內排隊投票。
2020年1月11日,市民在永和區的學校內排隊投票。

未來的關鍵議題

接下來執政者有沒有辦法好好處理幾個台灣內部的重大議題(例:空汙,勞保改革,轉型正義,司法改革等等),也將決定之後的政黨政治走向。

從立院席次變化可以看到,超過三成政黨票的高比例投給了小黨,說明即使蔡英文獲得破紀錄高票而連任,接下來的挑戰仍然很多。先前民調就已指出,台灣人對兩大黨不信任程度愈來愈高、自認無黨派的比例突破一半,反映出來的是人們對長期的政經結構問題感到不滿。兩年後馬上又會有地方選舉,時間其實很快;大黨和小黨馬上又將面對各種協調問題以及肉博戰,各黨的政治明星是否要投入選舉,又將會牽動政治版圖的變化。

另一個值得留意的後續觀察是,台灣政黨政治中的重大議題會如何演變。在這整場選舉當中,對於政見政綱的討論大大缺席。一方面是因為韓國瑜的崛起靠的不是紮實的政策討論,而是「願景」和口號(這在高雄市長選舉時或許有用,因為選民對長期執政此區的民進黨感到厭倦,但在全台選舉時,韓陣營依然沒有拿出具體可行的「發大財」政策);另一方面就是整個選舉聚焦在中國因素和守護主權,所以其他面向的政策討論非常少。

同時,假資訊泛濫的問題一直存在,很多時候政府把時間和精力花在闢謠上面,幾乎沒有人有辦法投入討論政策的利弊得失。接下來執政者有沒有辦法好好處理幾個台灣內部的重大議題(例:空汙,勞保改革,轉型正義,司法改革等等),也將決定之後的政黨政治走向。

而在外交與兩岸關係方面,應會維持目前走勢(官方交流暫時停滯的狀態),不會有太大改變。《時代雜誌》日前專訪蔡英文時,用了「華語世界當中最後的自由之地(last free place)」這樣的修辭來談台灣,而四年多前(2015)蔡英文還是候選人時,他們用的還是「華語世界中唯一的民主(the only democracy)」。從 the only 到 the last,中間變化令人玩味。中國因素仍然會是台灣政治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密西根州立大學政治所博士候選人)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