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新德里峰會,印度「改國名」與對抗一帶一路成為焦點|Whatsnew

美國和歐洲國家希望印度能在全球發展中國家——即「全球南方」的領導者位置的競爭中對中國形成制衡。
2023年9月9日,印度,中國總理李強全球二十大工業國(G20)峰會上與印度總理莫迪會見。攝:Kay Nietfeld/picture alliance via Getty Images

9月9日和10日,2023年度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在印度新德里舉辦,來自包括美、英、法、日、德、印尼、土耳其、沙特(台譯:沙烏地阿拉伯)等國的首腦和聯合國、非盟、歐盟等組織的領導人一起出席了會議。

惟中國國家主席和俄羅斯總統普京未有參加,兩國分別派出了總理和外長前往。

考慮到2022年底習近平在疫情封鎖和普京未出席下仍親自出席了在印尼巴厘島舉辦的G20峰會,此次缺席引發了諸多猜測。有猜測認為:習認為以現在的中美關係不合適同拜登再度見面;也有猜測認為:派遣下屬出席重要會議而自己在國內坐鎮是習第三個任期「帝王作風」的體現。(延伸閱讀:《中共二十大報告重點分析,與習近平作為「人民領袖」的加冕禮》)

另一種可能性則是中印關係仍然冷凍,習不想在此時「賞光」鄰國。此前有媒體指出,儘管解除封鎖後中國放寬了對印度居民的簽證,但印度仍高度限制中國公民入境,《環球時報》批評此舉「不對等」,也意味着兩國缺乏改善關係的進一步行動。(延伸閱讀:《從洞朗對峙到莫習會,中印修和背後的印度算盤》)

此次G20會議的主題是「同一個地球,同一個家庭,同一個未來」。在會議開始前關於這一口號還有過簡短風波:有報導指印度想在會議材料中使用這句口號的梵文版本,但中國反對,並稱不應使用聯合國工作語言之外的語言。

2023年9月10日,印度,各國領袖在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紀念碑前致敬。攝:Kenny Holston, Pool/AP/達志影像
2023年9月10日,印度,各國領袖在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紀念碑前致敬。攝:Kenny Holston, Pool/AP/達志影像

會議最大的看點是印度和美國、英國等國家的互動。會議中印度一直強調自己將更加服務全球南方,即發展中國家。這一表態剛好呼應了習近平此前在金磚國家峰會上的講話。彼時他表示中國「永遠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員」,亦即中國將試圖團結發展中國家以制衡美歐。(延伸閱讀:《普丁與習近平的賭注:沿南北軸線重塑國際格局》)

許多分析認為,美國和歐洲國家希望印度能在全球發展中國家——即「全球南方」的領導者位置的競爭中對中國形成制衡。(延伸閱讀:《印太戰略構想:對「均勢」的幻覺與被推高的戰爭風險》)

在會議中,華府聯合印度牽頭,和多國共同發布了一項新的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計劃。

按照這一計劃,印度將和阿聯酋、沙特、約旦、以色列等國一起修築大量基建項目,建設一條從印度孟買出發最終抵達歐洲的經濟走廊。外界猜測這一路線大概率為經海路抵達迪拜,再沿鐵路到達以色列,由希臘再次登陸,穿越巴爾幹半島最終抵達德國漢堡港。計劃出台後,外界普遍將其視為在積極對抗今年剛好是提出十週年的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

但這一舉動並不能說明印度和沙特等國完全選擇了陣營。相反,新的計劃突顯了其在中美之間的國家的兩邊下注和借勢崛起。此前,沙特已經加強了和中國的合作,並在北京斡旋下改善了和伊朗關係,印度和伊朗之間合作的恰巴哈爾港(Chahbahar)項目也仍在推進;另一邊,隨着此次合作,沙特和以色列的關係也有望正常化。

烏克蘭是此次會議的另一大關注點。在此前的巴厘島峰會上,二十國集團發布了一份「多數成員強烈譴責在烏克蘭的戰爭」的聯合宣言,但當時也記錄了俄羅斯和中國的反對意見:「關於這個形勢以及相關制裁還存在其他觀點和不同評估」。

而在新德里峰會上,外界一度猜測對俄較為友好的印度會阻礙形成針對烏克蘭的新聲明。此次會議也未像上次一樣邀請烏克蘭代表出席。不過,會議最後還是通過了一份涉及烏克蘭的聯合宣言。其中未有譴責戰爭,僅呼籲了「所有國家都必須避免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來尋求獲取領土,破壞任何國家的領土完整、主權和政治獨立」。

在會議期間,印度和國際媒體討論最多的焦點新聞之一,是莫迪政府更改國名的傾向。會議前透露出的晚宴邀請文件中,印度的英文國名沒有使用一貫的「India」,而是使用了帶有宗教意味的一個古稱「婆羅多」(Bharat)。在會議上,莫迪面前的國名牌也相應做了更改。莫迪陣營暗示:這一改變是調整英治時代遺留問題的「去殖民化」工程的一環。(延伸閱讀:《才廢克什米爾自治,又燃族群衝突火種,莫迪想要一個怎樣的印度?》)

印度反對黨則指這是莫迪在推行宗教治國。儘管印度憲法中,「India」和「婆羅多」同時是合法國名,但在英文中後者很少被使用,並在國內不同民族和宗教群體中有認同上的分歧。

印度國內媒體還指,莫迪試圖藉助G20掩蓋印度國內的問題。此前印度東北部的曼尼普爾邦爆發族群衝突,至今已經超過四個月仍未平息,莫迪政府對此採取了低介入,少表態的策略,受到了不同政黨和群體的批評。

2023年9月10日,印度,印度總理莫迪向現場傳媒揮手。攝:Dar Yasin/AP/達志影像
2023年9月10日,印度,印度總理莫迪向現場傳媒揮手。攝:Dar Yasin/AP/達志影像

G20會議上的中美互動不多。但拜登在隨後出訪河內,並和越南升級全面戰略伙伴關係時透露稱,他在新德里期間和到會的中國總理李強有過會談。他還稱很久沒有和習近平聯絡,因經濟形勢嚴峻,後者在忙於處理國內問題。他進而表示北京對台動武的幾率變低:「他們可能不再擁有以前那樣的能力。」

北京方面則在此後的外交部記者會上稱李強和拜登在會上有簡短交流:「李強總理向拜登總統強調,中國的發展對美國是機遇而不是挑戰,中美兩國應加強交流。拜登總統表示,美方希望中國經濟不斷增長,不會阻止中國經濟的發展。」

相比年初的略微改善,中美關係顯出了更多的不確定性。按計劃,中國外長將在秋天訪美,繼而討論兩國元首在十一月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上見面的可能性。但在中國前外長秦剛於年中神秘出事後,這一計劃目前進行得不如預期,接下來將在紐約舉行的聯合國大會本預計有中國外長王毅出席,但報導指這一計劃臨時改變,改有主要執行外交禮儀功能的國家副主席韓正帶隊。(延伸閱讀:《布林肯的北京之行,中美關係是「破冰」還是「分級隔離」?》)

讀者評論 2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印度这个粪坑国家。。

  2. 「whatsnew」欄目對我對說不需要。
    因為我每天都會看RFI, CNA, BBC, DW, 紐約時報中文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