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西方人心中的一種願望,也可以說是一種需求,即把非洲看成是歐洲的陪襯物,一個遙遠而又似曾相識的對立面,在它的映襯下,歐洲優點才能得以顯影。」在評價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名作《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時,作家奇努阿·阿切貝(Chinua Achebe,陸譯「欽努阿·阿契貝」)如是說道。
至於這句話背後的深意,我們暫且按下不表,因為筆者曾經想過,這位被譽為「非洲現代文學之父」的老者,在懷着一絲怨憤做出這番評價時,是否知道那位曾身為波蘭人的同行,在十七歲登船成為一名英國水手時,只掌握幾個簡單的英語詞彙,陌生的語言與陌生的大洋一樣,充滿誘惑,也充滿致命的挑戰。但無論如何,與接受過完整殖民地精英教育的阿契貝一樣,康拉德在歷經航海冒險十餘載後,也走上了寫作的道路,他們同樣背離於自己出生地的母語,選擇了英文作為創作語言,並收穫流芳後世的讚譽。在生命的晚年,他們各自回首那個支離破碎的母國,似都已成為完全無關的局外者。
2021年10月7日,因一句「他對殖民主義的影響及其對難民群體在不同文化與大陸間的鴻溝處的命運所懷有的毫不妥協與充滿同情的觀察。」,而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的坦桑尼亞作家古納(Abdulrazak Gurnah,陸譯「格爾納」),突然撞進了無數文學愛好者的視野。面對頒獎消息,大家問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他是誰?」,而緊接着這問話的動作,便是迫不及待打開各類購書軟件,尋找他的作品。這看似慌亂的連貫行為,其實指向一種潛意識的質問與懷疑,因這結果與那些默認的「得獎者」契合不上——don't fit,於是這個短語經過瞬間的心理暗示,便成為了「不配」——don't f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