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一次聽說殺馬特時,李一凡非常興奮。不同於當時社會的普遍鄙夷,他認為這是底層嬉皮士的審美自覺,通過自我糟踐來抵抗時代景觀,「我X我就要噁心你們這些主流!」這個認知在2017年他著手拍攝殺馬特時被擊碎。驅車近萬公里、訪談67個殺馬特後,李一凡發現——殺馬特的歷史,實際上是中國農民工歷史的一部分。殺馬特造型背後更重要的普遍性是,他們也是流水線上疲於奔命的工人、是留守兒童和留守兒童的父母、是難以在土地上揾食卻又被城市邊緣化的數億農民工,分享同一套制度性排斥、主流話語的漠視,和貌似有邏輯的剝削循環。
殺馬特脱胎於英文單詞smart,發明者是出生於1995年的「殺馬特教父」羅福興。由於類似日本視覺系樂隊的色彩斑斕、高高豎立的誇張髮型,長久以來,殺馬特所捆綁的形象是腦殘、山寨、譁眾取寵。
在2020年完成的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中,李一凡撇去了故事線和可能帶來強視覺衝擊的畫面 。鏡頭前只有一個個曾經的殺馬特迥異又相似的講述,他們如何在12到15歲的年紀進入工廠,如何沒日沒夜地加班,如何被陌生人騙錢、被老闆毆打欠薪、被機器殘損身體,如何努力生活又處處碰壁,如何小心翼翼地吞下血淚與苦澀再揹負更多;在那些極度孤獨、疲累、貧乏的日子裏,他們從殺馬特的外殼中獲得過怎樣的安慰與光芒,在主流的眼光中遭到過哪些傷害與攻擊;而在快手抖音短視頻的年代,殺馬特如何再次成為審醜對象艱難地討一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