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追檔案、撤罪名、復名譽:促轉會成立一年,走了多少步?

「以台灣轉型正義的前階段來說,也許要推進到目標需要一百步,現在只能推進兩步,但這兩步都得用盡力氣、都有意義。就像小孩學走路,他非常奮力站起來、用力邁開腳,走兩步就跌倒,我們不會恥笑他說:『為什麼這麼不會走?』」

追檔案、撤罪名、復名譽:促轉會成立一年,走了多少步?
蔡寬裕在景美人權文化園區的人權紀念碑前。

編者按:台灣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促轉會)今天上路一年。對這個「需要於2年任期結束前提出總結報告」的獨立機關來說,運作時間過了大半,也還剩一半。歷經去年「東廠事件」,促轉會跌跌撞撞前行,今年持續與民眾溝通。他們已經完成了什麼?無法完成的又是什麼?我們與正義的距離,目前相差多遠?

五月初的艷陽下,86歲的老人蔡寬裕來到新店景美人權文化園區的人權紀念碑前。穿著白襯衫、黑長褲的蔡寬裕,隔著黑色太陽眼鏡駐足端詳刻滿白色名字的黑石牆。此刻,他像是把自己鑲進一張肅穆的黑白相片裡。

他的名字就鑲在那上頭。那牆由8000餘塊黑色石磚嵌合而成,每一塊都刻上一個白色的名字,承載著一位白色恐怖受難者的苦難。戒嚴期間,他因為台獨思想被判刑10年,1975年出獄後,與難友們成立「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為自己與其他二二八暨白色恐怖受難者奔走,推動平反運動並協助政府研擬補、賠償措施,這10年來也在景美人權園區擔任解說志工。

「這裡的名單是根據『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後簡稱「補償基金會」)受理的名單,只有8000多人,但是還有很多受害者在台灣沒有家屬、無法提出申請;還有些地方,像是海軍鳳山招待所(編者按:鳳山無線電信所在二次大戰後改為鳳山招待所,名為招待所,卻是偵訊、拘禁軍中政治犯及思想犯的場所),很多人沒被審判就被處刑,甚至集體活埋在山洞裡,現在軍方不交出檔案…...。」蔡寬裕又說明:「完整的受難者名單要等國防部把政治檔案完全移交,才能真相大白。」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