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楊松林:中國養老金入市,何以前景堪慮?

中國政府對養老金進行市場化改革,能否避免「後發劣勢」的陷阱?

楊松林:中國養老金入市,何以前景堪慮?

中國的「養老金入市」改革,已經講了很久。直到2015年8月,國務院印發《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後,相關工作才算步入正軌。今年4月22日,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的新聞發言人李忠首次承認「正在制定相關策略,確保養老金入市今年啟動」。

養老金入市養老金入市就是用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的個人帳戶基金進行證券投資,投資領域可包括股票、債券、基金等。企業爲員工設立專門的帳戶,員工每月從其工資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資金存入養老金帳戶,而企業一般也爲員工繳納一定比例的費用。員工自主選擇證券組合進行投資,收益計入個人帳戶。員工退休時,可以選擇一次性領取、分期領取和轉爲存款等方式使用。(資料來自MBA智庫百科、互動百科)

考慮到目前中國養老保險基金總規模已超過6萬億元,其對資本市場產生的巨大影響,和香港備受爭議的市場化強積金制度的相似之處,都使這一改革的一舉一動,受到了各方關注。

改革的深入與否,和其性質密切相關。經濟學家楊小凱曾定義:「改革分技術和制度兩個層面」。技術改革,旨在改變具體細節以提高效率;相比之下,制度改革更着重強調基礎制度和原則的變更。重技術輕制度的改革,在改革前期效率極高,但避重就輕,可能引發「後發劣勢」,導致改革的最終失敗。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