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在誠品開店的香港人:新零售時代,如何做有錢又有型的文創生意

用緩慢節奏開咖啡館、做手工果醬⋯⋯這群看來浪漫的人,如何在香港存活甚至擴張?而誠品,又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

在誠品開店的香港人:新零售時代,如何做有錢又有型的文創生意
新零售時代,如何做有錢又有型的文創生意。

在觀塘混雜的工業舊區一幢商廈頂層,Ibility聯合創辦人Peter Lin正在工作室裏忙碌。他剛從上海回來,終於敲定6月中旬在世界第二高的上海中心裏開店的合同,忙着為員工找房子以及擴張香港辦公室的同時,更多的舖面計劃也提上日程:10月份是台北,2017年底則是有中國「上市公司第一區」之稱的深圳南山區,下週要飛往歐洲找尋新的機會,而這一切距離香港新店舖的開張不過幾個月。

這副鋪陳的手筆,讓人想起香港工業輝煌的50至70年代,同樣是在觀塘,機器生產的大批量貨物如何發往四面八方。不過Peter與服裝設計師出身的妻子Rose Lee投身的事業和上輩不同,甚至有些反其道而行之:Ibility的特色是結合手感十足的勾織與當代設計,以精巧的女裝、童裝及飾物呼籲:「為你關心的人花點時間,慢下來,一起享受生活。」

注重效率的上一輩工業人,也許無法欣賞Ibility這種略顯「慵懶」的美學,但對於那些開始邊喝着手工啤酒、邊閱讀三個月前的「舊聞」的人來說,這口號大概還挺受用的。如今講究慢節奏、專注、真實的手工藝除了正在美學及道德上佔據優勢地位,更因其商業價值引起關注。例如英國的手工藝委員會(Crafts Council)就在一份報告裏指出,2012年間,英國的手工藝行業創造了34億英鎊的經濟價值;兜售手工品的網絡平台Etsy於2005年問世,2015年上市後已經獲利,而網上零售業巨頭 Amazon則順勢在2015年底推出「Handmade」專區。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