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話]老人的故事,是承載一個城市的記憶所在。現實的一切都加速變動,我們尋訪在這變速中的三位老人,他們的身世都鏈接著香港的過去和現在,行業的興衰,城市建設的漏隙,人情世故的轉型,他們中有人被時代「拋棄」,有人試圖開拓「新」局面,有人靜靜在時光一角,記憶縈繞你我身邊,而有記憶的地方,才能觸摸到「現在」的形狀,也才可能通向一個有根基的未來⋯⋯

縱然母親再三叮嚀「人離鄉賤」,當年二十歲的陳申還是堅決走路來到香港闖蕩。一九五八年,他見證過「全民大煉鋼」,眼看人民紛以枝頭片葉燒銅打鐵,即使家裏有點資產,在中學唸書的陳申,一餐都只能獲配一兩半米,煮成糜爛稀飯,放到缽仔裏用餐。富戶人家尚是如此,更遑論村裏的農民?
六十年代初,陳申告別要捱餓的家鄉與不捨兒子的母親,來到中環永安街,投靠姑丈的布行「聯大行」。在家鄉二十年,從來不需要工作的陳申,由抹地、洗痰罐和跑腿做起,領四十元月薪,開始慢慢捱出頭來,然後繼承布行,連開四間,再剩下一家。前後五十三個年頭,現在成了眼前銀髮斑駁的老人,依然鎮守店內,從沒離開過此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