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胡恩威編劇及導演,進念・二十面體製作的《中國建築一百年》開場是這樣的:扮演地產界巨人潘石屹的男演員首先亮相,興高采烈地對嘴唱着意大利歌劇《杜蘭朵》的「公主徹夜未眠」咏嘆調:「晨曦到來,我就會贏,我就會贏,我就會贏。(All’alba vincerò! Vincerò! Vincerò!)」最初,演出似乎是要透過記錄北京 SOHO 中國創辦人夫婦潘石屹和張欣的成就,講述一個發展與企業家勝利的故事。然而,當演出帶領觀眾穿梭中國百年建築史,從廿一世紀回到二十世紀,便會發現這壓根兒是一個歷史衰落的總紀錄。
2015年9月,與世博連辦的第十五屆 Tramedautore 國際戲劇節,邀請了胡恩威這齣社會問題劇(pièce à thèse)作開幕劇目,於歐洲享負盛名的米蘭 Piccolo 劇場上演,這正是最切合不過的選擇。本屆 Tramedautore 的目的,正是要反思中國自七十年代末期開始,尤其是在大都會的環境裏的社會及文化變遷。中國崛起成為國際間的超級大國,一方面為其取得了工業及經濟上的成就,但另一方面也製造了社會不公義。而對現代化的過度追求,也導致盲目的破壞和不可挽回的損失。當中損失的,不只是國家有形和自然遺產,也是其文化身份。
建築師和他們的時代:平行參照視野
通過建築史的稜鏡,《中國建築一百年》描塑了中國物質以至精神境界中,發展與破壞的交織軌跡。演出並置了兩對著名建築夫妻的真實故事:一對是一個世紀前的晚清改革領袖梁啟超(1873-1929)之子,人稱「中國建築之父」的梁思成 (1901-1972),以及他的妻子,也是中國首位女建築師,著名的傳統建築學者,以及備受推崇的文學作者林徽因(1904-1955)。而一個世紀後的代表,則是房地產發展商紅人張欣(1965-)及其丈夫潘石屹(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