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一點點,正被吞噬的後巷

置身在如後巷這種星羅棋佈的邊緣城市空間,將是我們重奪城市未來的座標。

一點點,正被吞噬的後巷

城市發生了太多事,心知肚明,百感交集,任食任做,走馬觀花。「城市放題」是個全盒,是個百子櫃,包羅了城市生活與文化的種種。本欄邀請不同的城市觀察者,對城市生活與文化指指點點,或情深敘事,或精闢分析,並有藝術家何倩彤每期製作作品。這期談後巷,認識一下後巷如何為香港的邊緣社群,提供珍貴的城市空間,以及在發展的脈絡中,又在一點點被吞噬。──放題者語

圖:何倩彤
圖:何倩彤

處於城市森林裏的後巷往往並不顯眼,甚至會與兩旁鮮亮的高樓大廈格格不入,很少人會刻意考據其前世今生。其實,在經典英式殖民城市的長條型街區設計裏,土地規劃者會將地塊分開兩邊,建築物緊密並列於兩側大街,中間就這樣拉出了一條細長的後巷。在過往衛生就等同於財富的殖民城市格局中,一個接一個方型街區裏的後巷,有着加強空氣循環流動的重要功能。故此,有別於不少城市中較生活化的巷子(如日本、台灣),香港的巷子空間只會在「後」,扮演着相對功能化的角色。

功能化 VS 生活化?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