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榮念曾:每一座城市都是香港!

「每一座城巿都是一座開放的舞台,都是我們未來的劇場,都是香港。」

榮念曾:每一座城市都是香港!

卡爾維諾的小說《看不見的城巿》在九十年代曾風靡兩岸三地,是後現代小說的代表作之一。近日,榮念曾與18位九十後香港青年,一同創造實驗劇場《看不見的城巿》。榮念曾的實驗,持續實踐他關於「開放對話」的大夢,在這個幾乎完全對話不能的城巿上空,幽靈一般飄動。

白紙作為創作的起點

《看》的底本是榮氏曾在東京做過的一個實驗。對象有80人,在大禮堂中圍圈坐地上,榮念曾給予每人一張A4紙,讓他們去感覺紙的質量、大小、顏色、質地、吸光的程度,拉近、拉遠……在過程中,想像紙的其他命運,例如憲章,社論,詩,遺囑……白紙既給予我們認知,可以阻礙我們看見,紙遮住臉,別人便看不見我們的表情。榮氏希望參加者在過程中,建立 out of box 的看法,理解到有時資訊反而是認知隔閡。城巿生活總被資訊所中介,榮引用張愛玲的名句:「像我們這樣生長在都市文化中的人,總是先看見海的圖畫, 後看見海;先讀到愛情小說,後知道愛」。

解構主義理論家保羅.德曼(Paul de Man)「盲視與洞見」的理論稱,盲視與洞見乃是一個銅板的兩面,遮蔽了才有所見,所見也產生遮蔽。《看》是一次關於「看到什麼,看不到什麼」的思考,榮念曾一如以往,關注抽象的結構:「想法是如何呈現?句子結構和我們的關係又為何?我希望大家以批判的眼光,看我們本身認知與表達的結構。像約翰.伯格的藝評作品《ways of seeing》,我希望大家能在這個作品中,思考如何看報紙、如何看電視。」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