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片出征奥斯卡:中港台各自选过什么片?谁来选?|香港阑珊灯火谁熄灭?

随中港台身份政治迎来剧变,约在《卧虎藏龙》抱奖后,华语片和奥斯卡的蜜月期亦告段落,中港台的选送策略自此都开始转变
任达华在《PTU》中有句经典台词:“捽甩佢!”。
台湾 大陆 香港 电影 风物

综观历届奥斯卡,香港入围过三次最佳国际电影,却同时在该奖项有三次被DQ的污点。居然可以如此屡(未)战屡败,二十年间被DQ三次,相信都是一个纪录。

三个月前,由香港新导演曾宪宁执导的《灯火阑珊》获选代表香港“出战”奥斯卡,竞逐最佳国际电影;惟至日前,《灯火阑珊》剧组却意外宣布,它们刚刚收到香港电影制片家协会的通知,作品未能成功晋身该奖项的首轮候选名单,而且“原因未明”。亦即香港于今届奥斯卡没有代表作品参选。

熄灭阑珊灯火:原来是他

《灯火阑珊》疑似被 DQ(取消资格)的消息一出,香港各大媒体都非常轰动,连忙追问每年负责选送“出战”奥斯卡作品的香港电影制片家协会,更甚至有媒体直接去信奥斯卡选委,查询为何《灯火阑珊》无法竞选,因何事、何时取消资格,热议程度与上周末创香港开埠以来投票率最低纪录的区议会选举,有著云泥之别。

坦白说,焦点不在于《灯火阑珊》一片的得奖呼声有多高,而是跟 DQ 扯上关系,都会触动今日香港人/媒体的敏感神经,如杯弓蛇影,直接联想到是政治打压。不过,事隔一日,好几间媒体都引述香港电影制片家协会主席洪祖星及奥斯卡选委的回复,一切与政治无关,而是选送过程有利益冲突。

奥斯卡选委表明,由于各地区/国家选片委员会成员不可以跟获选电影有任何专业关系,导致《灯火阑珊》不符合竞逐资格,意思即是制片家协会内部犯规;主席洪祖星并不否认,更早在十月已接获DQ消息,归咎于奥斯卡选委今年八月改制——

其一是协会成员“入职”超过六年不能投票,旧“班底”要全部换走;其二是新增了限制,制片人、导演及演员并不能投票给自己有份参与的作品。由于“没有白纸黑字”列明新赛规,而今届“换血”后的选片委员会,其中一位有份投票的成员正是《灯火阑珊》的主要演员⋯⋯

至此,《灯火阑珊》除名事件的“嫌疑人”已呼之欲出。不出半天时间,猜是不想连累到其他演员惹嫌,任达华透过电影公司承认是自己投了票给自己主演的《灯火阑珊》,公开致歉。

任达华在《PTU》(2003,杜琪峰导)有句经典台词:“捽甩佢(擦掉它)!”随著真相大白,网民、影迷都揶揄是他“捽甩(擦掉)”了《灯火阑珊》的参赛资格。

较特别的是,中港台三地每届都分开选送作品,占三个名额,但不涉地缘政治考虑。上世纪末的三地关系,有别于今日需要顾及泾渭分明的身份认同,若有一部华语电影能赢得西方影坛,都是华人的盛事,共享荣誉。

香港被奥斯卡“DQ”:已是第三次

不过,虽然选送过程犯了规,但据奥斯卡方面的说法,香港本身可以再派(resubmit)另一作品“出战”最佳国际电影,然而香港制片家协会放弃了这个机会。所以,严格来说并非取消资格,而是放弃资格。洪祖星解释,如果改派排名第二的《毒舌大状》“出战”,对高票选送的《灯火阑珊》不公平。

撇除“宁愿弃赛都不用替补方案”的做法是否妥当,也不谈制片家协会早前一直隐瞒DQ事件的原委,事实上,跟奥斯卡今年改制无关,协会内部不认真留意赛规,并不是今日的事。综观历届奥斯卡,香港入围过三次最佳国际电影(旧称最佳外语片),却同时在该奖项有三次被DQ的污点。

台湾早在1957年第30届奥斯卡已经参赛,香港则在1959年第32届开始报名,中国大陆则要等到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第 52 届才正式参与。

早在 2002 年,由鲍德熹执导的《天脉传奇》,由于英语部分太多而不符合参赛资格;紧接著在 2004 年,由杜琪峰和韦家辉联合执导的《大只佬》又因为上映日期比大会规定时间“偷步”早了五日,导致犯规失格。而第三次,就是《灯火阑珊》。居然可以屡(未)战屡败,廿年间被 DQ 三次,相信都是一个纪录。

换而言之,最不公平的一方,应该是没遵守赛规的制片家协会。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前身为最佳外语片,是奥斯卡少数不需要作品在美国公映都可以获得提名的奖项,而是由各地区/国家的官方电影机构选送,每届只能选一部“出战”,电影主要对白必须为非英语,且含英文字幕。

较特别的一点是,中港台三地每届都分开选送作品,占三个名额,但不涉地缘政治考虑,而是因为台湾早在1957年第30届奥斯卡已经参赛,香港则在1959年第32届开始报名,中国大陆则要等到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第 52 届才正式参与。再者,上世纪末的中港台关系,有别于今日需要顾及泾渭分明的身份认同,若有一部华语电影能赢得西方影坛,都是华人的盛事,共享荣誉。

《灯火阑珊》剧照。
《灯火阑珊》剧照。

华语片与奥斯卡蜜月期:《卧虎藏龙》之后改变

以香港为例,九十年代曾两度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就分别是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和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两片都没香港背景,但就挂名以香港代表的身份参赛。拉远一点,许鞍华的《客途秋恨》曾代表台湾“出战”奥斯卡,杨凡的《泪王子》代表香港参选,电影却是关于台湾的白色恐怖时代。

无论是电影作品本身,还是选送奥斯卡的策略,中港台最初都没太多门户成见,香港有时更称得上是乐于作为中国导演角逐国际奖项的第二名额。但到了 2020 年,就已不可同日而语,当《少年的你》代表香港“出战”奥斯卡,其代表性和香港性随即就受到大众质疑。

那尤其是正值香港反修例运动的一年,针对《少年的你》凭什么代表香港,中国电影骑劫香港的声音更是闹得满城沸腾。但无可否认,《少年的你》是代表香港第三部入围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的作品。而事实上,入围的三部作品都跟香港没直接关系。

中国在2018年以后“出战”奥斯卡的片单也有所变化:感觉上不再是冲著奖项而来,而是视为一项展示国家软实力的外宣工作,似乎有意向国际评审彰显当代的爱国、大国、富可敌国几种意识形态。

当然,不只中港台的身份政治迎来剧变,大概就在李安凭《卧虎藏龙》赢得最佳外语片的那一届之后,华语电影和奥斯卡的蜜月期亦告一段落,自此,中港台的奥斯卡选送策略似乎都有了些改变。

先谈中国大陆,坦白说,一路以来“出战”名单都相对沉闷,不外乎是由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包揽,张艺谋还要七度出征(不计代表香港),实在不负“国师”之名。不过,自 2002 年的《英雄》之后,中国电影已再未入围,直到近年才风气大变。

《英雄》剧照。
《英雄》剧照。

过去负责选送作品“出战”奥斯卡的中国官方机构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即所谓的广电总局。但该机构2018年大改组,广电总局解体,由中宣部(中共中央宣传部)统一管理新闻出版、电影相关事务,而“出战”奥斯卡的片单也有所变化:感觉上不再是冲著奖项而来,而是视为一项展示国家软实力的外宣工作。

这之后选出的影片如吴京的《战狼 2》,陈可辛的《夺冠》(原名《中国女排》。陈可辛也是第一位代表中国“出战”奥斯卡的香港导演),及今届的《流浪地球 2》。从拍摄规模、题材、票房来看,艺术性其次,奖项亦其次,却有意向国际评审彰显当代的爱国、大国、富可敌国几种意识形态。

相比大陆和台湾,香港近年选送片单既分裂,也很飘忽。有时是香港导演、香港议题的小品作品,水准未必年度最佳,但无疑很有香港色彩。有时却是靠拢中国市场,甚至没任何香港色彩的主旋律亿元大片。

台湾:选送制度更透明

至于台湾,在李安之后,对选送作品的本土性明显有更多考量,像魏德圣、钟孟宏执导的一些扎根台湾的题材,便屡屡代表台湾“出战”奥斯卡,其实亦志不在奖,而是台湾本土意识形态的展现。

另一方面,台湾的选送制度亦相对透明,“出战”名单由文化部影视及流行音乐产业局统筹,采用公开征片方式,各片商自由报名,再由七人以上的甄选小组推荐一部作品做代表。甄选委员名单、报名作品数目及最终推荐理由都会对外公开。

譬如 2021 年推荐钟孟宏的《瀑布》代表台湾参赛,甄选小组形容电影既以台湾疫情为背景,同时是“导演拍摄风格转变的作品,首次以女性的视角来观察社会”,推荐理由为“回应现实,精准深刻。无论是视觉隐喻或人物关系,都有生动高明的表现”。

台湾今届以程伟豪执导,糅合同志、灵异和喜剧题材的《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为代表,虽然作品对于角逐奥斯卡奖项不像有优势,有些令人意外,但毕竟作品兼顾了新旧台湾社会价值,正如甄选小组所说的推荐理由,指其“将传统习俗与现代观点巧妙结合,幽默与情感兼具,展现台湾文化及生活特色”,为台湾“出战”奥斯卡又似乎相当合理。

相比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近年的选送片单令人摸不著边,既分裂,也很飘忽。有时是香港导演、香港议题的小品作品,像《一念无明》、《妈妈的神奇小子》及今届的《灯火阑珊》。作品水准未必是年度最佳,但无疑很有香港色彩。然而,有时却是靠拢中国市场,甚至没任何香港色彩的主旋律亿元大片,像《少年的你》、《红海行动》。

香港的小圈子选片?

原来由邵逸夫年代开始,香港电影每一年的奥斯卡“出战”资格,都由此协会内部垄断。

一半香港,一半是中国香港,当然都反映了香港电影人的两条进路。但在《灯火阑珊》除名事件之后,最多人关心及追问的是,这条路是谁来选择的?是怎样选出来的?以前我们在意赛果、胜负,今日更在乎过程。譬如说,选送《灯火阑珊》犯规不符资格,为何不改派其他作品参赛?

而决定这一切的香港电影制片家协会,到底是什么来头?为什么几十年来都是这个协会去选送?

这两天翻查很多访问纪录,发现这个协会原来神秘到不得了,想来多亏了《少年的你》和《灯火阑珊》所引起的社会争议,那才找到一些零星资料。成立于 1964 年的香港电影制片家协会,其实是由已故影视大亨邵逸夫创办,以年份计,远远早过 1982 年成立的香港电影金像奖及旗下十四个董事会。

距今逾半个世纪前,香港开始报名角逐奥斯卡外语片,该协会选委会就指明由邵逸夫推举作品代表香港参赛,从此成为官方选送机构,惟后来邵逸夫年事已高,无线电视由太太方逸华打理,而此协会则交由“好友”洪祖星做主席。

然后呢?然后就没有了,洪祖星这个主席一做就已经做了起码二十年。即是由邵逸夫年代开始,香港电影每一年的奥斯卡“出战”资格,都由此协会内部垄断。

《少年的你》剧照。
《少年的你》剧照。

洪祖星又是谁:曾去年呼吁杯葛金马奖

如果没有今次事件,外界根本不知道这个选送港片出征奥斯卡的圈子,小过摆一围台,奥斯卡“出战”资格原来只是由临时“换血”的十三个委员投票选出来。

而洪祖星又是谁?洪祖星身兼香港影业协会理事长,就在去年呼吁电影业界杯葛金马奖,“务须三思,以免殃及池鱼”。想来几年前批评《少年的你》不代表香港的说法,可能都是太天真,在无线电视都人去楼空,沦为带货直销平台的今日,这个邵逸夫世袭协会居然还每年手握著一个奥斯卡“出战”名额。而且还是一个不看国际赛规,被 DQ 过三次的组织。其实奥斯卡今年改制,表明连坐六届的旧成员不可以再投票,不就是痛改前非,想改掉这些上世纪因利成便的前朝陋习?

近年金像奖常被一些本地新导演揶揄揶是小圈子老人奖,说来都有点不公道,就像金像奖主席尔冬升所说,旗下十四个属会,每年起码近二千人投票;相比之下,香港电影制片家协会就更老,圈子更小了。感谢任达华,要不是任达华直接投了票给自己的作品,导致《灯火阑珊》丧失资格,那就没有洪祖星和奥斯卡选委的回复,外界根本不知道这个圈子小过摆一围台,奥斯卡“出战”资格原来只是由临时“换血”的十三个委员投票选出来?就是那么赤裸,简直是今日香港“整顿”后的选举制度写照。

但不同的是,香港媒体如此紧张这次 DQ 事件,连日来穷追猛打,其实跟奥斯卡无关,也不是完全因为《灯火阑珊》,而是这一张选举背后,至少大家问到答案,找到真相,亦有人就违规道歉,承认责任。没有答案,无人问责,甚至你明明知道真相并不是这样,但本来面貌已被“捽甩/擦去”的那些事情,太多太多。被捽甩/抹去了的名字,岂只一部《灯火阑珊》?

读者评论 4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有没有人能解答一下,所以奥斯卡是会知道各个国家地区的选片委员会的人员和操作流程的吗?那中国官方机构也要给他们提交这些资料吗?如果他们就没有投票呢?

  2. @sunny1030 說的是2018年的《紅海行動》

  3. 《少年的你》和主旋律大片关系不大吧。

  4. 我仲以為配圖是:整個電影業都畀你搞wang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