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行业恐怕真的到了它的拐点,在今年春节档短暂的繁荣之后,漫长的冷寂就来临了,这期间即使有过诸如《中国医生》《怒火•重案》《悬崖之上》几部上十亿元票房的作品,但数量和口碑都不足以激活死气沉沉的市场。
在电影行业一片萧条,投资者普遍唱衰的情况下,主旋律电影和献礼片等“中国特色”的类型电影正逐渐占据了各大院线的排片。以今年七月为“建党百年”为由拍摄的电影《1921》为例,这类电影往往以全明星阵容为卖点,试图以偶像的魅力吸引年轻人走进影院。
这种拍摄电影的思路虽然并非新鲜的事物,近年来却有年轻化和偶像化的趋势,通过比较清浅和明快的叙事方式,师法好莱坞类型电影和日韩的偶像剧,以起到对年轻一代的召唤作用。
因此,今年的“十·一”黄金档期也显得比较特殊,与疫情前的娱乐大片扎堆不同,今年几乎所有的排片都被投资巨大的《长津湖》和《我和我的父辈》两部电影占据。有趣的是,这两部电影虽然形式和主题截然不同,在我看来却有着微妙的互文,不仅仅充斥着生硬的说教和空洞的情感,还都充斥着一股浓浓的“爹味”。
“爹味”的黄金档与缺失的主体性
《我和我的父辈》的命名和创作思路延续了2019年“国庆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和2020年的《我和我的家乡》,都是由不同导演执导的短片合成的“命题作文”式的创作。我还记得这部“父辈”传出开拍的消息之后,就有网友吐糟:“这个命名充满了父权的意味”,尽管电影的英文名字将父辈翻译成了“parents”稍作弥补,但依然无法掩盖电影的本质。《我和我的父辈》虽然有四位背景截然不同的导演,但其故事可以说“不约而同”的单一,基本可以以“找爸爸”三个字概括。
这种拍摄电影的思路虽然并非新鲜的事物,近年来却有年轻化和偶像化的趋势,通过比较清浅和明快的叙事方式,师法好莱坞类型电影和日韩的偶像剧,以起到对年轻一代的召唤作用。
吴京的《乘风》是开篇,也为整部电影奠定了一个基调,关注的是抗日战争中一对八路军父子,片名是儿子的名字。电影展示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父子关系:父亲是战斗经验丰富的老革命,儿子年轻冲动有野心,父亲对儿子的爱总是以很严厉的方式来表达,因此他们的关系很紧张。在一次任务中,为了转移百姓,父亲选择了牺牲儿子的生命⋯⋯
这是一部典型的吴京式电影,充满了强烈的情感与情绪,充斥着 “步枪打飞机”“骑马砍炮兵”这样夸张的情节。男主角仅仅是八路军内部的普通指挥官,却在台词里以“岳飞”自况,对儿子说着“我对得起天下人,就是对不起你的母亲”等自恋的台词。甚至还变本加厉加入了张天爱饰演的怀孕军属一角,作为片中唯一的美丽女性,这个角色承受了男性的凝视,几乎沦为男性欲望的投射物。她年轻美丽还没有丈夫,并且最终在男主人公的庇护下生下了儿子(这几乎是必须的,也是电影台词强调出来的)。电影的结尾很让人玩味,在儿子牺牲后,男主角等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他和女主角相逢,后者成长为一位女八路军,而她年幼的儿子旋即投入了男主角的怀抱,谜底揭开,他的名字居然与男主角牺牲的儿子一样,也叫乘风。
即使无需掌握太多精神分析的知识,《乘风》这个部分也足够让人“细思极恐”。与其说这部电影是一部关于父辈为抗日做出牺牲的电影,不如说这是一部关于父权是如何演绎的电影,吴京这个角色就是父权的象征:父亲总要压制即将超越自己的儿子,又在不断地渴望拥有新的继承者。
吴京这个角色就是父权的象征:父亲总要压制即将超越自己的儿子,又在不断地渴望拥有新的继承者。
章子怡的《诗》是四部短片里获得好评比较多的一部,或许因为其中出现了一位比较丰满的女性角色——章子怡本人扮演的母亲。这部作品是《我和我的父辈》中情感最为细腻的,亲情和爱情的部分都有打动人的地方。作品讲述了中国第一代航天人如何克服一切困难将中国的卫星送上了太空,章子怡和黄轩分别饰演母亲和父亲,他们都是重要的科研人员,承担着艰巨且危险的工作。
母亲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亮点,虽然以今天的眼光看,她也是一个典型的父权制的受害者。既要在家庭里承担传统女性所有的一切,也要在事业上与男人一样为国奉献。电影里儿子的塑造很有意思,他并非父母的亲生儿子,其实是牺牲同事的遗孤,性格敏感倔强,对父亲有着超出一般人的依恋。在父亲去世后,儿子和母亲爆发了巨大的冲突,他不断地索要自己的父亲,最终迫使母亲说出:“我就是父亲,他能做的我也可以。”——这标志着女性对自己的矮化和否定。儿子的回答更让人感到玩味,他说:“你不可能是爸爸,爸爸是男的,你是女的。”——儿子虽然只有十岁,却已经懂得维护男性代代相传的父亲的权威。
我相信,《诗》的初衷是想通过父亲的牺牲来表现航天人的艰辛,但在儿子眼中,具有象征意义的父亲远远比做饭操持家务的母亲来得重要,男孩子通过对父亲不合理的迷恋和渴望证明自己的成长,但彻底消解了母亲的付出。直到电影的最后,妹妹成为了第一个上天的女性宇航员,完成了父母一代的梦想,才算给这部女性作者的电影找补回一些光彩。
四个故事通过各自的方式建立父权的合法性,是中国传统社会“君臣父子”的道德观念的变体,但在新时代的今年,却根本无法掩饰这套叙事背后的粗暴和空洞。
徐峥的《鸭先知》以改革开放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大陆第一支电视广告是如何诞生的,但这同样是一个男人如何在儿子面前建立父亲权威的故事。电影通过男主角和儿子关系的起伏来表达这样一个主题:儿子在作文里塑造了一个完美的父亲-完美的幻象被打破-父亲努力重塑形象-父子和解⋯⋯这是一部走怀旧路线的电影,想通过时代的搬迁表现国家的日益强大,却用一个家庭里的父亲如何建立权威的方式来表达,而母亲而扮演了一个阻止父亲实现梦想的刻板角色。
电影以旁白的形式为我们介绍了父亲此后的发家史,他做生意买股票炒房子⋯⋯处处占尽时代的先机,成为这个享受时代红利的一代人,而他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了城市的建造者——上海地表建筑的设计师,国家符号的塑造者,可谓是精神意义上的“子承父业”。电影的基调看似幽默,其实以非常形象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父权制和国家话语建构中的同质化。电影的最后,毫不意外的出现了祖孙三代同堂的画面,父子关系的延续,本质上就是父权制的延续,也是强大国家话语的延续。
沈腾的《少年行》是《我和我的父辈》里唯一的一部科幻片,他扮演了一个从未来穿越到现在的机器人。就是这样一个机器人,却偶然地成为了一个小男孩的“父亲”,弥补了孩子失去父亲的遗憾。小男孩总是对同学撒谎,编造一个完美的父亲,机器人满足了他对父亲的想像,还牺牲了自己将小男孩从海里救出,完成了从没有感情的机器到有感情的“人类”的过度。
电影的最后,我们才发现,原来这个机器人其实恰恰是未来的小男孩一手缔造的,电影的结尾,当机器人终于完成任务回到未来之后,他和长大的小男孩相视一笑,互相“认爹”,两个人有一番关于谁才是谁的“爹”的讨论,至此,部分观众恐怕会和我一样迷惑,花费如此巨大的科研工程,背后的原因竟然是科学家要给自己造一个爹?这恐怕是中国独有的科幻想像,对比一百年前最早的涉及“人造人”的科幻电影“弗兰肯斯坦”系列,在漫长的人类科幻创作的历史里,有造儿子的,也有造自己的,更有造女友的,就是鲜少见到“造爹”的。我相信这样的叙事和想像力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有着一个深厚的父权制的土壤。
尽管中国文化中一直有“家国同构”的传统,以家庭来隐喻国家,《我和我的父辈》创作思路并不复杂,四个故事通过各自的方式建立父权的合法性,是中国传统社会“君臣父子”的道德观念的变体,但在新时代的今年,却根本无法掩饰这套叙事背后的粗暴和空洞。
但电影却缺乏对暴力的反思,在残酷战争中,我们只能看到机械式的拼杀。伍千里和弟弟建立自己权威的方式基本都是武力和杀戮,他们保护彼此的情感结构也比较单一和自私。
父权与战争
据说,人类社会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之后,才有了连年不断的战争,科学家也有数据说明,睾丸素是造成男人好斗的根本。总之,迄今为止的战争片几乎都是充斥着男人的电影,好称中国影史上最昂贵电影的《长津湖》自然也不例外,整部影片里有台词的女性角色也不超过两三个。
无独有偶,这部核心故事也是一个与父权有关的故事。电影的男主角是吴京饰演的伍千里和易烊千玺饰演的伍万里,他们虽然是兄弟俩,但由于年纪差距比较大,其实也就形成了一组变相的“父子关系”。主人公一家有三个儿子,其中老大牺牲了,老二好不容易盼来了内战结束,却又得奔赴朝鲜战场,因此他拒绝了弟弟想要当兵的要求,谁知道弟弟想证明自己,悄悄混进了部队⋯⋯
伍千里想要用一切办法留下弟弟的命;伍万里渴望得到认同,但行为十分叛逆,这两个人的关系是充满张力的。尽管这个故事脱胎于经典战争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但却失去了“反战”的内核,不断地以简单的暴力和血腥场面刺激观众的肾上腺素,却没能对暴力和血腥背后的原因进行反思。尽管电影一再借助人物之口传递“抗美援朝”真实的原因是为了保家卫国,是为了普通人过上好日子。但电影却缺乏对暴力的反思,在残酷战争中,我们只能看到机械式的拼杀。伍千里和弟弟建立自己权威的方式基本都是武力和杀戮,他们保护彼此的情感结构也比较单一和自私。
尽管这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是导演对人物关系的营造却全是商业电影的套路,为了所谓的好看,他为号称纪律严明的志愿军加入了很多江湖意味。伍万里从家乡悄悄来到部队,不用谁同意就可以被哥哥带着入伍,志愿军的部队管理方式也颇有草莽的“爹味”,士兵管上级叫“爹”而不是排长,伍万里从头到尾对这场战争都没有树立真正的概念,他被众人视为伍家最后的“独苗”爱护着。在花费巨资打造的轰炸和爆炸场面的背后,这部电影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一场伍家“香火”的保卫战,因此他尽管电影的前半段伍千里是一个极有原则的老战士,也不妨碍他在后半段不顾一切的只想保护自己的弟弟。
也是因为这样,这部本来对标好莱坞战争大片的电影的故事内核其实非常的单薄和缺乏说服力。偌大的一场残酷的战役,在三位大导演的轮番上阵中沦为了一个小男孩如何成为“大男人”的故事,这种成为在伍万里看来也并非是获得胜利,而是得到哥哥的认可。为此,他不惜不再地铤而走险,几次违背军令影响哥哥的部署。我不知道导演不断给这个讨厌的伍万里加戏是想突出志愿军也是人,也会犯错误,还是仅仅因为伍万里的扮演者易烊千玺是中国最炙手可热的偶像?
据悉,《长津湖》的拍摄十分艰难,尤其是还赶上了2020年的疫情,整个剧组被困在冰天雪地,这让投资方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作为国产“高概念”电影的代表,这部集合着大明星和大场面的战争电影,不仅政治上要正确,还要娱乐,还要平衡三位导演和多位制片方各自的需求,这本身就是一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甚至,我们不难在电影里看出为了赶进度的粗制滥造,特效的虚假和美术上的漏洞,这让这部本来有着明确政治意义的电影彻底失焦。说真的,在电影院里无处不在的炮弹狂轰乱炸一番之后,谁还记得电影的主旨是什么?美国敌人仅仅作为一空洞的符号存在,激发不起观众任何的情感波澜,这还不足以说明电影的初衷就失败了吗?
受到资本和国家的双重作用,《长津湖》的矛盾与断裂并不是孤例,可能也是当下主旋律类型电影共同面临的问题。要怪只能怪这部电影戏里戏外的“爸爸”可能真的有点太多了,创作者和片方需要不断的在国家、资本和观众之间进行平衡,最后只能给出一部长达三个多小时语焉不详的影像片段,它没有核心人物和叙事,谈不上是真正的电影。
《长津湖》与《我和我的父辈》一样,立意是宏大的,落脚却都在个人,创作者本想以家喻国,却只能拍出一个个“缺失父亲”缺乏主体的故事,塑造出一个个内心残缺的人物,这恐怕不能说是能力问题,它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我们时代文化的病症。
地表,是地标
希望明年能看到大荧幕上歌颂伟大的母亲
长津湖,我的父辈这样以商业手法做主旋律的看起来是一个模式了,正在播放的电视剧勋章可看作是我的父辈的剧版,目前出现的女性角色非常薄弱不过还未播出的几个单元中将会有一个是明确的女权主题,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勋章获得者,以及女主角屠呦呦,但在家国叙事下,这种女性故事不知道还有多大鼓励意义。
不过感觉本文硬要把长津湖和父辈在一个框架下批评有点勉强,父辈这个从女性视角出发挺成功,长津湖并不是很有说服力,看起来完全可以另成一文,基本已经是一个独立影评了
哈哈哈,香火保卫战。
喜欢这篇的分析,既标榜自己是女权主义者又一边吹捧这种主旋律电影的粉红女权,是不可能自洽的。
中国人喜欢回首抗日的艰难岁月,改革开放的荣光,却对中间缺失的时间避而不谈😊
“爹味”有一定的大众共识,看到这个词脑中就可以浮现一系列银幕和现实里的爹味人物。“娘味”的内涵还没有被构建出来。
视角独特,观点清晰的好文。
我倒是看看「娘味」的獻禮片… 總比看那些未看都知是爛片的片好。
好文章。
这篇文章的切入点很独特。PS,回应下面的评论,拍“娘味”的女性主义题材有何不可?至少还沾个创新的边呢……
五行缺爹,从有人开始叫「习大大」的时候就开始了。有人认赵邓江胡为爹吗?我的记忆中没有过。
不然怎麼拍,不拍爹味,拍娘味?
謝謝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