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7 月 31 日,台湾选手李洋和王齐麟,在东京奥运羽球男子双打项目中,打败了由李俊慧、刘雨辰组成的中国组合,并为台湾写下了奥运史的新页:这是“中华台北”在奥运羽球项目中获得的第一面奖牌——而且这面奖牌,还是面金牌。
这个消息,不只让台湾网民一片沸腾、脸书上几被洗版,在海峡另一边也引起了热议,甚至让“中国台北夺羽球奥运历史首金”这个关键词组,一度登上微博热搜前五名。
然而和台湾人的振奋、喜悦相比,中国网民更多是表达了愤慨:有人痛批“国家队竟不敌省队”,认为李俊慧、刘雨辰失误太多,斗志全失,但也有人认为“中国台北夺金也很好,反正都是中国”。
然而也有些中国网民,像是突然意识到似地纷纷发问:“中国台北夺冠,那颁奖时奏的是什么歌?”
很有意思的是,若把这个问题拿来问两岸三地的人民,或许也很少有人能完全答对。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是:《中华奥会会歌》。许多台湾人或许会因为它与中华民国《国旗歌》的旋律几乎完全相同而答错,但答案并非如此。
但话说回来,《中华奥会会歌》的来由又是什么呢?事实上,这首“会歌”所反映的,依然是两岸政权过去争夺“正统中国”代表权,坚守“汉贼不两立”的历史。
在1979年之前,奥运会中“两个中国”的参与状况是与今日完全相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能以中国之名参与奥运,中华民国“抵制”中共队伍参赛的动作亦没有少过。为了此一原因,1952年到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没有派队伍参加奥运。
1979 年,国际奥会执委会于名古屋决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奥委会为中国奥委会,并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与国歌代表中国;至于中华民国奥委会,则必须在“中华台北奥委会”(Chinese Taipei Olympic Committee)的名称下参加奥运,而且必须修改参与奥会的旗、歌、徽以及宪章。
虽然当时的中华民国奥委会极力抗议,并向执委会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但国际奥委会并没有改变决议。在 1970 年代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和美国断交的脉络之中,国际奥委会的这个决定,对台湾来说,无疑又是一记沉重的打击,意味着中华民国在“正统中国”代表权的争夺上再失一城。
几番斡旋无效之后,中华台北奥委会遂于 1981 年 3 月 23 日,与国际奥委会签订协议,确认台湾运动员此后将以“中华台北”(Chinese Taipei)名义出赛,并使用“奥会会旗”(旗面元素为梅花、青天白日徽和奥运五轮),而这种模式,也成为台湾日后参与国际事务的主流模式,一般称为“奥会模式”。举凡亚太经合会(APEC)、世界卫生大会(WHA),以及其他重要的多边合作组织,都能见到台湾以“中华台北”名义参与。
不过中华奥委会 1981 年和国际奥委会签订协议时,并未明定“会歌”为何,直到 1983 年、洛杉矶奥运召开前夕,才在国际奥委会催促之下,确定以“中华民国国旗歌”送交。
然而严格来说,中华台北代表队使用的《奥运会歌》,并不能称作中华民国国旗歌,因为这首歌虽然旋律与国旗歌相同,但为了避免中共杯葛,歌词内容其实经过时任中华奥委会副主席张彼得的改写。
经过改写后,歌词的开头,从带点民族主义色彩的“山川壮丽,物产丰隆,炎黄世胄,东亚称雄”,改为世界主义精神的“奥林匹克,奥林匹克,无分宗教,不论种族”。至于歌词最末,则从庄严、而有点文诌诌的“同心同德,贯彻始终,青天白日满地红”,改为乐观、白话的“努力向前,更快更强,奥林匹克永光辉”。
有意思的是,现行国旗歌的旋律,也曾在对日抗战期间,成为童子军的体操配乐,因而确实和体育有些渊源。
不过关于《国旗歌》,还有一点值得一提。
根据《中华民国国徽国旗法》,升降国旗时,必须先唱国歌,接着才升降旗,而升降旗时,则可以“奏乐,或吹升降旗号”,但起初并未规定升降旗时应该奏什么音乐。
到了对日抗战结束后的 1947 年,中华民国行政院才颁布命令,规定升降旗时“应奏《青天白日满地红》乐谱”,并再次确认升国旗前仍必须先唱国歌。
这个规定,也让中华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专为升降旗仪式制定歌曲、“先唱国歌、后升旗”的国家,和世界上多数国家“边唱国歌、边升旗”的做法不同。
也因此,虽然有些人或许会为台湾人“叫屈”,认为“台湾在奥会上升旗时不能用中华民国国歌、只能用奥会会歌”,但事实上,台湾人在升旗时,本就是使用国旗歌作为配乐的,因而在会场中升起“代替国旗”的会旗时,听到《国旗歌》,对许多台湾人来说,也不算太突兀。
更重要的是,颁奖典礼上演奏的奥委会会歌,本就是演奏版、而不会有歌词,因此台湾人一般也都以为,奥会上奏的就是国旗歌,而不是《中华奥会会歌》;知名律师吕秋远,也在昨天发文疾呼“不要再说奥会播放的是国旗歌了”。
其实,这并不是中华台北首次在奥运会上夺金,“国歌”之所以会在此时突然引起关注,或许是因为这场羽球男双比赛,是两岸少数在决赛中碰头、而且由台湾胜出的案例,也因而更容易引起中国网民关注。用台湾网友的话来说,这是史上第一次,台湾让“中国选手乖乖站好听国旗歌”的时刻。
此外,有些中国网民也“语带安慰”地写道,至少台湾仍是用“中国台北”名义参赛,总归“都是为中国添光”。不过如果较真来看,这种说法其实也并不精确,因为台湾在国际奥委会登记的是“Chinese Taipei”,而正式的中文翻译,则是“中华台北”,而非“中国台北”。
事实上,早在 1988 年,两岸当局就曾对“Chinese Taipei”一词的中文翻译进行协商,最后明定“凡以中文指称台湾体育团队与体育组织时,均称之为『中华台北』”——换言之,“中华台北”这个译名,北京方面也是接受的;2008 年北京奥运期间,北京也是使用“中华台北”来指称台湾代表队。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台湾海峡两边,显然都有人对于“中华台北”这个名字不太满意。
对大部分台湾人而言,“中华台北”都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对立场偏蓝的选民而言,“中华台北”是中华民国失去正统后,不得不使用的名称;对本土派而言,“中华”一词则像一道“紧箍咒”,对他们来说,这是台湾难以“国家正常化”的原因之一。
这种看似是奥运队名争议、实则反映台湾人国家认同纠结的现象,直到近期都依然能引起争议——刚在 2018 年落幕的“东奥正名”公投案,就是这类角力暗潮最近一次浮上台面的例子。
至于北京方面,过往接纳“中华台北”的默许态度,似乎也在近期出现了变化。
2016 年 7 月,新华社公布了《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下称《禁用词》),在针对国际奥委会和体育事务的条文里,规定原则上“按相应章程的要求或约定称呼”,但在举例说明时,只提及了“中国奥委会”、“中国香港奥委会”,以及“中国香港队”可简称“香港队”等例子,并未详述“Chinese Taipei”、台湾代表队应当如何称呼。
然而同一份文件中关于“国际组织”的条文却明定,参与国际组织的台湾代表团,应称为“中国台北”或“中国台湾”;若特殊情况下使用“中华台北”,则需事先请示外交部和国台办。
综合这两个条文来看,由于关于奥运的条文并未提及台湾,而关于“国际组织”的条文,又把“中国台湾/中国台北”当成了预设、默认(default)的译名,因此在奥运报导之中,一般记者若想省事,最简单的方式确实就是直接使用“中国台北”,而非需要请示外交部、国台办才能使用的“中华台北”。
这种几乎等同于不再使用“中华台北”的现象,从中国媒体近年的用词,或许也能略窥一二。
2016 年里约奥运举办时,《禁用词》刚刚公布,而中国官媒也依然能见到“中华台北”这样的用词;然而从2018 年平昌冬季奥运、到此次的东京奥运,“中国台北”却已经几乎成了中国官媒的统一用词。
此外,在《新华网》上若以“中国台北”进行搜寻,还能找到新闻标题,最早可上溯至 2019 年;然而若以“中华台北”进行搜寻,却只会跳出“无法找到与『中华台北』相关的信息”字样;至于《人民网》上,亦有相似现象。
有人说,运动场上进行的,就是场没有烟硝的战争;但对台海两岸来说,奥运这座战场,显然更加宽阔、也更加幽微——半世纪以来,谁代表中国、双方的队伍名称叫什么、夺金牌后升什么旗奏什么歌,是一道道必须谨守、退让不得的交战前线,也总是点燃观众国族情绪的敏感触媒。
這篇文章也應該翻出來讓大家重溫一下🤪
台灣的隊伍Chinese Taipei應為中華台北,而非中國台北。此為中華奧會正式使用的名稱,不能使用台灣/中華民國已是恥辱,請不要再給台灣人冠上第二層的遺憾
寫得詳細,很好!
这几天用微信看奥运新闻才在疑惑以前不是“中华台北”吗?原来“中国台北”是近几年的事情而已。诸多媒体也只有端传媒会为这种事情专门写一篇文章来梳理历史脉络和厘清概念,很棒!
你改成寵物小精靈旗都會被中共中斷直播,講都多餘
有點好奇東奧正名的公投不是在2018年底投的嗎,怎麼會是在2020落幕?
这就是一中各表的翻版啊,一歌二表,多好
最上面的主標題,是「明日黃花」不是「昨日黃花」,這個「最常誤用成語第一名」連理應謹慎的記者都用錯。
奧運的舞台本身就是一場國際軟政治,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這是不論左右藍綠黃藍都無何否認的。
這些動手查查就知來龍去脈真的不是什麼新鮮事。無論國籍,每一個選手都是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鐘,值得敬佩,能拿到參賽資格,技術都不會差太多,更多時候籤運、心理素質、臨場狀態定輸贏。無論什麼樣的結果,榮耀歸於選手,讓他們此時此刻能單純地享受這份榮耀就好,我們只需給予祝福鼓勵,無需摻合上雙方低端網民的叫陣言論,文中那些網民沒風度的言論不適合作為新聞記者寫作的材料(即便現在很流行拿網民說什麼當新聞),要看這種不如去看line評論。讓觀眾最受感動是雙方拼搏時的專注、不放棄的精神與運動家風度,這是最重要的。不同意作者最後一段「運動場上進行的,是場沒有煙硝的戰爭」,這是個人的斷章取義,在很多場賽事後,我都能看到運動員賽後真誠擁抱或是祝賀對方,讚賞對方今次的表現,檢討自己的不足。心態成熟,有偉大成就的運動員向來敬畏而不是敵視賽場上的對手。只能作為吃瓜群眾的我們,不要把這些紛爭硬強加給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