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花莲:太鲁阁号旁的救灾人员、计程车司机与纪念碑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力,想牵引这场灾难走向隧道尽头。
2021年4月3日,罹难者家属在太鲁阁号出轨事故现场进行路祭及招魂仪式,现场气氛一片哀嚎。
台湾 社会

2021年4月3日,台铁太鲁阁号408车次事故后隔天,早晨8点40分。

月台

台北车站月台上,挤满了旅客。一旁的电子告示板上,晚点的数字每隔几分钟都会更新一轮,但就是没有北上列车进站。

事故发生后,台铁东部干线的清水路段只剩单线双向通行,然而祸不单行,台北都会区的万华-板桥区间,也在同一天出现电力设备故障事故,导致台北上行、下行列车皆严重晚点。

“这就是东部人的悲哀啊,回家这么困难。”一名中年男子,和一旁同在等车的女子聊了起来。“我以前买不到火车票,还要坐公路局客运去高雄,然后再转车回台东,绕一大圈。”

但除了他之外,月台上没有其他人抱怨列车晚点——乘客间没有躁动,却似乎多了一些不安。

清明连假期间,普悠玛号(台铁最快的车型之一)一般都是满座;然而出轨事故发生后,台铁便涌入六千多张退票,早晨的热门班次居然看得见空位。

列车驶入东岸,经过某一个隧道之后,太平洋出现在列车左侧,四月天的海面上雾气氤氲。即将通过事故现场时,列车放缓了速度、鸣笛示警,以防事故现场人员出现在路线上,但那声鸣笛,听起来居然有些哀伤。

一些坐在窗边的乘客,或许是意识到了“就是这里”,纷纷拿出了手机,准备拍下事故现场。

 2021年4月3日,台湾花莲,台铁太鲁阁号脱轨事故的现场。
2021年4月3日,台湾花莲,台铁太鲁阁号脱轨事故的现场。

花莲

事故隔天,隧道外的车厢刚被移走,铁路工程车运来了新的铁轨和轨枕,展开路线的修复工作。但与此同时,第一到三节车厢却依然卡在隧道内。

“因为隧道太窄,不论是搜救、或是清除列车残骸,都非常困难。”在现场待命的特种搜救队员小高(化名)如此说道,一旁的工作人员,则忙着将遗留在列车上的行李箱放上车,准备送往花莲车站供家属认领。

事故现场是高度分工的,铁路局、检调、搜救人员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作业流程。事发之后,辖区的消防队和搜救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第一件事情就是对伤患进行急救、送医,确认现场有没有其余生还者,分秒都在和时间赛跑。

经过一天一夜的轮班之后,搜救人员仍在现场待命,等待最后一节车厢拖出隧道后,才能确认没有其他生还者或遗体,也才能离开。

2018年也参与过花莲地震救灾行动的小高说,“虽然不是没有搜救的经验,但这次的遗体状况很惨,心理还是会需要平复一下。”

小高指出,之前看过的地震罹难者,身体不见得会受到直接冲击、也未必会有太大损伤,很多时候只是被柜子、重物砸中;但列车高速撞击,“遗体受损的状况,真的比较严重。”

在花莲县消防局担任急救员和摄影师的蔡哲文,事故当天早上听到消息之后,便与同仁从吉安出发,在上午10点半左右赶至现场。

2021年4月2日晚上,台湾台铁太鲁阁号脱轨意外现场,救援队努力工作试图营救仍被困在火车上的受害者。
2021年4月2日晚上,台湾台铁太鲁阁号脱轨意外现场,救援队努力工作试图营救仍被困在火车上的受害者。

“隧道外车厢的乘客处理完之后,我大约在12点半左右进到隧道里。”然而隧道内的车厢,因为出轨后高速撞击隧道壁,已经几近全毁,而扭曲变形的车体,也需要工程人员使用重机具剪开车体,才能进行搜救。

“我很难用言语形容那个画面⋯⋯怎么说呢,大概是乘客和车厢都变成一体的了。最后几节车厢,基本上只剩下遗体和残肢,没有生还者。”蔡哲文一边整理现场照片,一边寻找词汇描述,声音压得很低。

这种遗体破碎的状况,加深了遗体指认的困难,也是罹难人数统计一直难以确认的原因之一。直到第四节车厢拖出之后,搜救队员都仍在讨论,压在某节车厢下的肩膀和手臂,到底是不是另一具完整的遗体。

蔡哲文后来得知,自己也有亲戚在此次事故中过世。

后来他将自己在搜救过程中拍摄的照片,上传到了自己的脸书页面上——其中一张照片里,列车资讯显示器还定格在“下一站花莲,车未停妥”。

山与海之间

台湾东部从苏澳到花莲的海岸线,经常出现在台湾观光的广告上——这里风景确实美丽,有湛蓝的水色,也有壮阔的悬崖。

但一百多年来,多少人在此丧命,其实只是为了一件事情:通过这里。

此次事故发生的大清水路段,不仅地质条件脆弱、海岸地形陡峭(有海拔近 2000米的高山陡然入海),而且经常有地震发生,因此一直以来,本就是台湾铁公路交通最难克服的地区;此次发生事故的“北回铁路”,则是在 1980 年才终于竣工。

2021年4月3日,太鲁阁号出轨事故现场附近,一个当地的工程人员殉职纪念碑。
2021年4月3日,太鲁阁号出轨事故现场附近,一个当地的工程人员殉职纪念碑。

此次太鲁阁号事故现场正上方的公路旁,就树立着两个“殉职碑”:一个设立于1922年,纪念的是日治时期,因为修筑道路而丧生的五十一位职工;另一个纪念的,则是1950年在此殉职的工程师吴锦文。

根据碑文所述,吴锦文当年之所以殉职,就是因为台湾东部发生地震,而身为工务段段长的吴锦文,奉命前往路基坍方的路段勘灾,却遭遇乱石崩落而不幸坠海——他的死因,几乎贯串了这个海岸线的所有致命元素,台湾人直到今日都仍在想办法克服。

除了兴建期间的牺牲之外,苏花公路因为地质不稳、天灾频繁、路幅狭窄等因素,通车之后经常传出坍方落石、重大车祸等意外,每逢台风也会被迫中断,因此数十年来一直都处于修修补补的状态,又被人称为“死亡公路”。是否兴建苏花高的公共讨论,也一直都没有歇停过。

2010年,苏花公路更靠北一些的位置,一辆陆客团的游览车也曾因为山体坍方,而被撞击坠海,造成26人丧生,其中多数乘客都被太平洋的海流带走,也才促使台湾政府加速推动“苏花公路改善计划”(亦即“苏花改”),为人民找回“安全回家的路”。

和苏花公路相比之下,此次发生事故的北回铁路,其实反而是苏澳、花莲间相对安全的交通动线。

然而历史终究在隐隐牵引。

虽然“苏花改”为用路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行车环境,却改变不了路线周遭的不稳地质,仍须不断投入心力养护,才能维持“一条安全的路”;任谁也没有想到,这“铁路行车安全改善六年计划”的明隧道工程中,一辆平日不起眼的工程车,竟会意外滑入铁轨,酿成73年来最大的悲剧。

2021年4月2日,台湾台铁太鲁阁号脱轨意外后,家人在停尸间外等着辨认遗体。
2021年4月2日,台湾台铁太鲁阁号脱轨意外后,家人在停尸间外等着辨认遗体。

台湾

和 2016 年台南、2018 年花莲的两次地震一样,此次太鲁阁号事故,也侧面反映了台湾公民社会在急难事件中的角色。

事故发生之后,北台湾、东台湾的消防救护人员连忙赶往现场,因为清明连假而壅塞的公路,所有车辆都停到了路肩,供急救车辆通过。

不论是在事故现场、或是在殡仪馆里,偶尔都会看见民间自发运送过来的物资、饮水和食物。

为了协助家属平复心情,依法成立的台湾民间NGO“犯罪被害人保护协会”和东华大学心理系的学生合作,进驻到了花莲县殡仪馆,现场也能看见基督教组织、慈济的人员进驻,为不同宗教信仰的家属提供支持。

“这次部分罹难者遗体的状况比较破碎或扭曲,所以家属指认遗体的过程中,不论是实际辨认、或是情绪冲击,都是很艰难的。”此次负责领导东华、慈济大学心理系所学生,组成志工队的李嘉玲如此说道。

“家属会在『亲密熟悉的面孔』与『眼前破碎的面容』之间往返,难以凝视却又要努力拼凑指认,那是一个没有语言而难熬的历程,因此必须特别留意,后续是否出现创伤反应”。

一位来自台中、不愿具名的计程车司机,早上在义消的 line 群组里得知,县府将会安排罹难者家属前往事故地点进行招魂仪式时,便驾驶自己的计程车绕过半个台湾,来到花莲。

2021年4月3日,罹难者家属在太鲁阁号出轨事故现场进行路祭及招魂仪式。
2021年4月3日,罹难者家属在太鲁阁号出轨事故现场进行路祭及招魂仪式。

“来了之后才知道原来县府有安排游览车接送家属,但我还是会留在这边看看,有没有需要接送服务。”

下午三点左右,花莲县政府用游览车载送的一百多位罹难者家属,抵达事故现场进行招魂仪式——一整天都含着湿气的天空,突然下起了雨。

家属的哭喊声,融进了雨带来的风里,飘向悬崖底下铅灰色的太平洋上。

读者评论 4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謝謝,我們需要多些這樣的深度報導,而不是一個個只有緊揪著神經的新聞標題。

  2. 謝謝寫下這篇記錄,願逝者安息。

  3. 逝者安息,家属节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