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灵魂急转弯》,中文世界的你确定没有表错情吗?

饮下这碗内核保守的“美式中产鸡汤”,但那“看山还是山”的感悟,是人人都有机会获得的吗?
《灵魂急转弯》(Soul)剧照。
美国 电影 风物

熟悉Pete Doctor的观众对《Soul》(台译《灵魂急转弯》,港译《灵魂奇遇记》,陆译《心灵奇旅》)一定期待满满,从《怪兽公司》、《天外奇迹》到《脑筋急转弯》,他的想像力从没让人失望过。这部他筹备了快四年的新作上线(公映)后,IMDB 8.2、烂番茄新鲜度96%等评分指标也充分说明了观众的认可。看完《Soul》之后,我看到Pete的一个小访问,印象很深的是他提到:“尽管这个世界充满巨大差异,但在内心深处,人们却在追求一些相似的东西,比如渴望懂得人生的意义、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这其实也是《Soul》很容易让人自我代入的原因,因为它正是在“求同”:呈现人们对生活底层逻辑的细微共感。而这种共感,放在当下格外应景。

《灵魂急转弯》(Soul)剧照。
《灵魂急转弯》(Soul)剧照。

鸡汤收服人心

这种写“主角实现成长”的方式从剧作角度来说其实很高级:套路一点都没少,但换一种排列组合就有了新意,更能成功收服多数还没走上人生巅峰的凡人之心。

过去一年,大家在现实世界里各有挫磨,这部电影则告诉你:“活在当下”就挺好,面目迥异的人生不如意,都可以被拉到“回归生活本身”这条疗愈的水平线上——而看上去,这也是大家都有能力去实现的,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动荡,“一叶一世界”的小美好仍然存在。这碗用“平平凡凡才是真”作为底料的圆熟鸡汤温温暖暖,就治愈了人心。

“求同”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每个人遭遇的外在困境不同,但或多或少都会被这部动画触动。首先,《Soul》带来的细腻提示是:生命的火花,源自寻常生活里那些打开我们作为人类之感官的色声香味,这种独一无二的“生之经验”本是灵魂流转此世的美好馈赠,却可能早已为人忽略。“并不想死”的Joe一心只想抓住机会实现爵士梦想,反而是“并不想活”的“22”带我们重温了一次生命的温热。活著本身就值得赞颂,大疫过后,所有人都更确定这件事。

其次,Pixar端出的这碗反向励志鸡汤非常聪明:先把一个普通的追梦故事拦腰斩断,加入作为对照组的“22”,再按常规的“任务模式”帮Joe把梦追完,让他发现目标达成了也不过如此,进而升华出活著的本来意义——这种写“主角实现成长”的方式从剧作角度来说其实很高级:套路一点都没少,但换一种排列组合就有了新意,更能成功收服多数还没走上人生巅峰的凡人之心。所以《Soul》是一部让人很容易找到角度进行自我投射的作品。

《灵魂急转弯》(Soul)剧照。
《灵魂急转弯》(Soul)剧照。

为求共性不惜同质化

动画的世界简单而美好,但戏院里的“灵魂massage”结束之后,回到残酷的现实世界,闪闪发光的小确幸却未必俯拾皆是。

但“求共感”的另一面也意味著:《Soul》的价值观输出还是有些简单化和理想化。譬如“火花”、“目标”和“活在当下”这三件事,在戏里的设定就是简单对应的互斥——火花=生活本身,而目标(梦想)好像完全是超乎生活、高于生活的。我们在现实生活里是这样断然切分的吗?难道我们都心怀高远目标需要被提醒“做个普通人就很好”吗?难道很多人的目标不就是要让生活更好一点、更从容地活在当下吗?而且Joe对爵士乐矢志不渝的热爱,在我看来本身就是“火花”,而不只是一个希望获得肯定的“目标”。这也就引出了这套动画里我最有保留之处:导演很想要找到一些“生而为人”的共性,所以把一些异质的事物,处理得同质化了。

因为在真实世界里,目标与目标、梦想与梦想是无法求同的——不但在此地与彼地截然不同,甚至二十岁的目标与四十岁的目标都无法同日而语。“实现了目标发现生活本来就很美”这种“看山还是山”的感悟,并不是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所以也有一些批评指该片是“凡尔赛”的精英视角)。所以我觉得有趣的反而是:对于《Soul》这样一碗内核保守的“美式中产鸡汤”,许多中文世界里深感共情的观众,确定没有表错情吗?

豆瓣上有短评称赞这是Pixar献给“打工人”的年度治愈之作。问题在于,Joe想要成为一个好的爵士歌手的目标或许“高于生活”,但在中国大陆,很多“打工人”的目标其实都和三餐一宿紧密相关:希望35岁不被裁员、攒够首付、养得起娃——只有这些先决条件被满足之后,人们才有捧起一片落叶或是在街头排风口停驻的余裕。更多人的困境根本不是一生逐梦但迟迟等不到高光时刻,而是想要好好活在当下,却难保不会碰上“蛋壳暴雷”或是加班、猝死这类倒霉事。动画的世界简单而美好,但戏院里的“灵魂massage”结束之后,回到残酷的现实世界,闪闪发光的小确幸却未必俯拾皆是。好在许多观众也不太会细究其中逻辑,生活已经够难了,能被治愈就很好。

此前也有很多评论指出该片如果对标Pete Doctor前作《脑筋急转弯》,在整个系统的设定上较为粗疏。诸如“灵魂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联通方式、通往地球的通行证(实名对应)等等细节,都感觉比较随性,不及前作那样严丝合缝。不过在我看来这些好像都不是大问题,因为导演看上去也无意于精心打磨整个灵魂世界的系统,而更希望输出他在现世的生活哲学。

《灵魂急转弯》(Soul)剧照。
《灵魂急转弯》(Soul)剧照。

灵魂音乐代表的“热爱”

今时今日,当外在环境时刻牵动我们的思绪拉扯我们心智之时,能找到这种内心热爱并从中获得心灵的自由,可能更为重要。

但相比珍惜生活每一刻的平庸说教,我更喜欢的是《Soul》选用爵士乐(灵魂音乐)作为精神象征这一设定。爵士乐精神在片中指向自由的灵魂与即兴的表达。Joe也是坐在钢琴面前与音乐重新对话时,才开了窍、感受到“22”初来地球的感官经验有多动人,更由此进入“忘我之境”,其中颇有巧思。另一个让人欣喜的设定是片中唯一可以自由出入“忘我之境”的是街头嬉皮士月风——以世俗标准来看,他看上去活得并不怎么成功,却可以定时进入“心流”状态,更能驾驶大船帮助其他迷失灵魂。

所以《Soul》带给我的内心触动,并不是从披萨和树叶里去感悟生活的“小美好”,而是“热爱”的力量:能让人忘我陶醉于其中的事物,本身就是一扇可以让灵魂自由穿梭的任意门。尤其今时今日,当外在环境时刻牵动我们的思绪、拉扯我们心智之时,能找到这种内心热爱并从中获得心灵的自由,可能更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Joe对音乐之爱当然就是他的生之火花。

Joe和22——“以热爱为生命之光”和“以纯粹的感官经验照亮生命”本来就不必非此即彼地互斥。其实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两者我们也都有机会去感受。因而我也并不认为《Soul》试图在两者之间分出高下,毕竟人生的意义这件事从来都没有标准答案。

《灵魂急转弯》(Soul)剧照。
《灵魂急转弯》(Soul)剧照。

读者评论 8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片中音樂如何?

  2. 本片根本沒否定Joe的內在火花,它只否定Joe對達成外在目標就能改變什麼的「期待」。同理可證,本片也沒有否定目標,它只說生命的本質是火花,而那未必是什麼超凡入聖的事情,純粹走路就可以是你的火花,但你的火花也可以是任何超凡入聖的事,靈魂是自由的,它只是像祛魅般的根除掉對於「偉大」的不實幻想,離開第二義的人生。就像真正的作家只有在寫作的時候才是作家,沒有在寫作的時候他就是一個「人」,一個與你我沒有什麼不同的靈魂(但是作家只會在不寫作的時候被稱為作家)。世間的罪惡、苦難則和本片談論的核心無關,哪個好故事不是在表現出「生而為人」的共性?這麼實事求是的話就別再看故事了吧⋯沒有一部電影可以解決、回答所有問題,這部電影也不是在回應你的夢想、目標是對是錯的問題,只是從生死切入,讓觀眾回到靈性層面,找到重新感受自己的生命歷程的可能性而已。

  3. 有差异能引起思考是最好的

  4. 在我看來,影片中的火花即生活中能點亮我們的事物,包括熱愛與純粹的生命體驗等。疫情之下,活著本身就是已經足夠美妙的事情了。投入當下,也即珍惜生命。

  5. 哈哈,比较中肯的一篇影评,确实片中的爵士和“中产鸡汤”和当下现实还是比较隔的或者说需要仔细体会。

  6. 有共鳴也沒什麼問題吧⋯⋯標題很怪

  7. “火花=生活本身”
    我不知道作者从哪得到这个断言。至少从影片中“灵魂工厂”就表现出片中指的“火花”本来就包括禀赋和热爱,只是后面的叙事强调了“火花”不仅于此。这一段的批判似乎根本没理解影片的内核

  8. 每個人觀感不同,感悟不同很正常,但作者文章標題+內容這樣自以為是真是陣陣不適,一陣爹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