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靈魂急轉彎》,中文世界的你確定沒有表錯情嗎?

飲下這碗內核保守的「美式中產雞湯」,但那「看山還是山」的感悟,是人人都有機會獲得的嗎?
《靈魂急轉彎》(Soul)劇照。
美國 影視 風物

熟悉Pete Doctor的觀眾對《Soul》(台譯《靈魂急轉彎》,港譯《靈魂奇遇記》,陸譯《心靈奇旅》)一定期待滿滿,從《怪獸公司》、《天外奇蹟》到《腦筋急轉彎》,他的想像力從沒讓人失望過。這部他籌備了快四年的新作上線(公映)後,IMDB 8.2、爛番茄新鮮度96%等評分指標也充分說明了觀眾的認可。看完《Soul》之後,我看到Pete的一個小訪問,印象很深的是他提到:「儘管這個世界充滿巨大差異,但在內心深處,人們卻在追求一些相似的東西,比如渴望懂得人生的意義、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

這其實也是《Soul》很容易讓人自我代入的原因,因為它正是在「求同」:呈現人們對生活底層邏輯的細微共感。而這種共感,放在當下格外應景。

《靈魂急轉彎》(Soul)劇照。
《靈魂急轉彎》(Soul)劇照。

雞湯收服人心

這種寫「主角實現成長」的方式從劇作角度來說其實很高級:套路一點都沒少,但換一種排列組合就有了新意,更能成功收服多數還沒走上人生巔峰的凡人之心。

過去一年,大家在現實世界裏各有挫磨,這部電影則告訴你:「活在當下」就挺好,面目迥異的人生不如意,都可以被拉到「回歸生活本身」這條療癒的水平線上——而看上去,這也是大家都有能力去實現的,無論外部環境如何動盪,「一葉一世界」的小美好仍然存在。這碗用「平平凡凡才是真」作為底料的圓熟雞湯溫溫暖暖,就治癒了人心。

「求同」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每個人遭遇的外在困境不同,但或多或少都會被這部動畫觸動。首先,《Soul》帶來的細膩提示是:生命的火花,源自尋常生活裏那些打開我們作為人類之感官的色聲香味,這種獨一無二的「生之經驗」本是靈魂流轉此世的美好饋贈,卻可能早已為人忽略。「並不想死」的Joe一心只想抓住機會實現爵士夢想,反而是「並不想活」的「22」帶我們重溫了一次生命的溫熱。活著本身就值得讚頌,大疫過後,所有人都更確定這件事。

其次,Pixar端出的這碗反向勵志雞湯非常聰明:先把一個普通的追夢故事攔腰斬斷,加入作為對照組的「22」,再按常規的「任務模式」幫Joe把夢追完,讓他發現目標達成了也不過如此,進而昇華出活著的本來意義——這種寫「主角實現成長」的方式從劇作角度來說其實很高級:套路一點都沒少,但換一種排列組合就有了新意,更能成功收服多數還沒走上人生巔峰的凡人之心。所以《Soul》是一部讓人很容易找到角度進行自我投射的作品。

《靈魂急轉彎》(Soul)劇照。
《靈魂急轉彎》(Soul)劇照。

為求共性不惜同質化

動畫的世界簡單而美好,但戲院裏的「靈魂massage」結束之後,回到殘酷的現實世界,閃閃發光的小確幸卻未必俯拾皆是。

但「求共感」的另一面也意味著:《Soul》的價值觀輸出還是有些簡單化和理想化。譬如「火花」、「目標」和「活在當下」這三件事,在戲裏的設定就是簡單對應的互斥——火花=生活本身,而目標(夢想)好像完全是超乎生活、高於生活的。我們在現實生活裏是這樣斷然切分的嗎?難道我們都心懷高遠目標需要被提醒「做個普通人就很好」嗎?難道很多人的目標不就是要讓生活更好一點、更從容地活在當下嗎?而且Joe對爵士樂矢志不渝的熱愛,在我看來本身就是「火花」,而不只是一個希望獲得肯定的「目標」。這也就引出了這套動畫裏我最有保留之處:導演很想要找到一些「生而為人」的共性,所以把一些異質的事物,處理得同質化了。

因為在真實世界裏,目標與目標、夢想與夢想是無法求同的——不但在此地與彼地截然不同,甚至二十歲的目標與四十歲的目標都無法同日而語。「實現了目標發現生活本來就很美」這種「看山還是山」的感悟,並不是人人都有機會獲得(所以也有一些批評指該片是「凡爾賽」的精英視角)。所以我覺得有趣的反而是:對於《Soul》這樣一碗內核保守的「美式中產雞湯」,許多中文世界裏深感共情的觀眾,確定沒有表錯情嗎?

豆瓣上有短評稱讚這是Pixar獻給「打工人」的年度治癒之作。問題在於,Joe想要成為一個好的爵士歌手的目標或許「高於生活」,但在中國大陸,很多「打工人」的目標其實都和三餐一宿緊密相關:希望35歲不被裁員、攢夠首付、養得起娃——只有這些先決條件被滿足之後,人們才有捧起一片落葉或是在街頭排風口停駐的餘裕。更多人的困境根本不是一生逐夢但遲遲等不到高光時刻,而是想要好好活在當下,卻難保不會碰上「蛋殼暴雷」或是加班、猝死這類倒霉事。動畫的世界簡單而美好,但戲院裏的「靈魂massage」結束之後,回到殘酷的現實世界,閃閃發光的小確幸卻未必俯拾皆是。好在許多觀眾也不太會細究其中邏輯,生活已經夠難了,能被治癒就很好。

此前也有很多評論指出該片如果對標Pete Doctor前作《腦筋急轉彎》,在整個系統的設定上較為粗疏。諸如「靈魂世界」和「現實世界」的聯通方式、通往地球的通行證(實名對應)等等細節,都感覺比較隨性,不及前作那樣嚴絲合縫。不過在我看來這些好像都不是大問題,因為導演看上去也無意於精心打磨整個靈魂世界的系統,而更希望輸出他在現世的生活哲學。

《靈魂急轉彎》(Soul)劇照。
《靈魂急轉彎》(Soul)劇照。

靈魂音樂代表的「熱愛」

今時今日,當外在環境時刻牽動我們的思緒拉扯我們心智之時,能找到這種內心熱愛並從中獲得心靈的自由,可能更為重要。

但相比珍惜生活每一刻的平庸說教,我更喜歡的是《Soul》選用爵士樂(靈魂音樂)作為精神象徵這一設定。爵士樂精神在片中指向自由的靈魂與即興的表達。Joe也是坐在鋼琴面前與音樂重新對話時,才開了竅、感受到「22」初來地球的感官經驗有多動人,更由此進入「忘我之境」,其中頗有巧思。另一個讓人欣喜的設定是片中唯一可以自由出入「忘我之境」的是街頭嬉皮士月風——以世俗標準來看,他看上去活得並不怎麼成功,卻可以定時進入「心流」狀態,更能駕駛大船幫助其他迷失靈魂。

所以《Soul》帶給我的內心觸動,並不是從披薩和樹葉裏去感悟生活的「小美好」,而是「熱愛」的力量:能讓人忘我陶醉於其中的事物,本身就是一扇可以讓靈魂自由穿梭的任意門。尤其今時今日,當外在環境時刻牽動我們的思緒、拉扯我們心智之時,能找到這種內心熱愛並從中獲得心靈的自由,可能更為重要。從這個意義上,Joe對音樂之愛當然就是他的生之火花。

Joe和22——「以熱愛為生命之光」和「以純粹的感官經驗照亮生命」本來就不必非此即彼地互斥。其實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兩者我們也都有機會去感受。因而我也並不認為《Soul》試圖在兩者之間分出高下,畢竟人生的意義這件事從來都沒有標準答案。

《靈魂急轉彎》(Soul)劇照。
《靈魂急轉彎》(Soul)劇照。

讀者評論 8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片中音樂如何?

  2. 本片根本沒否定Joe的內在火花,它只否定Joe對達成外在目標就能改變什麼的「期待」。同理可證,本片也沒有否定目標,它只說生命的本質是火花,而那未必是什麼超凡入聖的事情,純粹走路就可以是你的火花,但你的火花也可以是任何超凡入聖的事,靈魂是自由的,它只是像祛魅般的根除掉對於「偉大」的不實幻想,離開第二義的人生。就像真正的作家只有在寫作的時候才是作家,沒有在寫作的時候他就是一個「人」,一個與你我沒有什麼不同的靈魂(但是作家只會在不寫作的時候被稱為作家)。世間的罪惡、苦難則和本片談論的核心無關,哪個好故事不是在表現出「生而為人」的共性?這麼實事求是的話就別再看故事了吧⋯沒有一部電影可以解決、回答所有問題,這部電影也不是在回應你的夢想、目標是對是錯的問題,只是從生死切入,讓觀眾回到靈性層面,找到重新感受自己的生命歷程的可能性而已。

  3. 有差异能引起思考是最好的

  4. 在我看來,影片中的火花即生活中能點亮我們的事物,包括熱愛與純粹的生命體驗等。疫情之下,活著本身就是已經足夠美妙的事情了。投入當下,也即珍惜生命。

  5. 哈哈,比较中肯的一篇影评,确实片中的爵士和“中产鸡汤”和当下现实还是比较隔的或者说需要仔细体会。

  6. 有共鳴也沒什麼問題吧⋯⋯標題很怪

  7. "火花=生活本身"
    我不知道作者从哪得到这个断言。至少从影片中“灵魂工厂”就表现出片中指的“火花”本来就包括禀赋和热爱,只是后面的叙事强调了“火花”不仅于此。这一段的批判似乎根本没理解影片的内核

  8. 每個人觀感不同,感悟不同很正常,但作者文章標題+內容這樣自以為是真是陣陣不適,一陣爹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