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Pete Doctor的觀眾對《Soul》(台譯《靈魂急轉彎》,港譯《靈魂奇遇記》,陸譯《心靈奇旅》)一定期待滿滿,從《怪獸公司》、《天外奇蹟》到《腦筋急轉彎》,他的想像力從沒讓人失望過。這部他籌備了快四年的新作上線(公映)後,IMDB 8.2、爛番茄新鮮度96%等評分指標也充分說明了觀眾的認可。看完《Soul》之後,我看到Pete的一個小訪問,印象很深的是他提到:「儘管這個世界充滿巨大差異,但在內心深處,人們卻在追求一些相似的東西,比如渴望懂得人生的意義、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
這其實也是《Soul》很容易讓人自我代入的原因,因為它正是在「求同」:呈現人們對生活底層邏輯的細微共感。而這種共感,放在當下格外應景。

雞湯收服人心
這種寫「主角實現成長」的方式從劇作角度來說其實很高級:套路一點都沒少,但換一種排列組合就有了新意,更能成功收服多數還沒走上人生巔峰的凡人之心。
過去一年,大家在現實世界裏各有挫磨,這部電影則告訴你:「活在當下」就挺好,面目迥異的人生不如意,都可以被拉到「回歸生活本身」這條療癒的水平線上——而看上去,這也是大家都有能力去實現的,無論外部環境如何動盪,「一葉一世界」的小美好仍然存在。這碗用「平平凡凡才是真」作為底料的圓熟雞湯溫溫暖暖,就治癒了人心。
「求同」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每個人遭遇的外在困境不同,但或多或少都會被這部動畫觸動。首先,《Soul》帶來的細膩提示是:生命的火花,源自尋常生活裏那些打開我們作為人類之感官的色聲香味,這種獨一無二的「生之經驗」本是靈魂流轉此世的美好饋贈,卻可能早已為人忽略。「並不想死」的Joe一心只想抓住機會實現爵士夢想,反而是「並不想活」的「22」帶我們重溫了一次生命的溫熱。活著本身就值得讚頌,大疫過後,所有人都更確定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