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伦·索金的政治宣讲与愤怒的左派:芝加哥七君子的审判

时间线的嵌套交织和密布的台词也盖不住索金强烈主观的立场,《芝加哥七人案》是左派的愤怒?
《芝加哥七人案:惊世审判》(The Trial of the Chicago 7)剧照。
奥斯卡2021 电影 风物

1970年2月18日,在经历152天的漫长审判后,以“嬉皮士”为主的八位反越战抗议人士因涉嫌煽动与教唆骚乱1969年的芝加哥大型抗议集会而各被判处5年监禁与5000美元的罚款。起因是发生在1969年由反叛青年在芝加哥城市公园组织的打坐活动,原本只想表达反对越南战争和征兵规模扩张的和平抗议,却因为卧底警察和国民自卫队的介入演变成几百人被逮捕,上千人受伤,一人死亡的惨剧。1969年9月24日,对八位疑似抗议组织者的审判正式开始⋯⋯

Netflix 这一次2020版《芝加哥七君子的审判》并不是第一次对这起事件的回顾,在此之前对于这场审判的纪录片、专题片、电影长长短短不下二十部。这么多年来的关注度不仅是因为这场审判是六十年代反战运动的代表事件,更因为检方、控方与当事者互相对抗、法庭秩序混乱所导致的荒唐审判而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使其成为美国司法史上最为臭名昭著的庭审之一。

艾伦·索金的政治宣讲

“I never wanted the film to be about 1968, …I never imagined today would go so much like 1968.”

《芝加哥七君子的审判》原定是好莱坞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指导,艾伦·索金(Aaron Sorkin)被特别邀请来为其撰写编剧,后因各方面原因斯皮尔伯格团队退出,索金才正式上阵担任导演。影片从07年立项一直到19年经历了一系列成员变革和资方易主,最后才将版权卖给 Netflix。所以可以看出剧本虽仍是索金一贯的节奏风格,但整体仍偏向斯皮尔伯格系的完整度和保守度。这也是索金继17年《茉莉牌局》的试水后第二次担任导演一职。《茉莉牌局》这部影片虽然没有激起太大的反响但在索金的职业光谱上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存在。在回顾《茉莉牌局》后再看新作《芝加哥七君子的审判》,我们更能理解其作为左派背景对于个人对抗公权力和对既有法律及司法权威不信任的这层表达。时间线的嵌套交织和密布的台词也盖不住索金强烈主观的立场。正如在接受外媒杂志采访时,他多次强调自己从来不是想讲1968年的事,不是要怀旧或是上历史课;自立项起他的目标就是直指当下的美国社会。只不过,他从未想过如今发生的都像是1968年的重蹈覆辙。

《芝加哥七人案:惊世审判》(The Trial of the Chicago 7)剧照。
《芝加哥七人案:惊世审判》(The Trial of the Chicago 7)剧照。

律政剧(Legal drama)作为电影电视类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的不仅是对司法体系的叙述和道德正义的讨论作用,还往往伴随着强烈的立场站边和政治倾向。我们颇为熟悉的有《十二怒汉》讲述关于陪审团间的冲突,《控方证人》里罪犯将律师玩弄于股掌之间,《风骚律师》、《金牌律师》、甚至大名鼎鼎的《纸牌屋》也必然离不开上述讨论的范畴。律政剧以其法庭戏中与唇枪舌战塑造起整个剧情的张力,观望整个好莱坞最能最大调动观众这方面感官刺激的非艾伦·索金莫属了。影片开场不到五分钟,就已经以极高的效率交代了“八君子”的背景和他们组织行动的动机;更重要的,是1968年声势浩大的反越战游行,和保守派尼克松政府的上台。彼时的美国可谓内忧外患。在影片中,索金将当年真实的电视镜头及黑白新闻照片,与戏剧化的抗议游行穿插在一起,纪录片惯用的新闻口述配以强大卡司的还原,营造出介乎真实的紧张氛围。《社交网络》延续下来的快节奏剪辑,静与动的画面同步辅以声音的断裂,将紧张感逼仄到最高点。五十年前的事件正照应着当前美国社会剑拔弩张的气氛。

舆论与审判

“入狱并不是因为我们的行为,而是我们的身份。”

“芝加哥七君子的审判”开始于1969年9月24日,因为是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第一个针对民间“反政府”组织的大审判而在国内引起巨大关注。庭审内剑拔弩张,法庭外是示威者要求释放“七君子”的声援支持。与以往庭审更为不同的是,由“嬉皮士”组成的被告们穿戴他们典型的波希米亚装饰,他们将脚翘在桌上,一边吃吃喝喝一边同律师一起嘲弄法官。巧合的是该民间组织的领袖姓同法官一样都是霍夫曼,这个在电影中也有所表现。法官霍夫曼特意向陪审团撇清与被告的关系,嬉皮革命者霍夫曼冲着法官大喊了一声“爸爸”。这也是嘲弄的开始。对他们而言,庭审不是一场审判,而是一个秀场。一场可以让所以人听到他们声音的“政治秀”。他们利用电视收视率将新左派的严肃抗议变成了行为艺术:“媒体没有报道过的事情就等于没有发生过。”他时常这样讲,“一旦媒体报道过的事情,那就肯定是发生了,即使事实正好相反。现代社会的革命运动应该发生在电视上,而不是工厂里。”

《芝加哥七人案:惊世审判》(The Trial of the Chicago 7)剧照。
《芝加哥七人案:惊世审判》(The Trial of the Chicago 7)剧照。

无论是影片中表现出庭审的矛盾核心还是真实历史事件中的争议,都离不开负责该场审判的联邦地区法院法官朱利叶·霍夫曼(Julius Hoffman)。如前文所言,索金在这一版《芝加哥七君子》中抱有相当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侧重选取。所以影片中呈现出的法官是一个对被审者抱有主观偏见和刻意针对的不折不扣的反派形象。只不过真正的历史事件中,即便他本人并非保守派,甚至撰文批判过“麦卡锡主义”。但在无权无势的被告房看来,法官代表的是背后整个司法权威。法官也因身份被迫成为众矢之的而受到侮辱;甚至被被告之一的鲍比辱骂成“法西斯狗”“蠢猪”和“种族主义者”等等。愤怒的他只能不断向被告们施以藐视法庭罪。这样“失去理智”的行为让这场审判被指不公、偏颇,甚至导致司法的公信力遭受怀疑。而法官霍夫曼本人更是在之后被联名调查里收到诸多投诉。

电影中将真实场景戏剧化的处理稍微缓和了法庭的紧张气氛,实则却是双方话里有话的对抗。其中一段被告席的嬉皮士们穿着法袍被法官勒令脱掉,并称他们“就算穿上法袍也无法掩饰罪恶”;两人遂站起身来脱去外衣“所以我们在里面还穿了警服”,更讽刺了那些潜入抗议集会里的卧底和对普通集会民众施以暴行的警察。152天的庭审在“异皮士们”(由嬉皮士霍夫曼领导的松散组织)看来是高收视率的连续剧,而在尼克松新政府眼里法官霍夫曼则成了司法体系与秩序的维护者,甚至被邀请同总统共进早餐。

一面是代表国家公权力体系的法官阁下,一面是年轻气盛的反战嬉皮士。矛盾双方其实从一开始就不可调和,一切矛盾的根源不过是立场与身份的问题。片中一句嬉皮士的台词这样说道:“入狱并不是因为我们的行为,而是我们的身份。”此话同样适用于法官:受到挑衅并非因为他的行为,而是他的身份。正因如此,后世历史学家将这样矛盾复杂的历史事件割裂讨论,甚至将其称为一场被告与法官双输的审判。

《芝加哥七人案:惊世审判》(The Trial of the Chicago 7)剧照。
《芝加哥七人案:惊世审判》(The Trial of the Chicago 7)剧照。

与愤怒的左派

“与我的政府对我的蔑视相比,我的蔑视不值一提。”

然而,上述一切并非想就真实历史争出什么是否对错。戏剧化不可避免的会带入创作者的立场。这部影片抛开历史的道德审判剩下的就是历史的重演。回溯索金与斯皮尔伯格在08年的第一次会面,彼时还是奥巴马与拜登那届大选。当时索金希望影片能够在大选前完成,谁曾想经历了一系列风波最终在12年后的另一场大选前完成。

为索金奉献表演的众多大咖包括奥斯卡奖得主马克-瑞兰斯(Mark Rylance)饰演辩护律师威廉-康斯特勒(William Kunstler),奥斯卡提名弗兰克-兰格拉(Frank Langella)饰演法官朱利叶-霍夫曼(Julius Hoffman),约瑟夫-戈登-莱维特(Joseph Gordon-Levitt)饰演检察官理查德-舒尔茨德(Richard Schultzand),奥斯卡提名人迈克尔-基顿(Michael Keaton)饰演前美国司法部长拉姆齐-克拉克(Ramsey Clark)。

而被告方八人(七君子及一位意外卷入事件的黑豹党主席鲍比)则是由埃迪-雷德梅恩(Eddie Redmayne)饰演反战分子汤姆-海登(Tom Hayden)、萨沙-巴伦-科恩(Sacha Baron Cohen)饰演异皮士(Yippie)挑衅者阿比-霍夫曼(Abbie Hoffman)、《继承》(Succession)的杰里米-斯特朗(Jeremy Strong)饰演反文化人物杰里-鲁宾(Jerry Rubin)和《守望者》(Watchmen)的叶海亚-阿卜杜勒-马特恩二世(Yahya Abdul-Mateen II)饰演的黑豹党创始人之壹鲍比-西尔(Bobby Seale)组成。

他们不仅在剧中饰演集会抗议者,也和索金一样是现实中的积极分子。其中科恩在今年夏天在华盛顿州破坏了一场极右翼的集会,马特恩参与了西好莱坞的 BLM 游行。他说“每个人都在革命中扮演着一个角色,而这部电影展示了这一点。”

片中的高潮戏落在 Tom Hayden 与 Baron Cohen 两人的对手戏上,即反抗人士内部政见与目的的不合。Tom Hayden 下意识起身尊敬法官的行为在嬉皮士看来无疑是对体制的归顺,由此也牵出剧作中唯一一条较为完整的人物线,以描写个人的挣扎与矛盾。因流血冲突失去理性判断的 Hayden 无法上场作证,Cohen 代替他说出了全片最为惊艳的台词——当控方律师质问其是否蔑视政府时,他沉默片刻回答道:“与我的政府对我的蔑视相比,我的蔑视不值一提。”这一刻瞠目的不仅有律师,当然还有安座于被告席的 Hayden。影片的结尾,小雀斑饰演的 Tom Hayden 用一封长达4752人越战牺牲者名单回应霍夫曼法官要求的“简短”陈述时,被告、陪审团,旁听席,甚至控方律师一个个起身向烈士表示敬意,只留下霍夫曼一个人如滑稽小丑般恼羞成怒。这一幕很容易让人想到联想到《死亡诗社》的高潮——当代表正义与明灯的基汀教授被学校管理体系开除被迫离开,正在上课的孩子们终于一个一个站起身来,向他们的 Captain 表示最后的敬意;此刻连处于讲台上权立位的愤怒和制止都如出一辙。抑或是《放牛班的春天》结尾从“牢笼”中飞出的无数象征自由的纸飞机⋯⋯

《芝加哥七人案:惊世审判》(The Trial of the Chicago 7)剧照。
《芝加哥七人案:惊世审判》(The Trial of the Chicago 7)剧照。

说实话,索金以往的剧本里其实很少出现这样并不“高明”的煽情处理;甚至将意味深长的结尾拉低入“群众美学”的范畴之内。但是,这样明目张胆的“反抗”是被压迫者所拥有的最后权利,唯一能对抗铁腕体制的只有群众的力量。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这部影片中的人物形象确实扁平,更多的笔墨用在了对整个群像的刻画上。不过因其剧作功力深厚,我们仍能从影片的细枝末节里看到众人的弧光;甚至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都如蜻蜓点水般带过却仍让观者回味无穷。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以人们所持有的权利将人划分层级。社会存在规则, 就一定有规则的制定者。而掌握经济、权利或是声望的三部分人相互勾连,使得普通人困在这一套规则游戏里无法挣脱。无论是领袖形象还是其背后支持的政党,处于社会中“剥削”地位的阶层将群众狠狠地踩在脚下,权利的失衡使得处于劣势的人失去谈判的耐心与条件。影片开头唯一的“无辜者”黑豹党首领鲍比(Bobby Seale)所言:“马丁·路德·金死了,麦坎·X死了,约翰肯尼迪死了,耶稣也死了⋯⋯”和平谈判者都死了,他们的脑子里现在只剩下了子弹。这就是为何人们要抗争,人们要走上街头,人们要反对现有的规则。“不合作”是底线,“非暴力”是但愿。一句玩笑话,非暴力的理由可能只因为那人不会使枪罢了。

读者评论 4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看电影的时候在想,这不是芝加哥,这是香港。当警方摘掉警徽的那一瞬间,再忍不住眼泪。

  2. Sacha Baron Cohen 既譯高漢,又譯哥漢,易令讀者混淆,宜統一。
    另外「片中的高潮戲落在 Tom Hayden 與 Baron Cohen 兩人的對手戲上」,此處又突然用上戲中人名及演員名稱,造成閱讀時的不便,會否有更好的處理?

  3. 革命者心里总是装着很多小九九。他们既真诚又虚伪,既胆大妄为又胆小如鼠,既傲慢自大又卑躬屈膝,既一呼百应又离心离德。1968,撞击世界的年代,他们在危机关头守在了一起。面对今天这个思想观念四分五裂、分崩离析的世界,他们的后继者们又该如何自处呢?

  4. 多謝🙏,it is fucking so interesting.